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問石記─蕭博駿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22) 蕭博駿; Hsiao, Po Chun
    本文主要以筆者的創作脈絡為研究內容,而當中大部分的創作源自於生活的體驗,無論是臺灣野柳的地質奇景、敦煌石窟壁畫的文化薈萃、或是中國北京、蘇州與上海等地的園林造景,甚至是筆者置身於大都市當中受到櫥窗文化的時尚偏好,種種在臺灣與中國各個地域的遊歷與體悟,對於筆者而言皆是人文風土的精神感召,亦是啟發筆者創作脈絡的重要元素。  再者,回歸於筆者本文的研究步驟中,將會透過古今中外的史籍考據,並結合文化研究理論的輔助下,如後現代理論與符號學理論,逐一對應於筆者創作脈絡與各個系列作品的內在意涵,深入剖析可見的物質意識,如園林造景、時尚精品等,同時延伸背後不可見的崇拜意識,如消費/物質文化、佛教義理等,在兩者可見與不可見的匯集之處,即為筆者於本文中所追求的問題意識與創作核心,本文最終將解析筆者於各系列作品的創作風格與母題符號,回歸於筆者針對創作概念視覺化的實踐成果。筆者首先在第一章為此研究論文進行研究內容及其方法的規整,並對研究範圍與專有名詞完成界定;第二章則是開展筆者對於「問石記」中的園林研究與敦煌元素的疊合,進行精神與物質崇拜兩者的整合;第三章接續以文化研究的內在視角剖析消費主義、後現代主義以及符號學相關的探源,協助筆者以更具學術性的角度詮釋創作理念;第四章即落實於筆者創作觀念與風格形塑的分析,延伸至第五章筆者近年來各系列作品的圖像說明。最終,第六章結論的部分收整筆者的理論研究結果與創作歷程。  筆者希冀透過本文的研究分析下,宏觀地經由傳統技法的學習與臨摹的創作基礎出發,並結合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觀點,進而揉合古今精神崇拜與物質崇拜的雙重意義,積極拓展筆者對於崇拜意識的創作脈絡,賦予中國敦煌藝術與當代物質文明更為嶄新的內質再生,揭櫫筆者對於當代性的人文見解與時代意義。關鍵字: 石頭、敦煌藝術、消費文化、符號學、當代水墨
  • Item
    自然、水墨、時代性:寫生與心象的創作剖析
    (2010) 胡以誠; Hu Yi-Cheng
    作為一篇個人的創作論述,本文架構分為兩個部分,文中第二、三章闡述個人創作的思想淵源,第四、五章則偏重於個人作品形式內容的表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敘述個人撰寫本文的出發點與基本立場,包括了研究源起、研究範圍與方法、文獻探討以及文中重要名詞的解釋。當新世代水墨創作者展現了突破傳統的企圖之時,筆者仍堅持著寫景、寫生的創作路線,因此本文的申論重心,即強調著寫生、自然審美等價值於當代水墨創作中仍具意義。此一立場的設定將作為全文研究的基礎。 第二章,主要是藉由「時代性」的提出,探討兩個影響筆者水墨創作思考的關鍵議題,也就是「寫生」與「都市」。20世紀以來,由於對西法的吸收與社會文化所營造的氛圍,在「回歸現實」的藝術思想之下,促進了寫生的復興。同理,對現實「順承性的反映」之下,都市與水墨的連結有呈現時代的積極意義,不少當代水墨畫家正視都市與水墨畫的連結,表現都市景觀、都市人物的生活與心理狀態,更不乏對大眾消費文化的批判與挪用,對時代的鮮明景象作出回應。 第三章,針對前一章水墨連結當代都市文明的意識提出相異的觀點,從當代思潮對自然的回歸與水墨畫傳統本身,推導自然審美在水墨創作中的價值,並以當代水墨畫於自然題材表現的若干特質來闡述其異於傳統的部分;例如生態危機之下的環境關懷與批判意識,形式表現則呈現繁密、深沉、厚重的特質,表露出屬於當下的時代氛圍。 第四章,即進入了明確的形式表現部分,包括了個人寫生的觀念與方法、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等說明。有關個人寫生的堅持回應於第三章「自然審美」的價值,而選材、構圖與筆墨特質,則歸於當代水墨「沉鬱厚重」的脈絡之下,回應了部分的「時代性」表述。 第五章的主要內容在於闡述個人於作品之中所象徵的時代意象。在第四章所敘述個人創作中的特定題材、形式表現特質,均在本章的論述中進一步解釋其象徵涵意,也就是「受迫的人與自然」;不論是較客觀的實景寫生,還是較多主觀融入的想像世界,透過造化的啟發、傳統與當代環境的感染,創發為個人的藝術心源,意圖形塑出一個厚重、綿密、殘缺的景境,呈現個人所體認的時代狀況。 本章具體地回應了緒論所提出的議題,也就是重視自然與寫生的創作如何展現出時代性。 第六章結論,為本文的重點內容作前後貫通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