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八七一福爾摩沙顯影:John Thomson台灣攝影中的風景觀(2009) 劉家琪; Liu, Chia-Chi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活躍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旅行攝影家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福爾摩沙內山地界所進行的拍攝活動,其攝影作品中的風景意義探究。本研究首要呈現的是Thomson在目前台灣早期攝影史的研究中,趨於單一化的狹隘研究,例如:著眼於年代斷定或者是地方史的地位,繼之,論述本研究所欲提出的研究路徑,與此一研究取徑所關注的核心價值。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基本問題意識進行概述,勾勒基本論述雛形及問題核心,並且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的關連性討論,此部分主要聚焦於台灣攝影史的相關論研究。從台灣攝影史研究的現況與缺陷,試圖分析其作品中的風景主題,補足目前一般研究中所缺乏的深入詮釋觀點。第一章介紹Thomson生平簡史與其東方行旅的歷程,以史料概述的方式,作為此研究的基礎史料整理,此章節中同時整述 Thomson的攝影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關連性。第二章以Thomson旅行札記為研究對象,從他的札記書寫中建構他旅行的地理位置與影像的關連。第三章就本研究所欲援引的研究方法進行討論,將取徑風景研究與文化地理學兩大理路,從旅行的角度分析書寫與影像間產生的敘事性如何反映一位旅行者眼中的台灣風景,並進一步建構台灣風景的多元文化意涵。 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於整合Thomson1871年的台灣攝影作品之中,其影像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聯繫,繼之從旅行札記中的風景敘述觀點,以及風景理論之於其作品的實地分析,建立研究Thomson此段時期攝影影像與文字的詮釋新角度。Item 臺灣攝影藝廊與攝影學會組織的發展(2009) 梁昭玉摘要 研究者自1980年代末期,任職於財團法人恆昶富士軟片文教基金會暨恒昶攝影藝廊。當時正是股市上衝萬點之際,社會一片榮景。臺北市許多攝影藝廊也都在1980-2000年間,如雨後春筍般一一成立。 當時攝影精銳盡出,而攝影活動之頻繁、展覽場次之密集,以及大型攝影活動接二連三之策辦如:臺北攝影節活動,串聯全臺攝影同好一起響應等。以當今的景氣低落看來,近期內很難再達到當年的輝煌燦爛。 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在攝影界,攝影家們除了汲汲於向前衝刺之外,也不忘回過頭去探討自1950年起的臺灣攝影發展,研究攝影前輩的脈絡與足跡及其對攝影界晚輩們的影響與提攜。 因此之故,本研究針對1950-1990年間,臺灣攝影藝廊及臺灣攝影學會組織之發展、各個時期的特色、攝影藝廊的發展與攝影學會組織的結構運作等,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希望能藉以詳實紀錄一路走來之篳路藍縷、發展之艱辛,作為日後分析、比較的依據。Item 張萬傳人體繪畫研究(2008) 楊倖宜; Yang Hsing-Yi享有「台灣野獸派鼻祖」美名的張萬傳,其作品以及創作態度及理念在藝術史上有相當的價值及重要性。從整個時代來看,相較於在當時已經具有相當現代感的陳澄波和李梅樹,張萬傳更像是迎頭趕上且帶來新氣象的前衛畫家。他所創辦的MOUVE畫會,作品風格及展覽方式創新,現代藝術的蓬勃與他們息息相關。張萬傳熱情、有力量的繪畫方式,明快大膽,獨具風格,強烈的色彩、瀟灑狂放的筆觸,以及繪畫元素的掌握方式,例如:光線、線條及空間的處理,都與當時的畫家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人體系列作品,對五官不加以描寫、以色塑型而成的渾圓飽滿人體,交織成充滿張力的畫面。本論文藉由可信度高的一手資料深入了解張萬傳的人體繪畫風格及藝術成就,並歸納分析出具有說服力且客觀不偏頗的研究結果,建立可信的圖檔、數據庫以方便日後鑑定,讓世人能對這位藝術家的繪畫風格及創作技巧有更深的認識。