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氣泡中的時間性
    (2010) 王明鐘
    本論文以創作者的身份,將「氣泡中的時間性」作為創作研究主題,藉由觀察、回憶、省思的創作歷程,進行理論性、技術性的整合研究。以「時間」作為問題的主軸,對自我提問:「時間」是什麼? 並藉由研究歷程,去尋求與了解自己;時間一直是構成人類生活經驗的鎖匙,伴隨時間的流逝讓人擁有了記憶,而回顧過往的記憶,成了回憶。在經歷求學及軍旅生活後,更是讓筆者深感「時光飛逝」,因此興起了探討「時間」的想法,希望藉由以時間為軸線的平面繪畫創作,來重現記憶中的時間片段,藉而重新省思生命的意涵。 透過個人的藝術創作研究、生活體驗、外在訊息的吸收,漸開發出象徵時間性的藝術語彙「氣泡」;藉由氣泡短暫的,夢幻的消逝性,作為對生命時間構成的象徵,在肢體變換狀態中與氣泡呼應,在空間物質中與氣泡做對話,表達一種時間消逝性的不捨與感慨。 本論文分為六章來分述: 第一章 緒論:從自我的創作背景敘述筆者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 研究範圍與方法步驟。 第二章 創作思唯與學理之探討:從各角度探討與筆者創作關聯之藝術時間性,美學的、心理學的、藝術創作型態的。 第三章 繪畫創作主題分析與攝影影像之關聯性:介紹攝影影像的應用、取材與攝影美學觀的影響。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技法。 第五章 作品說明:將作品經由鑑賞四步驟其中前三步驟。描述、分析、詮釋、判斷(留給觀者), 一一介紹與說明。 第六章 結論:作研究的總結與反省。
  • Item
    一八七一福爾摩沙顯影:John Thomson台灣攝影中的風景觀
    (2009) 劉家琪; Liu, Chia-Chi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活躍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旅行攝影家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福爾摩沙內山地界所進行的拍攝活動,其攝影作品中的風景意義探究。本研究首要呈現的是Thomson在目前台灣早期攝影史的研究中,趨於單一化的狹隘研究,例如:著眼於年代斷定或者是地方史的地位,繼之,論述本研究所欲提出的研究路徑,與此一研究取徑所關注的核心價值。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基本問題意識進行概述,勾勒基本論述雛形及問題核心,並且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的關連性討論,此部分主要聚焦於台灣攝影史的相關論研究。從台灣攝影史研究的現況與缺陷,試圖分析其作品中的風景主題,補足目前一般研究中所缺乏的深入詮釋觀點。第一章介紹Thomson生平簡史與其東方行旅的歷程,以史料概述的方式,作為此研究的基礎史料整理,此章節中同時整述 Thomson的攝影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關連性。第二章以Thomson旅行札記為研究對象,從他的札記書寫中建構他旅行的地理位置與影像的關連。第三章就本研究所欲援引的研究方法進行討論,將取徑風景研究與文化地理學兩大理路,從旅行的角度分析書寫與影像間產生的敘事性如何反映一位旅行者眼中的台灣風景,並進一步建構台灣風景的多元文化意涵。   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於整合Thomson1871年的台灣攝影作品之中,其影像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聯繫,繼之從旅行札記中的風景敘述觀點,以及風景理論之於其作品的實地分析,建立研究Thomson此段時期攝影影像與文字的詮釋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