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看不見的意象-心靈的象徵、符號與圖像-
    (2005) 黃玉秀
    從表面上看藝術乃是由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的創造,但每個人都曾 受到特定時空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環境之影響,所謂環境又包含了特定時空下的政治、經濟、風俗、地理環境等種種因素的匯合,因此藝術不僅在於反應個人,也反應社會集體的意識即潛意識心理。然而創作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個人意圖以自己心靈反應的意象來剖析自己內心深處的創作表現,探究所表現的意象和圖像在心理學上的意義,並以個人為實驗品,跳脫自我,觀察自己並以本身的作品為詮釋對象,找尋影響自我創作的深層心理,探索作品中的意象,以及各種符號、象徵的意涵及其來源,加以分析、理解並詮釋。了解個人;也了解個人在生命歷程中心靈的印象和軌跡與及不為人知的深層思維,並進一步探索整體社會集體潛意識的真實樣貌。
  • Item
    相似與反思:歐洲首式視覺文化中的主體與性別
    (2013) 洪嘉宏
    語言與社會行為間具有共構關係,從而表現事物秩序。本論文經由Foucault知識型進路,理解不同時期的語言秩序與首式視覺文化間的關係,並透過論述分析、符號學取徑與精神分析,嘗試詮釋不同首式論述事件,而知識與權力在首式符號上的書寫與銘刻等作用與痕跡,有助於本論文考掘不同知識組態下,首式景觀力場中的主體及性別認同。本文據此將Foucault的知識型擴充應用,藉由考掘古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及現代時期的首式事件,呈現特定認識組態上的首式視覺景觀,詮釋關涉其中之主體與性別認同,並探討知識型、認同、自然與假髮賽博格等議題。最後,本論文揭櫫當代組織身體與無器官身體同時生長的精神分裂現象,並討論在此處境下,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反思者與促進者角色。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迥異於樹枝狀結構的地下莖哲理、策略與態度,及其共生及生成性格,或可對應無器官身體的慾望、力度及超連結概念。當代自我在反思主體、性別與認同等存有時,因而可藉由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特有的創造、實驗、造橋與包容特徵或位置,創造積極意義。簡言之,本文以結構主義視野考掘歐洲歷史首式,最終在結構主義與現象學之間下錨,以詮釋當代自我的主體與性別認同,並指出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在當代自我反思存有上的可能貢獻。 關鍵字:首式 首式視覺文化 知識型 論述 符號學
  • Item
    臺灣民間故事的繪畫表現性之研究
    (2014) 侯建平
      民間故事屬於口頭文學的一種,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就扮演著娛樂、宗教、習俗與教育的文化傳承角色,同時也是藝術家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來源,舉凡文學、詩歌、繪畫與戲劇等,都有民間故事的痕跡在裡頭。   當畫家以敘事性繪畫的方式來呈現民間故事時,必須先瞭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民間故事的文本經常有改寫、再創作的問題,所以敘事性繪畫也未必要完全忠於文本,畫家僅需要確定故事的主幹,並找出其中構成故事的關鍵元素,就能讓觀者在靜態的畫面領會到故事的情節。   在歷代畫作的分析與比較方面,以符號學與圖像學的觀點探討符號的象徵性,以及畫家如何利用畫中人物的姿態動作、造型與色彩的搭配組合,藉著象徵的作用,讓圖像產生寓意以傳達畫家的意念,並產生畫家的獨特的風格。   本研究的創作實踐部分,筆者以象徵主義的表現形式來呈現臺灣民間故事的內容,考量了民族性、本土性以及創作者本身的情感共鳴,選出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並使用傳統油畫技法繪製成具有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創作的重點包括:美的凝滯性、美的永恆性以及姿態的曖昧性,利用靜止的姿態和大面積的單純背景,營造出神秘的氣氛,帶給觀者無盡的對話與想像,從而達到藝術的永恆性。
  • Item
    符號化太湖石-陳紀安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19) 陳紀安; Chen, Chi-An
