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啟蒙批判: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啟蒙的辯證法》研究(2023) 魏子淇; Wei, Tzu-Chi本研究旨在捕捉《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批判啟蒙的方式,它包含三個層次:思考課題、思考模態和思考策略。本文以此觀察重點,透過三個章節,對《啟蒙的辯證法》中三篇文章進行考察。〈啟蒙失效〉對應的是〈啟蒙的概念〉(Begriff der Aufklärung)一章,筆者用六個議題論證「啟蒙批判」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的主要課題,進而發現兩位作者在書寫上採取相對於體系化的方式,和他們批評啟蒙創造了一個被概念控制的世界有關;〈主體失敗〉探討了〈附論一:奧德修斯,或神話與啟蒙〉(Exkurs I: Odysseus oder Mythos und Aufklärung)中,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把奧德修斯當作主體的原型,從主體的經驗指出文明過程的野蠻。從而發現他們另一種批判啟蒙的視角和方式;〈啟蒙的文化後果〉是針對〈文化工業:作為群眾欺騙的啟蒙〉(Kulturindustrie: Aufklärung als Massenbetrug)的分析,文本顯示他們藉助文化工業,延續對啟蒙宰制力量的批評。在論述方面,則透過並置兩種意義,使它們相互否定、相互確證,維持批判性。這種方式在前兩篇文章是透過神話和啟蒙,這邊則透過藝術作品和文化工業。經研究發現,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批判啟蒙就是從「內容」和「型態」兩個方面發動攻擊的,也就是一邊在內容上回溯整個哲學史的發展,一一指出其中的非理性;一邊在書寫型態上直接瓦解過去文化知識的同一體系。Item 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形塑-以1980世代藝術家之當代實踐為例(2018) 陳仲賢; Chen, Chung-Hsien水墨藝術在臺灣美術史的發展進程中,歷經「美術現代化」的殖民統治、「正統中原文化」的強勢襲臺、「現代水墨」的激烈改革,以及「鄉土水墨」的本土意識崛起後,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軸心便自「東洋的」文化附屬、「中國的」文化嫁接、轉移到「西方的」思想挪移,最終回歸於「本土的」在地關懷。面對史觀脈絡儼然成形的同時,更凸顯出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發展有其深入探討的必要性,本文將檢視臺灣水墨藝術主體的形塑過程。 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在非線性的發展過程中,主體的核心價值多受制於政治力的介入,文化話語權始終由當時的政權所把持。但自1987年解嚴,臺灣社會不僅擺脫威權統治的壟斷,水墨藝術同時也意識到當代藝術所帶來的時代挑戰,如水墨藝術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隔閡,其中拘泥於媒材性的把守、觀念性的守舊與視覺語彙的疲乏等,而直接造成水墨藝術與當代社會的斷裂與疏離,「邊陲化」的現象敲響了臺灣水墨主體於當代中的生存警鐘。 然而,1980世代臺灣藝術家的成長背景中,大多已褪去戒嚴時期的威權色彩,相比與前幾個世代的藝術家而言,創作意念較不受到政治力的壓迫,使得此世代的藝術家有嶄新的創作思維與時代使命,在創作形式以及議題表達上,更能貼合與時代性的映照關係,因而本文將臺灣水墨的當代主體聚焦於此世代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上。 當今臺灣水墨藝術仍承受著由時空環境所趨的主體變異,無論是關注在臺灣本土的環境議題、回應於大中國歷史文化的命脈支系,抑或是應對著全球當代潮流的議題操作等,當臺灣水墨身處於主體性的存疑爭辯時,其主體性的確立與當代核心,可藉由1980世代臺灣藝術家的創作表現作為參照,以彰顯新世代臺灣水墨藝術的主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