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失去了身體之後,這次我們不再想回到故鄉」——蔡明軒創作自述
    (2024) 蔡明軒; Tsai, Ming-Hsuan
    本篇論文名稱取自作者自身的創作系列名稱「遊子——失去了身體之後,這次我們不再想回到故鄉」。遊子有遠遊、離鄉之意,而我挪用了遊子與故鄉兩者之間的關係。「遊子」代表著當今的我們,生活在數位日常中,時常游移在虛擬世界裡,遲遲不願返回現實——也就是我們的「故鄉」。當我們失去了肉身,將意識投入到這片數位汪洋中,也許我們不再像以前的遊子般,流連著現實、留戀著故鄉。本篇論文以創作者自身於碩士階段的創作為研究主題和對象,進行剖析、實驗、實作(展覽)與檢討。創作大致分為「泳池派對」、「遊子」與「義體計畫」三個系列,均是環繞當代人與數位空間之間的情感關係為主題,表現當代獨有的語彙和日常狀態,但所用之媒材與形式各有所不同,藉以表達該主題的不同面向。本篇論文首先以分析自身過往的創作,從中找出對於碩士階段創作的動機與目的,並且提出幾點疑問:若創作者選擇繪畫或實體裝置作為媒材,且以數位媒體的特殊形式、虛擬網路的視覺特徵、社群媒體之於當代社會的關聯與數碼時代有關的視覺文化為題材,為何選擇以寫實繪畫和立體裝置呈現而非使用數位媒體進行?在剖析自身的背景和對創作的疑問後,於第二章與第三章研究數位原民、後網路藝術與實體創作的靈光,從中找出自身創作的論點與價值。第三章以自身創作系列中的符碼和語彙進行說明,並將自身實驗創作的過程與展示方式加以描述。在第四章透過碩士階段所創作的各個系列進行詳細的論述,並總結本研究的結果與未來規劃。
  • Item
    在互為主體之間:「情境」下的舞蹈身體
    (2023) 施文涵; Shih, Wen-Han
    20世紀以降,藝術發展朝向以「身體」作為一種表現媒介,來呈現文化與社會變革下對生活的思考與反動,其中與「身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表演形式——「舞蹈」在藝術史上具有一段重要的歷史。1960年代左右,舞蹈與視覺藝術有一段頻繁往來的交流,於此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也引發許多藝術家進行跨領域實驗。科技與舞蹈的結合呈現與過往不同的觀看體驗,「身體」的表現範圍擴大,表演與舞台的概念有更多元的形式。「空間」固定型態的打破,也演變在當今表演策展的趨勢上,「舞蹈在美術館」是從傳統劇場空間過渡到當代展示空間,並結合「展覽」與「表演」的概念。有鑑於此,本研究將「身體」作為主軸,分為「科技介入舞蹈」與「舞蹈在美術館」兩個面向,具體分析《Loop Me》、《Second Body》、《黃翊與庫卡》、《日常編舞》與《透明》,並援引Merleau-Ponty的身體現象學作為方法論,圍繞身體、空間、時間與世界等關鍵概念,闡明舞者/參與者在「舞蹈-身體」結構下,身體、空間、他者互為主體的過程與文化意義。
  • Item
    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2011) 黃揚凱; Huang, Yang-Kai
    摘要 本論文是筆者經過一段創作過程沉澱之後,嘗試循著一個更為聚焦的觀點做為更進一步的繪畫研究。旨在探索身體與空間的關係,企圖以對 “ 實相 ” 物質在經過時間介入而不斷改變這個事實的理解去剖析事物更為真實的狀態。嘗試提出一種新的觀看方式,探索繪畫更多面向的延伸與視覺藝術更大的可能性。創作的主要內容以人物為主,呈現人物在時空背景裡的不確定性。試著去論述、表現這個物理實存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變動的空間,存在的每一樣東西每一個片刻都在改變。整個創作主題就是圍繞在這樣的概念在做一個繪畫形式上的演練。 本論文架構分為以下幾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回到藝術史的脈絡,尋找與本創作有關的藝術文件與學理基礎,主要的有立體派(Cubism)、未來主義(Futurism)與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還有幾位表現時間與動態概念的當代藝術家。 第三章:深入本研究的創作理念,以實驗性的手法來尋找研究主題「身體與空間的關係」的繪畫形式。 第四章:描述創作內容與過程,創作技法與表現形式,媒材的介紹與應用。 第五章:根據筆者個別作品呈現來做為創作內容的演繹,配合圖片加以解說。 第六章:結論,經由研究論文的撰寫與省思,突破思想局限,釐清未來創作方向,希望能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擴展自己的創作領域。 關鍵字:身體、空間、關係、動態、實驗性、繪畫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