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心靈體驗與水墨畫創作(2009) 陳建焜; Chien Kun-Chen本研究探討水墨畫的創作,是經由身歷其境體驗的過程,使種種的思緒儲藏於心靈內在的意識,形成水墨畫創作上的元素與豐富性。 心靈的體驗小到自身環境,大到天地萬物間,因為個人覺知的不同,會形成對物象有著不同的價值定義;身處在迥異的現實環境裏,也會形成不同的創作風貌。所以在價值上的認定與創作上的表現,是心靈體驗過程中,會產生與現實互動的思索。人們經過自身與體外物象的遭遇,形成記憶了身歷其境的經驗。文中探討了自由度對於體驗的重要性。以及價值、焦慮、心理作用、停頓與自由的相互關係。並且舉出因為擁有靈性與創造力的自由,才引發的創作表現。 體驗的歷程是人與環境的因緣際會,本文引用佛教思想「一念三千」詮釋人們十種生命境界的傾向,其中「十如是」訴說諸法實相-事物運行的法則軌跡,並且以「三世間」的觀念,道出人與環境的關聯—因為個體環境物種的不同,對環境就有不同的見解。藉由「一念三千」訴說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其在心靈體驗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豐富了創作思維的多元性。 水墨畫在繪畫媒材中,有著獨特筆墨精神內涵與表現技法,在中國的宋朝以來扮演著繪畫表現的主流,水墨畫講究意境,文中訴說了藝術境界的美在於心靈的映射,而體驗的過程,即是映照出再現意境的心靈美感;水墨畫創作的泉源,便是在大自然中去進行體驗觀察,呈現出心象或物象的美感與意境。並能運用筆墨的特質將個人生活的時代性展現。水墨畫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換創作的內容,同時記錄了創作者個人體驗的足跡。 在創作理念中,舉出寫生的精神,以及象徵、暗喻與心靈再現對於創作的關聯性。在寫生的過程中,闡述直覺是表現造形美感與表現描繪對象的生命活力。象徵是指藉由親身參與來喚醒自我,暗喻是將一種事物轉化成另外一種更豐富更有價值事物的一項技巧。心靈再現即因經驗的累積裡獲得靈光乍現,藉由筆墨紙硯媒材的運用,抒發出體驗環境所汲取的養分,而創作出水墨畫作品。 作品創作以心象與物象兩種元素進行,心象的作品:例如萬象心照、滅生不息,傳達對當代的時空與科技汰舊換新的思索及表現,物象的作品,例如汝即梵、寶來攬勝,在描繪風土民情或大自然美景的展現。運用水墨畫的材質,創作出心象的超現實主義的畫面空間,抑或是以寫生為主體,轉換成心靈再現的物象表現;水墨畫的材質將因創作者的心靈體驗的精神思維過程,而創作出與當代環境呼應的作品,水墨畫精神與形式也對時代進行了描繪。Item 寫心寄情繁花間-吳柔慧水墨創作論述(2011) 吳柔慧; Wu,Rou-Hui藝術的表現常隨著時代,也同其合流並進,從自然與生命的角度觀想,藝術創作的過程,常是充滿著游離與隱晦的,即使自然給予人類無盡的生命及豐富的想像,生命形式的存在從來都是有其流動的定律與周期,不管是向外的擴張或向內的收縮,都顯示出生命的兩極化。從繪畫中體驗一種真理,就是自然,也由藝術的審美觀照中體會生命的無常,由這樣的意象空間,表現在視覺藝術上,以虛實心象的觀照,藉物化下所引生的精神境界,及自然節奏中體悟到的生命不可逆的本質,並以探就繪畫創作和外境相融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心象。 從生活經驗及環境時事的感受著手,將花卉投入其中發想。例如對花的各種聯想及在生活經驗中個人對櫻花開與散落的感動與懷念之情;藉由以寫心寄情之美學理論為基礎,及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加上在色彩在人的情緒反應上的不同所產生對畫面呈現的成果,試創作屬於自我情感敘述的繪畫,運用水墨與膠彩的各種不同的材料特性,取其優點融合運用,試從其中尋找出新的繪畫表現方式。使藝術創作的精神由物化的體悟中得到觀想與共感,將人的生命的情境提升,在繪畫創作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呈現。Item 佛法學習對高中美術教師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影響─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2016) 林麗雲; Lin, Li-Yun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高中美術教師在職涯當中於福智文教基金會學習佛法之後,對其個人創作與創作教學之影響。研究者最初敘明為何聚焦於福智文教基金會之高中美術教師學員,及研究背景與目的等,接著在文獻探討當中深究佛法與美術教育的淵源和關係、福智文教基金會之相關資料與現況、福智文教基金會學習之主要經典廣論之內涵要義、創作與創作教學之理論與內涵等,再提出其質性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研究問題分成四個部分進行探究:第一、了解福智美術教師創作學習與佛法學習歷程;第二、分析福智美術教師的佛法學習對創作的影響;第三、分析福智美術教師的佛法學習對創作教學的影響;第四、探究福智美術教師學習佛法後之創作與創作教學特色。 關於「福智美術教師生命歷程與創作特色」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學習佛法時間長短有關鍵性意義、創作歷程與學佛經驗表裡關係一致。關於「福智基金佛法學習對創作影響」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創作的優先次序讓位於佛法學習、考慮業果與利他的創作表現。關於「福智基金佛法學習對創作教學影響」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福智美術教師創作教學具有崇高性與理想性目標、福智美術教師視創作教學為生命教育之實踐、福智美術教師依據佛法反思創作教學之教材與教學媒體。關於「福智基金佛法學習後之創作與創作教學特色」之研究問題,研究結果顯示:福智美術教師透過創作與創作教學詮釋佛法、透過創作與創作教學表達並實踐教育愛、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創作與創作教學支援系統。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職涯發展等相關建議,以提供教育部、師培單位等教育行政與教學機關參考,及後續研究者之參酌。Item 烏托邦與桃花源—汪逸創作理念論述(2020) 汪逸; Wang, Yi本篇論文系以烏托邦與桃花源兩條線索梳理創作理念之論述,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中介紹了創作者(筆者)之背景以及創作中對於跨文化溝通以及水墨美感追求的來源。 第二章引入烏托邦的概念,梳理了其理想鄉起源,與資本主義、人文主義的關係,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的關係,布洛赫的烏托邦精神,反烏托邦文學,歷史終結論,知識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新自由主義的問題以及數位革命後的伊托邦等發展歷程。最後例舉了阿布拉莫維奇、黃永砅、Shimon Attie三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 第三章則梳理了桃花源概念的發展,《桃花源記》的故事來源及時代背景,陶淵明的隱士形象,桃花源的三種意象:仙境、人間、隱逸,列舉了李子柒和董小蕙兩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後,將烏托邦與桃花源進行了對比。 第四章介紹了筆者對於「創作」概念本身的萌發契機,在創作過程中思索探究的過程,以及單獨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節則為結論以及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