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基督教與洪瑞麟繪畫的人道主義(2024) 黃頌凱; Huang, Sung-Kai從荷西時期到近代,基督教隨著歐洲殖民者進入臺灣並開始傳教。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臺灣美術也開始受到影響。在臺灣美術史中,有許多傑出的基督徒藝術家如洪瑞麟等都值得深入研究。洪瑞麟以其關於礦工的繪畫作品因而有「礦工畫家」之稱,但許多人卻不知道洪瑞麟也是敬虔的基督徒,所創作的礦工形象被賦予耶穌道成肉身的象徵。通過研究臺灣基督教史和洪瑞麟的作品,得以發現基督教跟臺灣美術的關係,並將基督徒藝術家納入臺灣美術史研究範疇中。本研究分為五章,透過三個軸線,臺灣基督教史、臺灣美術史、洪瑞麟的藝術歷程,來討論洪瑞麟的創作作品中的人道主義。首先從臺灣天主教、基督新教在荷西時代、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的傳教發展做一歷史回顧,並在回顧當中詮釋基督教與臺灣美術史彼此之間的關係;接著梳理洪瑞麟的生命歷程,從在大稻埕家中藝術的啟蒙,以及在稻江義塾開始接觸基督教信仰並且在吳清海老師的介紹下認識了米勒、盧奧等西洋美術家。稻江義塾畢業後進入倪蔣懷開辦,石川欽一郎授課的臺灣繪畫研究所學習素描、水彩等西洋繪畫技法,接著赴日考進帝國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西洋畫科開始系統性的學習繪畫,畢業後回臺到倪蔣懷的礦坑任職後創作一系列礦工作品。筆者透過基督教信仰及人道主義的內涵去理解洪瑞麟繪畫中的人道主義,再次詮釋洪瑞麟的繪畫作品。研究發現,洪瑞麟之所以獨特,是因為他的作品將與基督信仰的精神與生命的意義深深地融合在一起。洪瑞麟的作品不能脫離基督教的影響來理解。雖然他的畫作描繪了礦工和風景,但其中隱含的涵義直指他個人的基督教信仰。透過十字架的象徵和基督的愛,他傳達了對信仰的堅持和敬畏。因此,我們必須以基督信仰為出發點,以不同的角度來欣賞洪瑞麟的作品。Item 「意象」重塑-在這個環境高度不確定性的年代(2023) 馬潔思; Jessica Makowski在這個論文發表會中,我所創作的混合媒材作品使用了持久性的符號與敘事手法來表達現代性經驗。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口快速增長和工業化的時代,引領全球文明日益走向消費主義和便利的文化,這些變化將會對地球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帶來什麼影響,這些狀況又將如何影響我們個人,當代社會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敘事方式來構建我們的現代編年史,這些都是我在創作研究過程中試圖回答的問題。本論文將探討深刻影響西方文化的因素,以及基督教如何影響了我的審美觀。之後,透過比較分析,本文也將檢視這些我個人的經驗跟藝術史的關連。在西方的藝術史全集中挖掘這些創作中的隱喻,就像我們對當代藝術所做的一樣,藉此我能更清楚地表達我的創作方式及含意。最後,本文將探討我作為一個藝術家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我的創作研究促使我對我的藝術作品形成了個人立場,同時也打造了一種創作哲學。為了更好地理解我的創作過程和與公眾的關係,本文將重新檢視「我的藝術應該為什麼服務 或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如何被觀眾接受」等重複出現的問題,進而探究現代性和全球化如何揭示出多樣的觀點,從而影響藝術的詮釋。我主張展覽應避免過多的話語進行調解/中介,並邀請觀眾自發性的藝術作品做出反應,就能實現藝術解讀的多元性,使所有人的觀看體驗民主化。我將審視我的審美和表達方式是如何被我的觀眾在感官層面上所影響,並思考在展覽過程中引起觀眾參與和反應的可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