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真實與虛幻&角色與扮演
    (2009) 詹喻帆
    本研究主要論述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創作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來源與學理基礎,透過台灣文化融合後的次文化影響發展與藝術理論史料學理佐證;第三章說明個人創作之內容與形式與動漫創作多樣形式探究。在形式上有分為(一)肖像與群像組合構圖之表現(二)光線之運用表現(三)挪用之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分為(一)具像描繪表現(二)人物畫的內在表現與情境結合;第二節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與(二)媒材;第五章作品解析與欣賞,從此次「初回限定-制服物語」系列創作中的十件作品解說,做為本研究創作實踐及理論檢討印證的對象。第六章結論則是心得與對未來的展望,經過此系列創作探討,釐清自我創作的方向,繼續傳遞藝術的感動。
  • Item
    微觀紀事—超寫實主義繪畫創作研究
    (2009) 林正哲; LIN, CHENG-CHE
    『藝術不應追隨在早已發現的真理後面一味進行重複闡述,而應該置身於發現生活中一切奧秘的前沿,不管這種奧秘算不算真理。』 創作即為藝術的實踐,在此次研究的主題是藉由超寫實主義、新寫實主義所運用的方法,以內化的方式形成以『環境』為主的中心思想,在利用主題以隱喻、諷刺性的傳達,畫面安排也以中立客觀的方式處理,所描繪的主題也避免與其他藝術家產生重複,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說,藝術是要前往一個未知的奧秘。 在創作中筆者所採用的主題大致可分為『人造物』與『自然物』。『人造物』的產生,在人類的觀點,早期是因為必要才被生產出來,直到工業革命後,『人造物』已超越早期的『必要性』,供過於求與供需不均,使人造物已不再只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或娛樂品,背後的涵意已嚴重危及環境。『自然物』的產生需要環境的配合,筆者將人類的行為與觀念投射到『自然物』中,以隱喻的方式表現出人類為了滿足自我需求,而所做出的行為反思。作品中以主、客觀的方式交互出現,將新寫實主義的精神放置於畫面中,但又以保持中立的方式完成作品,這樣才能使畫面以平靜且和緩的方式傳達筆者的理念,也使觀者不帶情緒性的接受並反思。
  • Item
    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
    (2008) 吳柏嘉; Bo-Jia WU
    近年來受到動漫文化的影響,市面上充斥的公仔商品以及生活週遭不勝枚舉的公仔符號,讓公仔幾乎成為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仔符碼在當代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關係,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研究內容及範圍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脈絡與理論根源,透過後現代哲思及藝術理論史料的佐證援引作學理研究。第三章從次文化現象與公仔體系觀察,配合當今社會諸般流行現象的研析及生活中公仔體系的歸納,釐清創作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演繹脈絡。第四章說明「學你公仔」的定義、構成要素以及類別,闡述公仔符碼在創作中的應用架構,並列舉中外作品賞析。第五章介紹筆者研究所就讀期間,兩大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等創作概觀。第六章再根據兩大系列十件作品逐一解說,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及檢討印證的對象。第七章則是簡單的結語及展望。
  • Item
    關於彰化── 梁人方繪畫創作論述
    (2011) 梁人方
