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空庭意境:簡詩如創作之精神性象徵(2023) 簡詩如; Chien, Shih-Ju本論文以描述「空庭」的審美意境作為切入點,進而延伸探討在中日庭園藝術中所聚焦的禪宗精神,特別像是「空無」、「空寂」、「幽玄」等概念。並結合了精神分析學的學理,討論在審美心理中時常被提到的「主客體融合」、「物我合一」等意識狀態,以及它們如何被東西方的不同觀點陳述。特別是關於如何映現心靈「真實」的意識狀態與時間感受。此外,在透過梳理繪畫藝術中,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生成關係,藉以對照出筆者以庭園作為創作主題的精神性象徵。同時,並根據創作手法之延義、心理學圖像挪用…等,以作為作品論述的相關內容。本論文架構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文撰寫緣由,以及研究題材的選擇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限制和文獻資料。第二章以東方意境的審美觀切入,探討空庭意境的意涵、意境與禪的關係、意境的抽象性概念、禪與庭園藝術的發展。再來介紹空庭意境的社會性象徵,「幽玄」思想與庭園意境之關係。第三章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透過佛洛依德的「心智模型」概念了解無意識的結構之後,再延伸討論榮格的「原型情境」、「集體無意識」、「共時性」等概念,最後總結出中日庭園中的常見的原型象徵。第四章則針對個人的創作形式及內容理念,分成創作思想圖式和創作媒材技法兩個部分作為探討。並將筆者作品裡空庭意象及精神分析學的符號挪用、媒材延義等概念提出說明。第五章則是將博士班階段所完成的創作,分別進行作品系列分析。並分成「共同的旅程」、「沿途的風景」、「意識的投影」、「凝想瞬間」等,共四個系列。最後一章結論,則將以上主題總結,並結合博士班時期的創作研究心得,希望透過本論文的書寫後,得以梳理自身在東西方不同論述的影響下,對心靈意識、主客合一的創作探索。Item 赤裸的靈魂:路西安‧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2007) 翁筱芳路西安‧佛洛伊德是被歸屬於倫敦畫派的英國具象藝術家,在一九七○年代發展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裸體肖像畫」,代表佛洛伊德藝術創作的極致,也是最能展現他的藝術理念的畫作系列。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在一九六六年確立基本格式,特色是以率直、詳盡的手法,再現模特兒私密身體的各種姿態;「裸體肖像畫」作為一個繪畫類型,藉由人體的形式,傳達個體獨特的本質,是兼具人物的生理和精神,佛洛伊德結合身/心二元對立的觀念,使人體畫作表現出肖像畫特有的「身分」意識。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招致了三種評論:「窺淫的觀看方式」、「負面情緒的氛圍」、「以殘忍冷酷的意念看待人體」,本論文以佛洛伊德的藝術理念和繪畫創作為根據,提出不同的看法:佛洛伊德採用的高視點角度,沒有支配和征服等權力意涵在其中,而是為了在畫面以最大的清晰度表現模特兒,並營造面對面的迫切感給觀者,讓觀者無條件地接受圖像欲傳達的訊息;畫室特殊的隔絕與疏離感,不是對人類的主觀負面心理意象,而是佛洛伊德自我心理企求的表述;佛洛伊德將雷奇‧包爾瑞和蘇‧泰利的身體表現為一種「奇觀」,但無嘲諷和奚落之意,他呈現兩人軀體的嚴肅和莊重,是愛戀身體之意念的展現。最後,佛洛伊德的裸體肖像畫系列,沒有承繼祖父西格蒙‧佛洛伊德的性學理論思想,但就創作模式而言,兩人在研究態度、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係等四個面向,有共通之處。Item 意動流情 — 簡詩如的「自由繪畫」創作研究(2014) 簡詩如; Chien Shih-Ju本創作研究以「自由繪畫」為論述主軸,它是由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所轉化而來的一種繪畫方式,意指在不拘主題、不拘繪畫內容的狀態下,以任何的繪畫媒材作畫或塗抹,爾後在圖畫中可以看出其未完成形式中的美感,或者可以看出一些無意識但有意義的表達。筆者透過自由繪畫作為研究主題,來討論個人在研究所期間所完成的作品,闡述其中的思想內涵與形式風格。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撰寫的緣由,以及研究題材之選擇動機和目的。 第二章以心理學和藝術史的相關文獻開始討論,再研究弗洛依德、榮格兩位心理學大師關於「無意識」及「情結」等概念,最後則是介紹自由聯想、自由繪畫的內容以及創作方式。 第三章有關創作理念的實踐,分成兩個部分來進行探討。前段討論藝術的象徵性,並將筆者常用的幾種的象徵符號分別論述。後段則是以創作的角度說明筆者自由繪畫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材料技法運用。 第四章針對個人研究所時期所完成的十一件作品,將之歸納為三個主題來分析創作理念和精神,並分別介紹每件作品的創作背景、繪畫手法以及形式結構。 第五章則總結筆者於研究所時期的繪畫心得,透過此論述的撰寫,得以梳理個人的創作脈絡和思想內涵,以期未來畫藝能有精進的發展。Item 波希(Hieronymus BOSCH,ca.1450-1516)繪畫的超現實特質研究(2004) 朱素貞波希(Hieronymus BOSCH,ca.1450-1516) 繪畫的超現實特質研究 朱 素 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 摘 要 本論文在探討波希繪畫的超現實特質。「超現實」(surreal)一詞,意指「極端無理性的現實」(intense irrational reality),常見非邏輯的事物組合,通常也帶有奇異夢境之性質;故現代人常比喻波希為「原始超現實主義者」。在波希的神秘魔域之中,擠滿了極盡想像的怪誕生物與不合邏輯的情節,到處充滿了象徵與暗喻;然其涵義卻往往曖昧隱晦、難以解讀。 事實上,波希繪畫的象徵符號指涉範圍極廣,至少涵蓋中世晚期到十五世紀初期的文化範疇-從民間諺語、聖經故事,甚至於煉金術,以及包括傳統基督教與異教神秘思維的複雜層面。因其生平資料極度缺乏,故本論文自中世紀開始,回溯北方藝術發展根源、當代繪畫、社經與宗教背景;以及歸納歷代對波希評論與學術研究之各種不同面向,以為詮釋之基礎。 在圖像解析方面,主要運用修辭學研究法,描述波希富含寓意的修辭化圖像;進而利用「群組分析法」解讀《人間樂園》三聯畫的意義。經分析證實其繪畫動機與目的,確實在道德訓誡或譴責之層面,但同時也摻雜大量的當代議題-因對教會貪腐及社會敗德現象不滿,波希便針砭時弊,對各階層展開抨擊與嘲諷。波希最惱恨的罪惡便是淫慾、酗酒、暴食與愚行;表現色情的場面與人們遭受痛苦的殘酷時刻,則是他最喜愛的主題。 此外,波希繪畫顯見的煉金術意象也反映當代之人文觀。本論文透過對煉金術議題的闡述,以鑑界煉金術在超現實繪畫的定位。結論舉出超現實主義者師法波希的精神特質,與波希對後現代藝術的啟示;其比較研究之結果則在揭示波希對現代藝術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