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繪畫創作研究
    (2007) 王俊棠
    摘 要 本論文是從創作者的角度,面對一個主體性的創作探討研究,如何將自己的思惟模式凝聚到作品的呈現,旨在探討所謂「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一種無限延伸。作品中應用一種象徵與隱喻的手法從早期以靜物畫為主要創作,延伸至小女孩與環境的結合以一種「思緒」為一主軸,進而延伸思考,而以油畫材料為此一創作媒材,利用多元處理手法來表達長久以來蟄伏在自我心中對生活、對理想及對現實的一種觀照。 本篇主要論述分為第壹章緒論,第一節研究緣起,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一)思緒(二)蔓延,第貳章 文獻分析與探討,第一節個人創作之脈絡源流,(一)新古典主義劇場式的氛圍(二)超現實主義圖像語彙的應用(三) 後現代主義多元性的處理,第二節個人創作之學理基礎,(一)個人創作之理念(二)光與圖像之探討,第叁章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及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一節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第二節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肆章個人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一)靜物畫的象徵表現,(二)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三)後現代挪用拼貼的處理手法,第二節創作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二)媒材,第伍章作品解析,第陸章結論與個人未來研究。主題探討部分有1.靜物繪畫與空間的探討2.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在這一系列的創作當中寄望透過繁複的思考與多元的表現手法,讓自己在創作上如同主題「思緒•蔓延」一樣,無限延伸。 關鍵字:思緒、蔓延、情境、空間、小女孩、象徵、繪畫創作
  • Item
    母體混沌—孕,由娠而子之繪畫創作研究
    (2010) 陳怡安; Chin Yi-An
    懷孕是成為母親的必經路程,經過妊娠與分娩,女人得以成為母親。而懷孕漫長的過程中,女人必須經歷身體的改變與不適,心靈上也受著極大的考驗。懷孕不只是考驗母親,分娩過程對於胎兒也是人生的第一項挑戰。通過產道這一關,母子得以在喜悅中相見,而後,哺育嬰兒又是下一門課題。筆者以「孕」為主題,以自我敘說的方式,將孕期歷程紀錄之後,加以分析,奠定創作的主題發展,「孕」不只是指新生命的誕生,也意指作品的產生。藉由「孕」,加深自我與孩子的鏈結,亦是對生命體悟之後所表達的敬意。
  • Item
    阡陌‧意象 - 臺灣鄉土風情系列之繪畫創作研究
    (2007) 吳佳音; Wu Chia-Yin
    本篇論文以「阡陌.意象」為主題,是以筆者對臺灣鄉村的意象作為視覺藝術創作研究之方向,透過描繪臺灣鄉村景色為出發點,從藝術史和美學的理論基礎中,探討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繪畫創作總計有十二幅;論文共分為五個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主題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個人對於臺灣鄉土的印象,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阡陌.意象」。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除了從臺灣美術史領域的探討中,了解臺灣鄉村的變遷與繪畫發展外,並從美術史的表現形式中汲取創作元素,作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分析,則綜合前述之理論基礎,發展個人的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運用。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創作歷程分析,針對筆者個別作品的探討,來延伸對於主題的論述以及視覺呈現。 第五章 結語與展望,對於作品呈現之相關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省思。
  • Item
    心靈.風景---張峻輝的創作研究論述
    (2010) 張峻輝; Chang, Chun-Hui
    無論在東方或西方,以自然風景素材做為繪畫創作的內容,是許多藝術家共同的喜好,以風景為題的傑作也持續不斷因應而生。本論文研究以「心靈.風景」做為主題,從風景畫的議題出發,探討風景畫的內涵及不同藝術派別在風景畫的表現形式,並從我們存在的環境切入,探索現實世界與風景的依存關係,嘗試在創作之中,表達個人對於自然風景所帶來的感動,與現存世界環境的關心。 本論文創作以風景為發展主軸,思考風景繪畫的內涵層面,主要以西方的風景繪畫表現形式做為理論基礎與探討範圍,將不同時期的風景畫在美學理論、表現意涵、創作思維整理探究,做為個人創作表現形式的參考依據。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筆者試著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探討藝術與環境的關係, 提出我們面對生態環境的態度與省思。 個人一系列關於風景的繪畫創作,是源自於對風景題材的愛好、對環境的關心,同是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藉由創作,不斷的思考創作的目的、藝術的意義、存在的價值,雖然不會有答案,但是經由創作過程中與自我的對話,使筆者對自己、生活、藝術產生新的體悟,也許這就是答案之外的答案。
  • Item
    鄉情‧ 映象—屏東自然人文風情系列繪畫創作研究
    (2007) 張瓊月
