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行旅印記-潘逸萱水彩創作研究(2021) 潘逸萱; Pan Yi-Hsuan摘要 本創作以 「行旅印記」系列作為創作研究的範圍,就是以自然界作為範疇,從中尋找之景色或物件,得以觸動內心之情感價值,進而用手的溫度在創作上闡述自身情感及研究範圍。對筆者而言,旅行是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更是一種心情的轉移,而在旅行當中時間和空間是交錯並置,說穿了旅行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但我們往往闖進的,其實正是他人活生生的日常生活風景裡,雖然平淡卻存著另一種美感,更讓我們見識到不同國度自成一格的多元城市風貌,每個不同的時空各自擁有不同的生命軌道,各自發展他們的潛規則與需求,是一種體驗、是一種態度,能給予更多的激盪與省思,和面對生命的一種領悟,並喚其內心最深層底處那份原始的情愫。 本文中透過敘述自然世界裡,所有的事物分秒不停在運轉變化,在這自然的時空中裡帶給人們的感動是難以復見的,唯有親身經歷並感同深受其過程,才能將本研究創作詮釋出永恆的記錄,並透過創作理論與文獻分析,探究時間和空間關係的連結融合,藉以深入了解情境之美感,並探討光學與色彩理論對繪畫的影響,同時敘述筆者受到西方藝術流派中的印象主義、莫內、康斯塔伯、路斯達爾、霍貝瑪、柯洛…等的靈感啟發及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更能體會感受畫家們的內心情緒感受,再藉由旅行於不同時空環境中,激發出創作思維與繪畫情感,以自然景觀系列、花系列、櫥窗系列, 作品創作藉以詮釋行旅印記之風格表現。Item 生活記實個人心境繪畫創作研究(2013) 蘇湘竹; Su-Hsiang-Chu摘要 綜觀西方美術史由十七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畫家,曾以靜物為創作題材之畫家不計其數,靜物畫反映著一種時代、文化、生活的狀態與樣貌,不同時期的作品皆可看見不同形式的運用及轉變,相對的靜物畫也可作為畫家的風格、思想、精神的表徵。而藝術創作者對自身的時代應有著敏銳的觀察與感受,才能藉由不同的藝術創作手法,表露出藝術家獨有的體悟與看法。 本論文以生活記事為題,並以具象的形式及象徵性的符號等來表現現實意象,生活記事是生活體悟的提煉,所以生活記事並非生活所見所聞大小事的納入,而是精粹出普遍之中帶有深刻性及價值性意涵的事物,情感在生活記事扮演著穿針引線之效,用細微的心情去感受生活,體會出更多不同的心境感受。 本論文的結構,可分為六個章節。將在第一章說明個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介紹西方靜物畫不同時期之作品風格演變,第三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與學理基礎,藉由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和象徵主義的隱喻手法,成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和認識創作的內在哲學思想,第四章介紹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詳細說明生活記實作品中的畫面風格與形式分析,第六章對本論文作一些總結與心得感想。Item 水性媒材創作中視覺肌理厚實感之探究(2008) 高慶元在藝術創作多元形式發展的今日,無論在創作思維或是媒材應用等,都有別於過去傳統思想的創新精神。當代思潮所促成的多元媒材發展樣貌,讓觀者產生了許多不同以往的視覺經驗。無形中,卻也漸漸的讓筆者對於「自然」以及「人性」產生了疏離感。有感於此,筆者近來想重新審視那透過手的溫度,結合自然素材,傳遞視覺情感的創作模式,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有何存在意義。因此,重新將平面繪畫創作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水性媒材列為本論文的論述中心,以物理觀念分析此媒材的可塑性,企望突破水性特質的先天限制。探究人性情愫的共鳴如何藉由架上繪畫的圖像意涵傳達出來,並藉由創作實踐的輔助作為此論述延伸發展的可能性。 本文共分述為六個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論述「水性媒材創作中,視覺肌理厚實感之探究」議題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和內容,並藉由理念與實踐之交互探究,進而推出一套研究方法並實行之。 第二章 創作理念及思想源流 以物理現象的觀念來分析水性媒材的物理性特質,並探究「視覺肌理厚實感」與「觸覺肌理厚實感」之間所產生的視覺感知,如何藉由水彩的媒材特性達成其延伸與超越。 第三章 創作研究之學理基礎 將古典主義(classicism)、象徵主義(symbolism)以及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美學理論和西方傳統繪畫技法作為論述的學理基礎,進而達成創作研究的目的。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 經由透明水彩在人物肌理的厚實探究,將堆疊於二度空間的物質性視覺經驗,傳達類三度空間,深刻情感之體現。 第五章 作品創作自述 闡述各作品之創作理念,並將作品之內涵及技法作深入地探究。 第六章 結論 分享此次創作研究後的心得並檢視不完善之處,期許未來能對於研究議題作更嚴謹以及更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