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漫畫展的語法:井上雄彥創作研究,2004-2014。
    (2015) 柏雅婷; Po, Ya-Ting
      90年代末,隨著漫畫之父手塚治虫(Tezuka Osamu, 1928-1989)的辭世,於日本民間發展了五十多年的劇情漫畫(ストーリマンガ),始受到公部門文化單位的矚目,不但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媒體藝術之一,美術館當中也開始出現以漫畫為名的展覽。漫畫展固然作為一種新興的展覽類型,但美術館方對於漫畫進駐美術館場域的開放態度,始出自對於「企劃展」的需求,而其中的脈絡又可追溯自明治時期隨萬國博覽會傳入而興起的「美術展覽會」;另一方面,大正時期,美術雜誌與讀者共同交織出輿論型態的藝評,使「美術」的品評發聲並未孤立於學院當中,而與大眾文化十分親近,遂使今日漫畫得以共享其庇蔭,不僅以大眾文化之姿進駐美術館場域,並同時還能保有自主的發聲權。   漫畫展覽化的風氣方興未艾,不僅方向及目的各有不同,也尚未有較為具體的研究案例,本文作為藝術學研究論文,試圖就現階段的漫畫展進行分類描述,進而聚焦在能夠回應漫畫自身美學問題的、著重在漫畫表現實驗的展覽上。其中,漫畫家井上雄彥(Inoue Takehiko, 1967-),自2004至2014,十年之間已舉辦過三次漫畫展,不僅在文獻與實踐上相對充足,更能看到井上雄彥在不同階段,藉由展覽對於漫畫創作投射出不同的思考與回應。積極而論,展覽並非井上雄彥漫畫的附屬品,而是創作的形式之一,不僅彰顯出「漫畫展」的美學問題及其主體性,也得以開展出較為深入與全面的討論研究。本文將透過井上雄彥三個時期的三起展覽案例,分析其中表現操作的美學意義,並藉此重新爬梳日本漫畫文化與藝術場域之間的關係。鑑於國內在面對漫畫及其相關文化時,過度著眼於圖像品味的偏狹論述,窄化了漫畫與當代藝術關聯的討論空間,期待藉此能為台灣的評述或創作現狀,提供一種較為寬廣的參照視野。
  • Item
    電玩失序–鄭力文創作論述
    (2019) 鄭力文; Cheng, Li-Wen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把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列入正式的精神疾病後,迫使人們正視這個廣及不同族群的成癮問題。但隨著近年來電競產業的蓬勃發展,電玩從純粹的休閒娛樂變身為經濟與社交體系中緊密的一環,人們每天都與電玩共處,如何抑制成癮問題就成為一項複雜與困難的任務。 高速網路時代的資訊爆炸與電腦科技快速的進步與發展下,在看似可靠卻不確定真實性的網路資訊洪流所建構的新文化,電玩世代看似一種標籤,但卻可能扎根永固,沉淪在新舊、內外、真假的逼迫交感之中。 本創作論文奠基於馬克•格里菲思(Mark D. Griffiths, 1966 -)提出的成癮行為六大組成元素,挪用(Appropriation)古典/當代藝術作品與電玩元素作為媒介,並且結合台灣人文風景與肖像畫,投射自身想像。藉由成癮要素、藝術語彙下深層的內涵與自我反射所建立的圖譜,呈現島國民族的新風貌。
  • Item
    美國女性藝術家愛莉絲.妮勒(Alice Neel, 1900-1984)之藝術研究
    (2003) 王曉菁
    美國女性藝術家愛莉絲.妮勒(Alice Neel)的藝術表現以人像畫見長,她所描繪的人物對象因時代遞嬗而有所變化,這點也成為她藝術風格分期之關鍵。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以愛莉絲.妮勒(Alice Neel, 1900-1984)的人像藝術為媒介,探討在受到女性主義體制肯定的前提下,其藝術的矛盾性和選擇表現藝術的執著。以妮勒的一生奮鬥歷程為主軸,以其創作的藝術風格為重點,探究女性性別經驗在藝術中的表現,和堅持傳統人物畫領域創作之原因。同時了解到體制外的女畫家積極進入體制時的掙扎與矛盾,此外亦說明藝術家與所屬藝術群體之間矛盾關係。另外,藉由其自身時代背景的關連探索,瞭解到抽象表現主義及普普大眾文化佔居主流藝術所形成的視覺品味,其中形成無形的疆界及意識型態,使的妮勒於美國40-60年代外於主流藝術情形,最後於諸多紛擾的歷史評價中找尋妮勒之正確位置,以彰顯妮勒藝術堅持之價值所在。亦藉由論述藝術品特質及藝術家奮鬥歷程,瞭解妮勒整個藝術脈絡形塑過程,及探求妮勒藝術風格與主流意識型態的差異,最後能延伸推演至整個更大格局,初探藝術與大眾、高低文化之間及品味形塑出的階級關係。 最後並做出這樣的結論﹔妮勒身為女性藝術家卻在被女性主義推崇奠定名聲之後,卻不願只是女性主義抗爭的典範,而企圖進入紐約藝術主流世界。為求她所要表現出的「時代精神」,使用最傳統的媒材-——油畫和體裁——人,藝術堅持的原因不外是以一種傳統形式抗拒藝術與大眾文化的靠攏,或批判藝術專斷鎖定某階層的弔詭,跳脫藝術單一層級,並跨越了藝術品單一文化次領域之價值,同時亦凸顯了藝術品所接收品味大眾階級屬性,拒絕混淆高低審美價值觀的分際,更排除了藝術本身的複雜、文本之意含,真誠純粹地在生活中實踐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