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電影鏡頭運用於漫畫之創作研究(2012) 林家敏; Chia-Ming Lin本創作研究主要探討電影分鏡技巧運用於漫畫創作上的各種可能性。首先研究敘事原則的六大要點:(1)故事與情節(2)角色(3)時間(4)空間(5)敘事結構與形式(6)敘事角度,接著再以七種基礎運鏡為做學理架構:(1)攝影角度(2)攝影機水平與傾斜(3)攝影機高度(4)攝影距離(5)鏡頭焦距(6)鏡頭觀點(7)連戲剪接。除了使用文獻分析法進行以上資料彙整的工作,並且收集台灣東立出版社代理發行的日本漫畫作品,逐一對每一分格進行鏡頭解讀並畫出鏡位圖示,釐清歸納出以下三種分鏡目的:(1) 劇情轉換的目的(2)製造更多時間(3)讀者知覺範圍的掌控。 最後根據以上結論進行個人創作並審視其結果。本創作研究結果如下:(1)鏡頭是漫畫敘事的管道,而電影分鏡的應用則是當代漫畫不可或缺的表現手法(2)漫畫必須考量進入場景的模式、時間節奏的掌握與觀點鏡頭的切換(3)漫畫分鏡必須截取敘事的「前因後果」來連延續者閱讀的劇情(4)動作連戲系統對於打鬥場景有必然的重要性。 本創作研究將電影鏡頭使用在漫畫上的形式手法做綜合式的歸納,期待將來有意從事動漫畫相關產業的後進學者閱讀此創作研究時,能有學理的依據與參考的範本。Item 萍泊記憶之敘事形式創作研究(2018) 江德楨; Chiang, Teh-Chen本研究旨在結合記憶的時間特質及敘事理論產生敘事形式的表現策略,發展以自傳式記憶故事為主題的繪畫創作。 敘事學硏究以文本、話語、敘述為結構本體發展理論,經二十世紀以來的結構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當代藝術思想洪流洗禮後,迄今敘事學已臻成熟並呈現多元運用局面。而在繪畫敘事運用上,隨著對藝術的新理解及符號學、圖像學及形式分析概念的催化,敘事傳達形式已脫離現實模仿、進入主觀性、符號指向、形而上表現,繪畫的時間表述不再是侷限,敘述身分與視角更延伸至畫家外的他者共同創作的局面。 敘事繪畫原意就是圖像會「說」故事,若滲入文化語彙,作品更能吸引共鳴撼動人心。故事的事件場景以瞬間凍結形式獨立存在,隨創作者意圖在時間軸任意交錯與翻轉,產生饒富意境哲思的形式組合,配合記憶感知的線性時間與情感主觀性,更讓敘事創意得以如虎添翼般的無限延伸。 本研究的〈萍泊記憶故事〉屬於自傳式記憶,首先從記憶現象及其時間特質分析,發現具有共時、層次、擬真及反差等結構形式,據此發展多視點、敘事角度變換、柵欄效應、與視聽共感的形式表現策略,以迴形、楔形、沙漏形、及柵形等佈局構圖,及異質共存、漸層、色塊等色彩表現運用,進行繪畫創作。作品共十四幅,為生命各階段生活變遷,以故事性及精神性投射,是對過去的牽掛、快樂與對未來的惆悵,仿如流浪浮萍四處,不斷尋找停泊處的無奈,它不僅對我是自身歷史記憶的影像紀錄,更隱含對普羅大眾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