    本論文是以筆者碩士學位期間的創作作為研究對象,藉此來體現筆者自身以及反映社會環境。本文是以太湖石符號為出發,在第二章的學理依據,先藉由園林美學,梳理山石的傳統指涉,再透過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符號學,闡述太湖石符號如何變成神話,進而使神話化太湖石的過程呈現。了解太湖石符號如何從眾多意指的情況,慢慢在意識形態的運作下,使其符號走向單一價值。之後再藉由後現代的拼貼方式,使太湖石符號在任意編排的情況下,脫離太湖石神話較封閉的意指,另一方面也能使符號隨筆者運用。第三章則透過同樣運用太湖石符號為創作相關的藝術家,互為參照,其中以藝術家展望、徐累以及陳建發,作為筆者創作脈絡的釐清和對照,進以檢視自身創作。第四章的創作內容與形式,則闡述筆者的創作思考,由太湖石之小觀宇宙之大,藉此延伸至過度人工化的世界,所造成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並進一步分析筆者系列創作之內容,由「動物園」、「再建的大地」、「再見的大地」三系列作品,呈現創作理念與表現方式。最後再分別敘述每件作品意涵,透過不同形式予以呈現,希望能提供觀者與自身反思的空間。至於第五章為最後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作品對當代社會環境的關注以及藝術的思考,企望未來能持續深化並且能提升個人的創作。
  • Item
    花漾.蝶舞-王美美意象彩墨創作論述
    (2018) 王美美; Wang,Mei-Mei
    藝術家創作的創意常來自於四面八方,因此,大自然的絕美景色成為藝術家經常取材的對象已不足為奇,而大自然的景物中,最絢爛、繽紛、多彩的花和蝴蝶更是常被拿來當作古典、現代文學、戲劇…等藝術中取材的對象,也往往被拿來比喻相互依存的關係。本次創作研究以「花漾.蝶舞」為主題,創作的內容以大自然中的「花卉」及「蝴蝶」為範圍,創作取材將以實際造訪大自然後,照相、寫生為主,閱讀及想像造境為輔;在構圖上,以模糊美為主,實景為輔。個人創作靈感來源,將擷取擅畫花和蝴蝶之中西藝術家之長,兼採旋轉畫及寫意畫…等媒材、技法,表現筆者於欣賞大自然的造物之作(「花卉」及「蝴蝶」)時內心的激盪與感動,期望作品能引起觀者共鳴,從而激發美的情感與生命的力量。 本論文研究時將從文學、符號學及藝術史(中國的畫論與西方的審美學)的角度切入,本論文之基本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將闡述個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及名詞解釋。第二章「創作學理依據」探討花與蝴蝶在中西畫論與文學意象以及瑞士符號學泰斗索緒爾、美國實用主義學家皮爾斯、與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對圖像符號定義,進而衍生出對花與蝴蝶的象徵意涵。同時引述中、西方專家學者以美學的角度來探討自然美的意義。第三章探討東、西方擅畫花卉與蝴蝶畫家的藝術表現,以為個人創作之靈感來源,增加創作時的豐富性及多樣性。第四章論述『花漾.蝶舞』創作系列「誕生」、「夢與蟄伏」、「蛻變與成長」、「花與蝶」之創作理念與作品形式表現解析。第五章:結論與未來展望:述說筆者研究與創作過程省思與未來展望,論述己身對未來的自我期許,在「傳統」與「現代」藝術之間、「東方」與「西方」藝術之中取得平衡,創造出引人共鳴、感動的作品。
  • Item
    萍泊記憶之敘事形式創作研究
    (2018) 江德楨; Chiang, Teh-Chen
    本研究旨在結合記憶的時間特質及敘事理論產生敘事形式的表現策略,發展以自傳式記憶故事為主題的繪畫創作。 敘事學硏究以文本、話語、敘述為結構本體發展理論,經二十世紀以來的結構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當代藝術思想洪流洗禮後,迄今敘事學已臻成熟並呈現多元運用局面。而在繪畫敘事運用上,隨著對藝術的新理解及符號學、圖像學及形式分析概念的催化,敘事傳達形式已脫離現實模仿、進入主觀性、符號指向、形而上表現,繪畫的時間表述不再是侷限,敘述身分與視角更延伸至畫家外的他者共同創作的局面。 敘事繪畫原意就是圖像會「說」故事,若滲入文化語彙,作品更能吸引共鳴撼動人心。故事的事件場景以瞬間凍結形式獨立存在,隨創作者意圖在時間軸任意交錯與翻轉,產生饒富意境哲思的形式組合,配合記憶感知的線性時間與情感主觀性,更讓敘事創意得以如虎添翼般的無限延伸。 本研究的〈萍泊記憶故事〉屬於自傳式記憶,首先從記憶現象及其時間特質分析,發現具有共時、層次、擬真及反差等結構形式,據此發展多視點、敘事角度變換、柵欄效應、與視聽共感的形式表現策略,以迴形、楔形、沙漏形、及柵形等佈局構圖,及異質共存、漸層、色塊等色彩表現運用,進行繪畫創作。作品共十四幅,為生命各階段生活變遷,以故事性及精神性投射,是對過去的牽掛、快樂與對未來的惆悵,仿如流浪浮萍四處,不斷尋找停泊處的無奈,它不僅對我是自身歷史記憶的影像紀錄,更隱含對普羅大眾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