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形構山水-鄭生祥水墨創作論述
    (2012) 鄭生祥; Cheng, Sheng-Hsiang
    水墨畫在十九世紀以來迄今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相當大。許多喜愛水墨畫的先進都以各種論述為其努力,希望水墨畫有其更多元的可能性。當許多理論一味的讚賞西方的藝術思維,貶抑中國傳統繪畫精神的同時,卻嚴重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沒有一種文化可以憑空而來,我們是文化的繼承者同時也是開創者,筆者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希望在中國繪畫思維中找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理論,梳理出自我的創作架構。 本研究主要分為五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中國寫景造境談起,說明審美思維的轉變和表現方式的差異,探討歷代畫家所帶給後世的藝術養分及創新思維,並由擬像介入山水畫表現中。第二:以視覺心理學中,圖地反轉原理做山水畫創作發想。第三:環境美學探討,並以環境議題運用到山水畫創作的可行性。第四:藝術家探究。列舉以造境、圖地反轉、環境議題為創作手法的藝術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和思維的繼承與創新加以探討解析。第五:個人的創作研究。從前四項的探究中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手法...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創作以山水畫為主軸,其中包括擬像介入、圖地反轉原理的運用、環境議題表現。嘗試在中國繪畫藝術觀中探尋養分以及結合西方的藝術思維作為創作理念的思考,以不同的構圖形式呈現,期待在此過程中,能使自我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
  • Item
    意構之境—曾霆羽水墨創作研究
    (2009) 曾霆羽; Tseng Ting-Yu
    本研究首先就水墨畫發展的歷史,做一概念上的釐清。水墨畫從唐代王維開創「渲淡」、「破墨」等表現技法開始,由於契合文人志士「天人合一」等思維,漸漸形成完整之文人畫價值系統,時至西強東漸,在船堅砲利下,知識份子遂提出改革,水墨畫亦進入另一個「改革」的歷程,在啟蒙運動的理性中,現代主義的形式化和進步論中,就水墨的表現語言和圖像結構的拓展上均有豐碩的成果,然而,近幾十年來現代化帶來便利,卻也帶來更多問題,後現代思潮又對理性和進步論等迷思提出反省,水墨畫又進入下一個階段,年輕的水墨畫家對「改革」實已喪失興趣,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以囁嚅的語境,片斷的詮釋世界。因此筆者以「寫境」、「造境」和「意構之境」三個概念對應水墨發展歷史上的變化。 接著再以「審美精神的轉變」、「表現語言的轉換」和「圖像結構的複合」三個面向來切入分析「寫境」、「造境」和「意構之境」中的同異,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如遇外來文化,會由外而內漸次質變,如西強東漸當時,首現仿效的就是船堅砲利等外顯,接著才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內化,水墨畫的質變亦如此,先從外顯性的表現語言和圖像結構開始,最後才是審美精神的轉變。 最後則以個人所處當下所面對的生存狀態,做一探討和研究。在後工業社會或稱資訊時代的當下,從自然過渡到人化的自然,從真實過渡到虛擬後,在短暫的不適應期後,虛擬世界又變為人的真實延伸,在一連串的變動中,人的如何面對是筆者創作上所欲探討之課題。 關鍵字:水墨、寫境、造境、意構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