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無名之境:由繪畫探索無指涉場域之建構-張芯瑀創作論述
    (2021) 張芯瑀; Chang, Xsin-Yu
    本論文以筆者自二零一八年至二零二一年之視覺藝術創作進行陳述與論證,共為五大章節,分別自個人意識如何組構並轉譯為視覺藝術的過程,及畫面的構成、色彩、筆觸等,解析此系列創作的軸心。筆者回溯一系列的創作歷程,梳理自身的理念思想,探究如何從視覺觀察經驗中解離,再構成畫面形式,並進一步自我解讀創作中的視覺語彙,作為本論文之研究形式。  由第一章節之緒論並講述研究動機與方法說明,並將相關聯之關鍵詞進行釋義;第二章節分析相關學理基礎和研究等,從抽象主義的歷史篇章再到現代抽象藝術創作舉例說明,環扣著視覺藝術的傳遞和表達形式等相關理論;第三章節說明筆者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解釋過往風格轉變的經歷如何變化至今的風格形貌;第四章節將此研究創作劃分三項類別進行細項說明,解析單一作品之理念與製程;第五章節則總論整篇研究的探討成果,進行統整與省思,闡明本研究之未來展望。   在從事繪畫之初,繪畫型態傾向具象類型的風景,將精神與情感寄託於真實存在的景色畫面中,作為日常之抒發與紀錄;而在碩士三年的研究期間,因工作和生活經驗的累積,影響心境上的轉變,逐漸轉向抽象化的繪畫形式,藉由本論文之闡述,釐清自身的創作形式及其在現代繪畫中的定位與價值。
  • Item
    吟遊.默視.歷史消解:高甄斈水墨創作中的圖像閱讀
    (2010) 高甄斈; Kao,Jen-shyue
    本研究從社會現象的觀察出發,探討社會中「人」在「框架」之下的存在意義,閱讀過去、閱讀歷史的同時,產生模糊性的概念思考,因此,試著消融時間軸上歷史性的觀感,進而走向共時性的視域思考,並用「當下」去陳述隱喻、轉喻、諷諭現實,省思宏大精神中「小我」的存在。 透過哲學與生命的思考,試圖就「儒道語境」、「存在意念」、「歷史表情」等文化蹤跡去尋找「完形」構成,但是,人不太可能去找到歷史,不可能重現和復原一種明確的真實存有,嫁接的文化混合體形成了創作的先前意識。所以,在歷史文化軸線的混雜下,生存結構的權力關係不確定性、模糊性,經由歷史人物圖像揭示權力義意表徵,意識的覺醒,使本身就是模糊的、斷裂的,碎裂的記憶重組,誤讀之中,不確定性的詮釋角度,使「歪曲」的真實變得有趣,因此,不希望落入歷史所決定或是文化所框架的傳統內,邊緣性陳述才能逐漸顯露,而邊緣特徵的表述,也在於一種當下處境的焦慮與荒謬感受,亦是沉默的發聲方式。 繪畫作為沉默的語彙,模糊作為觀察的陳述,使得混雜變成多向度的考模式。經由系譜的梳理,對藝術上「消解」的手法作一探究,消解之後,又建構一美感向度--「虛無的虛實」與「限性的書寫」,在水墨創作之中尋找餘白與書寫的可能性美感建構。 在此哲學與藝術的思考下,藝術創作的實踐,選擇歷史圖像作為語彙表述的介面,以「複貼」的方式來詮釋「模糊化」意涵。一次又一次的複貼是「極多」的語彙陳述,也是對紙材物性的自身消解。「貼」作為模糊化的「補充」方式,使得閱讀過去的「誤讀」具有幻想力,介入過去的即刻,過去就變成歷史,變成可讀的文本,因此可以說是在「貼」的矛盾性之中創造歷史,以藝術的創意成就創作者的意圖。
  • Item
    裁縫師-物與我之於女性存在意識水墨創作
    (2011) 洪琪筑; Hung Chi-chu
    本論文論述當下女性在「不可承受的體重」以及「被注視的性別」的壓力下,探討氾濫的女體符號在資訊媒體中,影響著大部分女性對於擁有外在的華麗才能找到自恃力量。要求完美的自戀背後,女性在精神上所付出相對的精神代價,猶如女性找不到屬於自我存在的意識,因而以此觀念融入於自己的創作中,畫面在吵雜而二維的破碎中製造,空虛、布白的穿插、破碎的創作語言,是以拉岡所說的自我感覺無法統一來詮釋,批判女性受到當下物化的影響,讓女性對自我的意識不斷掙扎與焦慮著,因此研究創作從象徵著女性在造型上的戀物情節開始。女性的自我存在與影視媒體的複製有著不可抹滅的因果關係,藉由創作和閱讀,讓自己的創作有更豐富的詮釋與跳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