Item 張萬傳風景畫研究(2008) 蘇毓絢; Su, yu-hsun台灣第一代西畫家們,多數是藉由到日本留學,吸取經由日本西畫家消化過的西方美術,再將那經過篩選的一部份西方美術帶回台灣。而張萬傳則是將野獸派與表現主義風格帶回台灣的第一個野獸派畫家。 留日時,受到當時以野獸派風格活躍日本畫壇的二科會啟蒙個人主義思想,加上參觀烏拉曼克展覽的影響,風格逐漸趨向野獸派畫風。張萬傳所處之環境與時代,讓他同時深受當時印象派與野獸派之影響。執著於野獸派的張萬傳以「在野」的姿態活躍於畫壇。 本研究意在了解張萬傳風景畫的藝術成就,運用「文獻探討法」、「作品收集與彙整」、「田野調查法」、「風格分析法」、「統計法」,企圖深入了解張萬傳風景畫各個時期的風格特色,包含風景畫的色彩、風景畫使用媒材、風景畫主題分析、風景畫構圖、風景畫簽名方式、風格演變脈絡以及藝術價值。Item 劉其偉的繪畫藝術研究(2009) 王銀釵本論文首先由劉其偉的成長背景說起,其次再探討劉其偉的創作理念,他的繪畫理念深受西方現代藝術、原始藝術、保育觀念及文化人類學所影響,其創作出的作品別具生命力與關懷之情。 由於劉其偉熱愛大自然,喜歡深入叢林探險,這勾起他對原始藝術的濃厚興趣,也令他驚覺許多野生動物因棲息地遭受嚴重的破壞而瀕臨絕種;油然而生的悲憫之心讓這位「自然之子」開始熱衷於倡導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育的活動,後來被推舉為「保育代言人」,而他也更確認了自己的創作中心思想─「愛」。 筆者歷經長時間所收錄到的劉其偉生平創作共1,109件,文中依主要題材區分為風景、性愛與女人、原始藝術、動物、十二生肖、鳥類、中國風、星座、季節、昆蟲、自畫像及致敬等十二個系列,探討其創作背景及繪畫特色,並將其繪畫成就及對世人的影響做一總結,讓讀者可以較有系統的認識劉其偉,並對他的繪畫產生興趣;此外,蒐集完整且題材分類清楚的千餘件作品更可讓作品收藏鑑賞者與研究者作為實用的參考圖鑑。Item 台灣七0年代西畫社會性探討-生活.映象系列創作研究(2000) 曾己議; Tseng Chi-I藝術是一種社會世界的精神呈現,以七○年代美術發展為例,正值農業轉向工商業經濟政策,經濟成長有助文化活動趨向多元,西方新思潮和文化鄉土運動熱潮相繼展開,七○年代美術的總體架構說明其社會性所主導的因素佔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台灣七○年代西畫的社會性探討>目的是以「生活‧映象」系列作為創作研究。解嚴以後,帶來自由化、多樣化的文化形式,本土與國際思潮再一度交會。在台灣發生激盪,帶來價值觀的混淆,社會脫序現象產生。人的精神層面問題點出人際的疏離、社會的混亂、不安定感,加上對環境的濫墾,造成不可收拾的環保問題,這種種問題紛沓而來。而大眾文化,由於速食一般講求速度而不注重內容的浮華現象,充斥色情、現實、功利、物化的特徵,這是傳統文化優點消失、迅速西化所帶來的後果,這些是台灣當前社會所迫切需要正視的問題。本人認為在社會亂象中應以藝術的教育功能,藉由美術作品的創作使國人能關懷這塊土地,在深層的核心問題中尋得出路,基於以上的背景因素而產生「生活‧映象」系列的創作作品。 以下就本論本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了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藝術與生活、社會的關係探討:試就本論文所應用到有關的藝術與生活、社會的理論原理,去作一探討,以了解社會內涵與社會轉變的關係,並尋求其社會性因素。 第三章 七○年代台灣美術與生活、社會的關係探討:此章以第二章論述結果為基礎,以七○年代美術發展為例,分析其外在客觀因素,從社會文化、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分析其形成的美術形式,並說明了社會環境文化的種種因素與藝術活動發展關係密切。 第四章 七○年代鄉土寫實對台灣西畫的影響:此章以七○年代西畫為主,說明在受大環境所形成的美術潮流對美術比賽的影響以及對八○年代甚至九○年代後西畫的發展的影響,以二小節來探討。 第五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分析:本章論述本研究的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第六章 作品範例解析:本章透過作品範例解析,做作品的分析及創作理念的實踐。 第七章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