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有我之鏡到有她之境-王婷《閨密系列》繪畫創作研究(2024) 王婷; Wang, Ting人對自己的認識常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在他人的觀點、評價中形成自我的意念與價值。閨密就像是對應的鏡子,透過語言、相處模式、彼此投射和同化,相互映照,進而認識自己,如同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的鏡像理論(Mirror Stage)和他者(Other)所闡述的論點,而閨密關係正符合建構主體與他者的要素。女性友誼不僅意味著溫暖,更是藝術創作上的靈感源泉,女性之間無可替代的情感,形成一種獨特的力量,可成為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能量。這種關係中的情感深度、精神交流、相互支持足以作為繪畫創作探討的主題。 閨密的普遍性和社會脈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和女性意識的覺醒有很大的關聯,女性主義是後現代主義的一環,後現代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僅是由社會規範和期望形成的,也是由個人和集體對這些規範和期望的詮釋和重新建構形成的;強調個體的獨特性,支持並尊重各種形式的人際關係,包括跨性別、跨族群、跨文化等各種多元和非傳統的關係。而現今的閨密之間正好切合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性和跨性別精神,也是筆者將閨密視角提升至創作力驅動的關鍵。本研究從閨密的角度發想,藉由女性間友誼的鏡像反射探索自我,並透過閨密關係開啟藝術另一片天地。在繪畫創作上,以表現主義內涵建構繪畫的形式與內容,試圖從閨密與主體關係探索藝術,結合個人情感與朋友共有的情感經驗,豐富自己藝術創作的風格和題材。Item 他者的凝視—吳惠淳水墨創作論述(2014) 吳惠淳; Wu Hui-Chun本文從現代社會中人類普遍的自我認同感破碎、對自我存在價值有所質疑著手,探討在此種技術化社會所產生的人際疏離、自我價值感模糊、自身定位不明……等,人如何反抗此情境之壓力,並試圖覺知,重新建構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 透過學理根據釐清主體與他者之關係,藉由他者的第三者之眼光重構自我概念。而「他者的凝視」中的「他者」意指自我意識中的掌控機制,可以設想、思考自己的思想之機制,因此「他者」也是經由個體想像而產生的客體,藉由自我意識的內部分裂而造成的多重角色、扮演,(想像)站在不同的角度觀看、重審以及覺醒自我。 而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單一「狗」的圖像作為主體,經由對「狗」圖像的凝視與映照,而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記憶、懷舊、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而對照的方式是以「鏡像」為實踐的手法。 以「鏡像」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形象的塑造—映照」與「絹本的圖層、蕾絲的穿梭」,實踐本計劃之「主體與分身的具象化」、「以虛見實的空間特性」及「鏡像的想像」的目的。Item 創作的他者與脈絡的褶曲:吳柏嘉繪畫創作研究(2019) 吳柏嘉; Wu, Po-Chia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即根源於筆者博士班進修期間對於自身創作系譜的總體反省下,創作系列與系列之間脈絡的非典型斷裂所造成的創作處境所開展的思辨與探究。 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創作脈絡的非典型斷裂」、「創作思想的原地轉型及其模態」與「繪畫及視覺的依存關係」三大部分探討。 筆者創作系列與系列之間並非真的無關又非完全延續相關的「非典型斷裂」應該如何認識?創作脈絡的藕斷絲連是否能透過創作觀念的「原地轉型」重新看待,如傅柯在《知識考古學》裡的激烈陳述:「決定絕對不忽略任何不連續性、斷口、門檻或界限之形式」,視其為思想越界及褶曲的結果?繪畫創作作為一種呼應自我生命與世界之間的關聯狀態之擬像物存在,不作為溝通或宣傳的載體,作品存在意義即為其存在本身,要如何以繪畫實踐這樣的創作理念? 文獻研究主要援引傅柯的相關著作及德勒茲《千高台》作為理論研究的語境佈置,並列舉現代藝術領域中創作理念或思考議題與筆者具有親緣性的三位傑出藝術家,分別是葛哈・李希特、羅伯・莫里斯和艾倫・卡普洛作為思想實踐的證印。 作者、作品與作者之創作論述書寫三者之間,應該是追求同質性的差異展現。透過文獻學理的爬梳與折返,藝術家的作品分析,配合筆者對於當代物理科學及拓墣學的好奇,企能擺脫自我禁錮,將創作脈絡延續上的窒礙,轉念視其為思想越界及褶曲的契機,作為本篇論文的進階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