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水殿清香-東西方藝術的對話
    (2008) 楊國霖
    人在各自所屬的區域文化中涵養而成長,並在生活中展現其種種特質,如思考的向度、處世之態度、對物象投射之特殊情感……等,都與區域文化的特性息息相關,就像嬰兒以臍帶自母體吸收養分般,即使經過切割分離,也無法抹滅其與母體曾經緊密依存共生之事實,亦不能劃分那樣血肉相連的至親之情。 筆者自學習藝術以來,雖以油畫、水彩等西方媒材最為擅長與偏好,然內心對中國的水墨藝術始終有著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這樣的情懷蘊釀轉化成內在創作動機,於是筆者思索著將東西方美學的元素融合為一運用至創作中,在西方媒材的框架中發揚東方藝術之特質。因此,「以慣用的西方媒材表現出東方風味」就成為筆者近來創作時所關切的課題,也試圖從中找尋更多東西方藝術相互對話之可能性。 本研究以「荷花」為創作內容之主軸,不只是源於筆者對其形色、生態的喜愛之情,荷花也是中國畫中常見之主題,以主題的內涵與象徵寓意加強創作整體之中國風味,是為「中法西用」的第一步,且透過主客體交融的心靈感受造境,於創作中體現中國「天人合一」之精神。形式與技巧上則將東西方藝術中各長的表現手法予以融會結合,而以「中西合璧」的方式呈現出來,並與創作之思想、理論交相驗證,在作品中檢視成果。 最終,藉文字分析與記錄本次研究過程,做為現階段個人創作的反省與檢討,以便釐清觀念與肯定自我信念,開展創作生涯新里程!
  • Item
    從自然主義與印象主義探討具象藝術的價值
    (2006) 林昇瑾
    具象藝術廣泛的存在於人類的美術活動中。從歐洲原始的岩洞壁畫,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宗教壁畫;從印度的佛教藝術,到中國的畫像磚石,都可以看到這類藝術作品的形式風格。十九世紀的具象繪畫的藝術形式,有著與以往不同的新面貌出現,前半葉寫實的自然主義繪畫風格之普遍流行,風景畫從以往的附庸地位,自此獨立出來而形成新畫種,這種對風景畫的重視也形成了十九世紀後半印象主義風景畫的盛行,印象主義繪畫風格對於光與色的重視,影響日後的現代藝術的全面流行。所以,十九世紀的具象藝術,大部分是對大自然的重視,畫家走出畫室,在戶外作畫,仍然是稟持具象的風格,顯示出具象藝術以不同的具象形式與內涵,來表現具象藝術所要表達的美感與真實,寫實主義如此、自然主義亦然、印象主義也是,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與面貌傳達具象藝術的真、善、美。因此,更顯示出十九世紀寫實的具象繪畫藝術的多樣面貌的可貴與它們的藝術價值,使得至今具象藝術仍是美術創作中重要的藝術風格。 在二十世紀前,具象繪畫已在歐洲延續了將近四百年,人們對寫實的不滿意,促成了印象派的產生,之後又歷經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普普、歐普、照相寫實、超寫實⋯等流派的變革,藝術家揚棄具象繪畫,造成藝術曲高和寡的現象,才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是人類的共通美感經驗,找回了失落的寫實元素,重拾具象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