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圖像.嫁接 — 紀冠地彩墨創作論述
    (2010) 紀冠地; Chi Guan–Ti
    本研究從圖像嫁接涵出發,探討在後現代時空背景之下,試圖先將水墨回到「繪畫性繪畫」思維,當當代圖像不斷的推演出新的視覺圖像,尋求水墨圖像能與當代西方圖像,不管是平面藝術還是影像應用藝術,相互抗衡,不致使水墨式微,被淘汰。 利用「神思」、「藝術的間離本質」、「潛意識與夢的理論」來輔助說明「圖像嫁接」的概念。 南朝梁劉勰所提出「神思」來探討藝術想像,「神與物遊」的概念,及其作為神思的發生機制「感興」,來了解是如何成為「神思」裡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審美意象。 阿多諾提出「藝術的間離本質」來說明藝術的本質–藝術是在追求非現實之物,藝術是在追求現實不存在或是尚未為出現的東西,以此為中心,進而闡述說明藝術離不開對現實的模仿,及在者和非在者共時並存的辯證的構造,簡單的說就是藝術是對現實有距離的模仿。 佛洛依德的「潛意識與夢的理論」認為人的慾望尚未滿足,則會轉由其他的方式扭曲出現,就是作夢,他也把夢的理論應用在文藝創作理論上,指出文學藝術和夢都是一樣,在實質上都是一種替代物,是一種具有充份價值的精神現象,藝術家潛意識的欲望,亦即是他的「潛在思想」,經過這種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他們找到一種類似可以解放心靈壓抑的滿足感。 最後再藉由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自己的創作方法論及美學思想是否能相互銜接,而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否能夠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 Item
    六位新生代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與表現之個案研究
    (2010) 謝亦晴; Yi Ching Hsieh
    1980年代隨著婦運運動的興起,女性意識隨之抬頭,進而刺激著女性藝術的蓬勃發展,此時期的女性藝術家,運用聯展等方式,積極介入長期為父權體制所壟斷的藝術市場,直至1990年代下半期,出現新一代的女性藝術家,在大環境風氣的演變之下,關注之議題與創作表現,也有不同於以往的風貌。本研究試圖以六位29-35歲之新生代女性藝術家,以深入訪談與資料蒐集的方式,探究其創作意識與表現,分為創作意識發展歷程與狀態、創作意識與圖像間的關聯、創作圖像的詮釋三面向探討之。研究結果發現,在自由風氣下成長的年輕女性藝術家們,關注於自身價值感的認同與追尋,已不再被社會規範所認定的女性形象所束縛,努力追求人生各種面向的平衡;創作內涵源於深層的感知,發自於自身血肉,建立起獨有的形式語言;透過不停實踐的歷程,嘗試將內在概念真誠傳達,期望能給予不同的觀點,與觀者分享看待世界、人生、情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