    創作是一種認識與尋找自我的過程,將原本潛藏在內心的想法藉由繪畫創作,表現於畫面之中。筆者在成長、求學時期都居住在台北,到了服役期間有了離開台北,到南台灣長住的生活經驗,即深深的被中南部生活方式、氣候、人文風情吸引著,體認到南台灣是一片理想的生活園地。 本研究希望透過畫筆來為此溫馨奇趣的城鄉,留下一些視覺圖像,做為生活中真實的紀錄。深入採集鄉鎮地方具有特色的相貌,包括人文風情、山川景觀和產業現況等。研究者以理論與創作並重之方式進行,於2008年9月進行至2011年2月,在理論方面是以現象學、詮釋學,為主要研究與探討的方向;在創作方面,將進行「研究取向之視覺藝術創作研究」,師法表現主義畫風、後印象主義之技法,以油畫、壓克力顏料為主要媒材,完成以「關於彰化」為主題之風景繪畫創作作品。希望以此過程,詮釋筆者創作理念之發展與形成,並且透過此創作經驗之呈現與自我評析、省思,將個人執著的主題充分的表現出來。 由於作品創作主題為彰化的風景,期盼能引起鄉土認知與關懷之效果,透過詳述記錄、分析創作過程經驗,或許將有助於他人在類似情境中處理相關藝術問題時之參考。
  • Item
    心象.覺知 -自我生命體驗繪畫創作研究
    (2007) 陳惠君
    人對於身體的感知,不只是感知到身體這個物質的存有,而是包含精神意識的層面。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以個體主觀感受分析外在情勢,而對不同外在社會環境的刺激,也會有不同的人生見解與體悟,生命的價值在於自我知覺的過程,藝術家創作的目的就在於發掘自我的知覺,實現人生的價值! 筆者先對人的知覺與情感作論述,並列舉藝術家將生命體驗融入藝術創作中,續談筆者《心象‧覺知─自我生命體驗繪畫創作研究》創作內容與創作作品,期望將筆者與社會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下,個人內在思想的蛻變,做情感的剖析與探究,藉以自我瞭解、自我成長、自我實現。本文撰寫分五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創作的背景、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將筆者身處 的社會環境與個人心靈探求作陳述。 第二章 探討人的知覺與情感方面的文獻,列舉藝術家表現愉悅的繪畫與悲 苦的繪畫。 第三章 論述筆者創作理念與理論基礎。 第四章 創作作品說明與美感表現分析。 第五章 結論包含研究心得及未來創作方向。
  • Item
    彩變 • 自然--和諧的美感繪畫創作研究
    (2007) 劉盈青; LIU, YING-CHING
    摘 要 從事藝術創作需要極強大且敏感的心靈將自己的思維投諸在個人的創作作品上,將種種複雜的情緒感受轉化成外顯的圖像,讓觀賞者感受到美感傳達與訊息接受,透過不斷思維與修正將自己的創作表現完整傳達。 本文主要以「彩變.自然」作為創作主題,以變化多端的自然生活經驗進行和諧的美感繪畫創作研究,藉由個人繪畫創作與美感學理整合,並對各系列作品產生的因素與影響分別撰寫,共計五章: 第一章 說明創作主題「彩變.自然」之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創作研究範圍與方法,探索自然環境對創作的影響。 第二章 論述創作理念,探尋創作學理基礎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創作理念的形成、創作內容及圖像意涵、美感探討及創作中所使用的技法與媒材應用。 第四章 「彩變.自然」之繪畫創作實踐,作品分為三大系列:自然觀照系列、人與自然系列、奇幻自然系列,創作作品配合歷程圖片進行說明分析,了解創作觀點及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所得,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 關鍵詞:彩變、自然、和諧、美感、繪畫創作
  • Item
    悠游.意象-生態與生命寓言繪畫創作研究
    (2007) 鄧曉如
    本論文以「悠游.意象」為主題,透過生態元素為發展,藉由環境與人的互動,探討生命的面貌與意義。作品呈現大致可分成三個系列:「植物生態」系列基於微觀的視點概念探討「生態個體單純的美感」;「生命寓言」系列是以目前遭受破壞的自然環境為背景,探討人與自然的互動和省思;「物象變形與轉化」系列則以「蝴蝶」、「山蕨」為元素符號,希望透過視覺性的語言,整合造型、色彩與空間,予觀賞者更多的發言與想像空間。本文撰寫分五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悠遊.意象」以及「生態與生命寓言」。 第二章 針對個人創作理念論述,探討生態文化的背景、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美感理念等繪畫創作哲思,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筆者創作內容與形式,主要的創作媒材與技巧。 第四章 作品說明與創作歷程分析並配合圖片說明,透過本章理解筆者創作觀點及繪畫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的心得並對未來創作方向作一說明。
  • Item
    追日─太陽意象之畫創作研究
