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公共藝術對城市意象塑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
    (2012) 彭嘉玲
    台灣公共藝術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公共藝術範疇不斷被擴大,其存在於城市空間的意義已不僅僅是當下場域環境的美化,更被賦予著社會議題探討、社區意識認同或擔負形塑城市意象的策略之一。公共藝術與城市意象兩者之間的關聯性為何?公共藝術如何去塑造城市意象?這是本研究試圖探究的核心議題。 台北市擁有龐大的公共藝術資源,在公共藝術計畫概念及操作機制上扮演著引領先驅的角色。本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企圖梳理出其公共藝術發展的脈絡,從中擇取近年來發展出的「節慶化」、「社區營造」指標性的公共藝術計畫作為研究個案,進行相互辯證,以瞭解公共藝術對於城市意象塑造所產生的影響及層面,及公共藝術在其藝術本質上對於城市意象塑造被感知的程度與限制。 透過相關個案的相互辨證研究,經由分析後歸納出三點建議:(一)公共藝術介入城市空間,必須回應個體或群體的生活經驗。(二)城市意象的塑造,需要時間持續性的累積。(三)以公共藝術作為城市意象的策略,必須創造群聚效應。
  • Item
    公共藝術移置評核機制之研究
    (2015) 李宜庭; Lee, Yi-Ting
    臺灣自一九九二年公布《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而後於一九九八年開始實施《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在文化部(前文化建設委員會)鼓勵和監督之下,公共藝術開始蓬勃發展。據官方統計,自一九九八年至二〇一一年全國設置作品已達二一七一件,目前數量仍持續成長中。多年來由於公民之審美和人文意識提升,以及公共空間功能轉換,部份作品啟用後在管理上出現維修困難,或是和商業發展、公共安全、民俗信仰相互牴觸,甚至民眾反應觀感不佳等相關問題。   本論文整理國內、外公共藝術政策實施之文獻資料,包括法令、設置、管理、評核、獎勵和拆遷等制度;並做出移除、移置案例說明和分析,透過「公共藝術獎和移置認同度」問卷調查,以SPSS統計軟體分析,觀察社會大眾對現行公共藝術評核標準之認同;將問卷案例帶入藝術家、專業人士和專家深度訪談,以探究各方人士對於公共藝術的「設置成效」和「移置機制」共識之所在。   研究結果及分析發現:民眾對公共藝術的美感和安全評價,與評審單位給予獎勵或移置的相關程度並不顯著,綜合問卷調查結果和專家觀點,歸納出從政策面切入,強化民眾參與、落實作品票選機制,並建立公共藝術啟用後之「移置評核機制」,更進一步調整公共藝術基金運作方式、成立「公共藝術移置專屬園區」,將有助於保持我國公共藝術動能,並使公共藝術制度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