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圖.像」:敘事性肖像畫創作論述
    (2021) 郭倩; GUO, QIAN
    在這三組系列的創作中,筆者更關注的是繪畫本身,即用阿爾貝蒂提出的「歷史性繪畫」及貢布里希提出的「視覺的再現科學與心理學」的理論,通過對繪畫再現的形式美學進行辯證的思考與分析,將繪畫的步驟逐步拆解為心智從客觀到主觀創造的過程,藉以論證「結構主義」在繪畫思想中的重要性,為筆者接下來的「詞圖視覺理論」的研究做好基礎概念的鋪墊。作品題材以肖像畫為原點,以歷史為橫坐標,主體性為縱坐標,分析具有敘事功能的肖像畫這一類型繪畫是如何體現出西方現代主義中討論的「個性」這一人文概念,並將之擴大到社會學的範疇,來說明肖像畫的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形式與創作過程的分析,扣住了西方上千年藝術史探索的「再現」這一主題,解釋了繪畫形式中所代表的關於形神兼具的辯證思想,以及結構主義的重要性,試圖利用繪畫的語彙探索圖文演繹的可能性。
  • Item
    透視性病態.創傷型經驗 -張簡禾鈺創作論述
    (2012) 張簡禾鈺; Chang Chien Ho-Yu
    本文整體架構由環境與個人之關係性為旁引,創傷經驗為開端,觀察自身的 心理層層變化為主軸,而主體發產出一脈的系列創作為結論,中間經由步步自述 性的體悟,與和周遭社會之圍限來引導整篇文章之框架與築基,構成連續性的創 作發展和己身之精神變異紀錄與發聲,從而找到自己對於現在時空下的觀察方式 和未來方向。 人生之路途究竟該怎麼走?人生之價值究竟位於何處?人生的阻礙又該怎 麼排除?而人對於外界和自己又該以什麼態度去看待?每個生活在這世界上的 人都會有這些問題,無論其職業為何,年齡多少,皆會面臨到種種關鍵時期的跨 越,於此,創作論文便是自己之紀錄、問答與指引,尋尋覓覓與重複推演之間, 即是在剖析自我,解除疑惑;從檢視自己昏暗不明的狀態、環境給予的限制、自 己之壓抑、由內發出破碎之傷口,到最後的建構自我,暗示周遭與人之矛盾關聯 性;並且於之發現到繁華之下的虛無、不穩定性和人生之本質為悲劇的展演,從 而追尋出一己的觀察面向與朝社會對話之契機。 建構自己之主體性之後,探索到現代人於此環境之心理狀況,發展出「透視 性的病態」概念去對虛假之現象批判或描述,層層解剖個體與外界產生互動之後 的精神狀況,且由之組構創作思維,進而闡釋作者省察自身與環境、環境與大眾 彼此抑制下陸續牽引出的精神創傷和心理效應;進而將其演繹至作者之作品創作, 以「透視性的病態」創作概念為圭臬,「重構與破壞」為創作模式,堆疊出如圖 像穿透、符號並置與消融擠身主觀性等方法,組架一系列的作品與論述角度,替 創作者自身說故事和多面向地認識世界。
  • Item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對歐洲現代藝術的文化翻譯:日本野獸派形成的觀察
    (2020) 何思嫻; HO, SZE HSIEN
    本文探討二十世紀初期日本野獸派的形成與其演變過程,以及日本對歐洲現代藝術的文化翻譯與詮釋。當塞尚與後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派與野獸派等歐洲現代藝術傳入日本之時,日本藝術家是如何面臨如此巨變的挑戰。此外,本文將關注在野獸派是如何在百花齊放的眾多現代藝術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日本洋畫畫壇的主流畫派。 日本野獸派的萬鐵五郎,一生從未踏足過歐洲,卻成為野獸派在日本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萬鐵五郎致力於「新南畫復興運動」,與重新改革日本衰落的日本畫畫壇,為的是創造出屬於日本本土的現代藝術。萬鐵五郎創作生涯嘗試許多畫派的風格,當萬鐵五郎與其他日本野獸派畫家吸收、模仿、擷取,再重新詮釋的過程中,是如何維持日本的主體性,將會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 Item
    想像的共同體:島嶼未來─黃旭辰繪畫創作論述
    (2015) 黃旭辰; Huang, Syu-Chen
    本研究以「主體意識」及「認同」兩條軸線為探討方向,試圖在平面繪畫之媒介描繪、刻畫自我想像的台灣主體樣貌,並透過視覺文化及後殖民理論加以詮釋、論述,目的在反思後殖民情境下的台灣主體性,以及在歷史脈絡以及集體記憶的爬梳當中尋找島嶼未來共同之想像─想像的共同體。 無論從政治或是藝術發展的脈絡來看,台灣始終深受多方外來文化的牽引與制約,然而主體性的呈現,必須回到在地文化及其認同之上才得以進行。台灣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夾雜在各方文化霸權之凝視,觀看台灣近四百年來的歷史,可以詮釋為「持續遭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一部殖民史,而在社會及政治不確定性的焦慮中,反映台灣在去中心及認同矛盾的集體意識,因此今日處在後殖民狀態的台灣,在「認同」與「主體性」的建構即深具意義,筆者盼透過創作實踐,藉以油畫媒介表現水墨山水畫風格,在貓熊、台灣黑熊擬人化的角色扮演圖像以及風景背後的文化表徵中描繪出台灣主體樣貌,並在文化政治學等理論之梳理、歷史脈絡與集體記憶的情境之下點出台灣主體性的困境,或針對今日政治時局展開批判;或畫出島嶼人民對於未來及共同體的想像,成為未來命運的見證者、書寫者、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