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書寫空間語境-周季蓉書寫創作研究
    (2024) 周季蓉; Chou, Chi-Jung
    本論文研究是以西方藝術理念,透過東方美學及西方藝術思想去驗證創作導入書寫創作,過程如下:首章緒論提出如何讓書法藝術在固有傳統書法理念基礎下創新的表現形式,除了銓釋書法的點、線、面特有內蘊外,重新解構字形,運用筆墨特性與技法,章法革新,而重新思考傳統的書法創作風格及結合現代性多媒材的選擇,建構新的空間表現形式,在創作實驗過程中,體現書寫藝術有更多的無限可能性。第二章探討書寫空間意識,分析筆墨本質外也探討空間與時間的重疊外,以東西方美學出發,強調以西合中文化融合,透過多元文化的刺激,注入新的意念,分析東西方受書法融通影響藝術家表現形態。第三章創作理念以解構和再現與空間語境辯證,空間與時間的對話,應用生活媒材加上影像書寫,帶入新的視覺感受外,將西方黃金切割原則、拼貼理論、幾何抽象空間表現、色域運用法則、突破行列的空間限制、進入二維,三維以至於異質空間的結合呈現書寫作品現當代性。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分為系列分析1、暢意流動系列 (拼貼再現)、2、解構造境系列 (書寫重構)、3、詩學空間系列 (古詩迴盪)從觀念藝術發想、理念傳達、造型色彩、構圖形式、綜合媒材去闡述說明。第五章 創作省思提出書法、如何接受吸社會能量出發,不僅在字內革新、在字外去開發開創,書寫核心價值,啟發更多觀念去表述前人所沒有發掘問題,借用生活觀察思考力加上方法論改造和創新,給未來書寫藝術創作者,重新思考對當代書法書寫有多樣可能性,創作屬於個人核心價值。筆者認為其創作藝術主張以新書寫空間在特定場域表現,挑戰傳統以來的各種二元對立性,從書寫中找到一個去中心化,非概念邏輯的觀念,將形式革新創作各種的可能,將傳統語言符號和意義作為一種徹底顛覆結果。創造屬於當代新的書寫空間。
  • Item
    無名之境:由繪畫探索無指涉場域之建構-張芯瑀創作論述
    (2021) 張芯瑀; Chang, Xsin-Yu
    本論文以筆者自二零一八年至二零二一年之視覺藝術創作進行陳述與論證,共為五大章節,分別自個人意識如何組構並轉譯為視覺藝術的過程,及畫面的構成、色彩、筆觸等,解析此系列創作的軸心。筆者回溯一系列的創作歷程,梳理自身的理念思想,探究如何從視覺觀察經驗中解離,再構成畫面形式,並進一步自我解讀創作中的視覺語彙,作為本論文之研究形式。  由第一章節之緒論並講述研究動機與方法說明,並將相關聯之關鍵詞進行釋義;第二章節分析相關學理基礎和研究等,從抽象主義的歷史篇章再到現代抽象藝術創作舉例說明,環扣著視覺藝術的傳遞和表達形式等相關理論;第三章節說明筆者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解釋過往風格轉變的經歷如何變化至今的風格形貌;第四章節將此研究創作劃分三項類別進行細項說明,解析單一作品之理念與製程;第五章節則總論整篇研究的探討成果,進行統整與省思,闡明本研究之未來展望。   在從事繪畫之初,繪畫型態傾向具象類型的風景,將精神與情感寄託於真實存在的景色畫面中,作為日常之抒發與紀錄;而在碩士三年的研究期間,因工作和生活經驗的累積,影響心境上的轉變,逐漸轉向抽象化的繪畫形式,藉由本論文之闡述,釐清自身的創作形式及其在現代繪畫中的定位與價值。
  • Item
    裁縫師-物與我之於女性存在意識水墨創作
    (2011) 洪琪筑; Hung Chi-chu
    本論文論述當下女性在「不可承受的體重」以及「被注視的性別」的壓力下,探討氾濫的女體符號在資訊媒體中,影響著大部分女性對於擁有外在的華麗才能找到自恃力量。要求完美的自戀背後,女性在精神上所付出相對的精神代價,猶如女性找不到屬於自我存在的意識,因而以此觀念融入於自己的創作中,畫面在吵雜而二維的破碎中製造,空虛、布白的穿插、破碎的創作語言,是以拉岡所說的自我感覺無法統一來詮釋,批判女性受到當下物化的影響,讓女性對自我的意識不斷掙扎與焦慮著,因此研究創作從象徵著女性在造型上的戀物情節開始。女性的自我存在與影視媒體的複製有著不可抹滅的因果關係,藉由創作和閱讀,讓自己的創作有更豐富的詮釋與跳脫。
  • Item
    解構認同的研究── 從文化消費探究美學之用 (1990~迄今)
    (2008) 林雪貞; Hsheh Chen Lin
    「認同」是當前台灣主要關懷的文化議題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議題。九○年代後,認同議題與歐美美學理論的發展主軸幾乎是重疊並進的,僅管其中政治因素,在台灣社會的獨佔性,對影響美學實踐上的重要性,大大不同於西方社會中,「象徵」、「文化」(含宗教)與「政治」三個因素的先後排序。不過這個排序在西方也正快速轉變中,政治因素逐漸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相對地,台灣此刻正努力從「政治社會」邁向「文化社會」,所以「文化政治」理論的探勘,不僅是觀察台灣美學理論發展的一扇視窗,而且具有政治實踐與美學實踐交界層面上的雙重意義。西方近現代美學研究,向來具有歷史,而且擁有豐富的學術成果;晚近「認同」議題更躍升為顯學,特別是其相關的批判論述,更值得吾人引為反思借鏡。承此,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能藉著一窺西方美學思辯與實踐經驗的堂奧,與台灣社會發展,相互印證。而立足「文化消費」的高點鳥瞰,足以讓我們清楚瞭望這一片遼闊的美學領域。最終,我們得到一個走向「差異化」的歷史邏輯和「差異化」的文化政治之下的合法化趨勢,在趨向全球化的今日,或可提供我們對未來解決認同問題,一個創造性思維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