    (2007) 蔡錦慧
    本論文以「追日─太陽意象之繪畫創作研究」為主題,主要從太陽信仰的歷史發展中,探討原始初民與太陽間的關係,並從考古學、文化史角度,認識各種太陽圖騰意涵與發展,最後將前述研究應用於筆者的繪畫創作中。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各章節摘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及研究範圍,並在名詞釋義中闡釋創作主題「意象」、「自然崇拜」以及「原始藝術」。 第二章 文獻的探討,說明太陽信仰與原始文化間的關係、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太陽信仰的發現、太陽信仰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 第三章 研究太陽信仰下的藝術表現,從圖騰象徵意涵及圖騰美感,進一步的分析了解圖騰藝術,以助創作階段之應用。 第四章 作品說明與創作歷程分析,配合圖片說明,從中瞭解筆者創作觀點及繪畫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
  • Item
    「意象風情」油畫創作研究
    (2012) 郭龍文; KUO LUNG WEN
    本研究內容以油畫創作為主,色彩研究與學理引證為輔。繪畫創作可表現的題材眾多,人物畫、風景畫、花鳥畫、靜物畫甚至抽象、超現實主義等都是可以創作的方向與題目,可運用媒材也有水彩、粉彩、壓克力顏料、油畫等,筆者以保存性較久的「油畫」為創作的媒材,對油畫的色彩及可重疊性、透明色運用的原理,做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將色彩發揮最好的效果,表現出具原創性的創作與獨特色彩的風格。 為了達到創作的訴求,尋找創作標的、題材、構圖、色彩便顯得十分重要,此次創作研究,一部份的創作是筆者親自在歐洲義大利威尼斯旅遊、寫生、速寫、攝影的創作成果,並發現了許多深具內涵、情感的地方特色文化與人文景觀與特殊色彩元素;另一部份的創作則以風景花卉與舞蹈的結合為主,意圖製造具有思想內涵的想像空間作品;對創作的題材與用色,以豐富且多元的構圖,加上研究色彩學理後的想法與觀感,是作品中的創作元素與靈感的泉源。 而在題材的選擇上,我體會到自然中的景物都是可以描繪的對象,只要用心體會生活,真誠關心我們所處的環境,那麼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發現創作的靈感與題材。 基於上述這個理念,筆者創作了 1. 聖馬可教堂、2. 聖馬可廣場、3.威尼斯夕照、4戀戀威尼斯、5. 威尼斯水鄉、6. 花想、7. 夢、8. 花舞。 期待能在此研究創作中,得到靈感與心得,為日後的藝術創作整理出一個努力的方向,也為這塊土地的風情與人文獻上一份真誠的禮讚。
  • Item
    「台北‧都會‧意象」--連明仁繪畫創作研究
    (2005) 連明仁
    摘 要 藝術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反映,同時也是現實生活的投射與縮影。對筆者而言創作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追尋與自我認識的過程。台北是筆者成長、生活與工作的環境,選擇它作為此次創作研究的主題與對象,便是期待透過繪畫的表現來描繪它的各種樣貌。尤其是近年來,台北因政治的民主化、社會的多元開放、交通的便捷、人口結構的改變等因素,使之具有許多豐富且多元的活力,在快速進步的同時,這個都市也產生了屬於自己的意象。 筆者透過整理、歸納、分析、研究與實踐的過程,在創作主題上選擇關心當下的環境、社會與人的對應關係,對週遭的社會文化、成長環境投入關注與省思。在創作的內容上則強調社會性指涉,在形式與媒材的使用上則趨於多樣化與不確定。本創作論文共分為六個章節,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創作的動機及範圍,以自我認識與自我追尋為起點,為成長的環境留下視覺圖像。 第二章:闡述創作理念及理論基礎,以藝術創作的表現來傳達自身對社會環境的關懷與期待,並從西方藝術史中萃取前輩經驗,透過分析、理解與沉澱,轉化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探討台北的發展史,並將台北都會的意象依地域的、知識的、認知的等屬性提出看法,架構為本次創作的主題、背景、條件與元素。 第四章:詳述個人的創作內容,歸納為建築空間、街景、人群、符號等方向,並整理其形式、技法與媒材的選擇與運用。 第五章:說明作品的主要內涵及理念。 第六章:結論---省思個人現階段的創作認知,期許並前瞻未來,尋求下一階段創作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