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
    (2009) 傅浩軒
    摘要 本創作研究在探討人為化物品與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這心靈場域是筆者透過個人特定選用的符號來營造出一種可以訴說個人情感的畫面,而每個符號是親身經歷的、是身邊隨手可得的,也可能是想像出來的角色等。對於筆者而言,這些選用的符號為著就是能讓筆者更能夠清楚地與觀賞者一起關心環境的保 護,並傳達不只對大自然的保護有所負擔,同時也要關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 論文撰寫的重心架構共分四章來敘述,謹摘要如下: 緒論:敘述筆者創作研究目的、動機、內容與方法等。重點擺在透過藝術創作深入對心靈的探討,並了解生命的可貴與自然的重要性。 第一章:創作相關文獻學理探討。敘述筆者受到西方藝術流派的影響,所衍伸出的個人創作方向與思維模式。因著筆者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在筆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對西方藝術某些特定時期的思維追求與表現手法的沿用。像是文藝復興時期對於筆者而言,所看重的反是對於自然的偉大而非全然的接受人定勝天的思維。透過探索自然的豐盛,體會寫實的定義不在是追求事物的表象,整個過程從親近大自然的巴比松畫派到指射人文的社會寫實主義與個人心象的寫實。最後透過浪漫主義的遐思與象徵主義背後的意涵,將前面對於生命中的體悟串聯在畫面當中,營造出隱喻性的畫面給予觀者啟示性的聯想。 第二章:從藝術、人文與自然的關連性中反思個人創作。透過藝術的角度筆者將自然的關懷與尋找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平衡點,做為創作的方向。探討的方式藉由藝術、人文與自然相互的對話,來釐清三者各自扮演的角色,從筆者對於三者的體驗延伸出對環境保護為意象的心靈場域。 第三章: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本章節在談論筆者對於藝術創作的價值在於能夠與觀者之間有更深層面的對話,期待的是更深的隱喻性畫面能夠啟示觀者對於環境保護的看待與自身經歷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視覺效果的美感。每張藝術品若企圖透過熟練的技法來呈現出畫家所要求的藝術面貌,而這時技法的活潑與細膩顯的格外重要。因為若沒有生命支撐的技法是難以彰顯畫家內心深處的生命力只會成為死板的呈現,也難以成就一張充滿靈魂的作品。 第四章:代表作品分析。本章節以各種的心靈場域連結訴說筆者的心境,以不同的符號呈現各階段的作品面貌,來表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結論:個人創作觀感與成果分享,以及在未來面對創作上的態度與期許。
  • Item
    「寂靜之域」創作研究
    (2008) 林維新
    「寂靜之域」創作研究 筆者選擇了以水彩和油畫為創作媒材,以風景畫和靜物畫為創作題材,以具象寫實為表現形式,創作出一系列「寂靜之域」系列的作品,並透過描繪老舊公寓和靜物的同時,展現出創作技巧背後的意象,表達自身的情感。 在論文裡,除了研究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研究範圍和限制的陳述之外,對於美術史裡風景繪畫的畫家也研讀分析,在創作的同時,藉由研讀美術史來提升自我對於歷史上相關題材創作者的認識,並研究浪漫主義裡「崇高美學」的哲學思想,使作品有形而上的的發展點,再加上使用寫生與繪圖軟體的分析整理對顏色做進一步的認識與探索,以求在作品裡展現筆者想表達的寂靜,之後再以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分析做形而下的論述,最後以個別作品的創作構思與安排、過程和創作理念,作為總結。 期望以此創作研究能將理念與技巧融合,並透過藝術的實踐,創作出筆者心象企圖表達的意境與思維,在人類追求美的無盡時間裡,留下一個美麗的角落。
  • Item
    柔性形式:人造汙染於繪畫中的想像-李曜竹〈無名之域〉系列創作研究
    (2015) 李曜竹; Lee, Yao-Chu
      本文主要以筆者的繪畫創作之研究與省思為起點,企圖將人造環境汙染現象轉化為筆者繪畫創作上對文明與自然的反省意義。   人造汙染欲轉化為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型態,其關鍵在於避免直接陳述汙染事件的視覺事實,而應以隱喻或象徵的手法重述它,使其與環保宣傳廣告區隔開來,而為了達到此目的有必要具備超越的能力與態度。因此,本研究透過靈性學的視角對自我靈性之喚回,以及對浪漫主義與超現實主義之相關理論、歷史文獻與繪畫作品之探討,匯整出個人對人造汙染轉化至繪畫創作的方法脈絡與創作理念。   嘗試以都市邊陲的風景結合個人想像物,重構出介於現實與非現實間的場域。強調在霧氣的模糊作用下,場域中人造物、自然物與想像物的曖昧關係,進而透過水平的觀看視角、霧化與柔焦、中明度調性、薄塗與暈染等形式與技法的應用與探討,形構個人作品具柔性特質的形式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