    摘 要 本論文「鄉情•映象—屏東自然人文風情系列創作研究」主要以屏東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色為創作題材,表達長久以來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那一份關懷與情感。燦爛的陽光、多元的文化族群、豐富的特產、美麗的山海景緻,構築出可愛浪漫的故鄉風情﹗為了表露這份埋藏內心深層的情感,特研究鄉情主題,期盼將故鄉的美,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展現出來。 本創作以巴比松畫派、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台灣鄉土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及象徵主義為主要的創作理論,藉由探討以上學派的精神意涵所在,融合各主義的繪畫理念與技巧,並以油彩畫布為主要媒材。本創作作品分為(一)自然景觀系列(二)人文風情系列,呈現屏東當地的特色。《自然景觀系列》主在展現壯麗的大地山海景緻;《人文風情系列》主在呈現在地人勤奮純樸的天性及物產的豐饒。 全文共分為六個章節進行,摘要如下: 第一章:說明創作的動機並做名詞解釋,探討筆者對故鄉的情感與看法。 第二章:說明筆者創作理念的形成與深受影響的巴比松畫派、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印象主義、台灣鄉土繪畫之學理分析。 第三章:說明筆者創作的形式內容,內容分為自然系列、人文風情系列;所採用的形式為以具象描繪形式來表現屏東的風土民情;以色彩表現、類自然主義、類印象主義的技巧來歌頌大地;以象徵手法表現對屏東的映象。 第四章:分析筆者的創作材料與媒材技法的運用,形成個人繪畫的特色。 第五章:針對個別畫作的主題背景、形式美感分析,並配合圖片加以說明。 第六章:提出對本創作的檢討與心得分享,並期許自己能持續創作,繼續用彩筆繪出內心深受感動的一景一物。
  • Item
    真實與虛幻之間 : 與中國園林對話的繪畫創作試探
    莊連東; ZHUANG, LIAN-DONG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本身具備了仙境幻化的抽象性格,從最早神仙思想的萌芽至道家 隱逸風氣的導入,園林的意象遂成仙境與理想樂園的象徵,而歷來造園設、格局佈陳 的精巧因應,亦相對突顯園內太虛詩情的意境,理性探索中,筆者對園林有了理論上 基礎的認識,後因客居板橋,與林本源園邸朝夕相處,經感性遊園的印證園內美感具 足的幻境色彩和透視今昔林園角色轉換,傳統與現代視差的虛實對話,遂觸動「真情 與虛幻之間」的繪畫創作意念的形成。以期提出對傳統與現代角色定位的重新反省。 繪畫創作必然函蓋內容的理解,理念的形成、創作程序與方法的進行三個層面的考量 ,所以,本論文的結構即針對創作要素進行剖析,全文共分六章。概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就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範圍闡釋與界定。 第二章針對創作內容的探討與理解,即對中國園林的全面認識,全章依循理性探索與 感性遊園兩條路線開展,理解傳統古典園林仙境幻化色彩的學理基礎,經歷生活碰觸 與感性遊板橋林本源花園,體會仙境存在的特質和與現實之間矛盾對立的虛實意象。 第三章是闡述始於意念形成終成畫面呈現的繪畫現念,為突顯園林真實與虛幻之間的 意象,本章分述五個子題的表現方向與效果。 一、突顯物象矛盾錯置的對立,製造拼湊空間的效果。 二、強調可觀不可居息的假製特質,呈現物象堆疊效果。 三、暗示虛幻易滅的短暫現象,傳達晃動迷濛效果。 四、渲染色彩誇張唯美的不真實性格,舖陳暈染幻境效果。 五、並置「透」的空間錯亂迷離視差,揭示真假虛實效果。 第四章則就創作進行的程序與方法作規劃與分析,首先規劃形式與安排內容,其次分 析題材的理解與應用,素材的選擇與試驗,技法的運用與表現三個方法的應用原則。 第五章是完成十件作品的分析與欣賞。 第六章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畫面視覺最直接的傳接,強調真實與虛幻同時並存並置的意義, 在美感具足,浪漫唯美的傳遞符號中,隱約透露了人性更多的討論與反省,更全面看 待固有形象的延伸與聯想,方是繪畫創作的方式在本主題研究中所試圖突顯的訊息。
  • Item
    透析臺灣廟宇石雕的繪畫創作
    王源東
    選擇廟宇石雕做為繪畫創作的題材,實起於出生時的那段因緣。母親的纏 綿病榻,父親求助於冥冥不可知的神明,而在祂的庇護之下,全家得以安 然度過那段困厄的歲月。自此,舉家俱為神明案前的虔誠信徒。對於神明 ,自小即有一份特別的感情,對於伴我成長的神明住所,及廟中之一切文 飾,於我都有如家的溫馨。由於自小即生活在農村,深深體會到廟宇與鄉 間生活之緊密關係。農閒時,它是鄉人聚集、傳遞消息、抒發胸中鬱壘的 場所;而農忙時,廟中的托兒所,便成為家中幼兒的庇護地;廟前的廣場 ,更是文康表演場、小吃集散地。而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感到迷 惑時,廟中的神明,就成為人們寄託心靈、訴苦禱告的對象,舉凡趨吉、 避凶、祈望、教化,祂都無所不能。同時,廟中的文飾,除了具有實用、 裝飾等功能外,還有傳遞民間文化的功能。所以,凡鄉人的喜、怒、哀、 樂,無不與村中的廟宇息息相關、環環相扣。而在我心中,對於廟宇更有 一份血濃於水的深情。而本篇繪畫創作論述,共分成六個單元來敘述。首 先是緒論,就整篇論文作摘要的概述;第二單元,研究動機與範圍,先藉 由「莊腳囝仔」的故事,說明廟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進而敘述我選擇廟 宇作為繪畫創作題材的緣起。最後,透過廟宇在農業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界定我所取用的廟宇石雕是屬於臺灣地區的,它是光復後,沿襲內陸宗教 ,儒道佛並陳於一堂的家鄉景物。第三單元,研究內容,我把廟宇石雕裝 飾分成表面的、客觀的形式結構,及其形式背後的、主觀的內容意義兩部 分。並就其實體的功能,及它在人們心中所具有的意義,加以說明。第四 單元,研究方法,則分別將我運用水墨表現廟宇石雕裝飾的創作心得,如 取材、筆墨、造型、用色、構圖等,分別加以解說,並將畫面上所蘊含的 思想與情感,作徹底而完整的闡釋。第五單元,作品理念闡釋,就創作系 列中的每一幅作品,依題目、規格、材質、理念和解析的順序,給予剖析 、註解。第六單元,結論,則提出本研究之結果與建議。希望藉由此次粗 淺的探索,能激起一點迴響,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更多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