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速食消費.卡漫風 — 洪雅倫彩墨創作探討(2010) 洪雅倫; Ya-Lun Hung本研究大致分為兩條脈絡,先從繪畫的內涵層面談起,闡述速食消費的題材立意,其次,分析繪畫的表現風格,梳理水墨畫類中卡漫風格的多樣面貌,最後歸結到筆者個人的作品。 就消費社會的時代背景敘述起,了解消費社會成形的經濟和心理因素,以及台灣消費社會的發展。切入速食消費的議題,探究象徵西方美式文化的速食如何席捲全球,如何進軍以米食為主的台灣,其伴隨而來的全球化與在地化衝擊、資本主義盛行、以及人類肥胖化危機。探究速食消費如何打動消費者的心,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索緒爾符號學的觀點、羅蘭巴特的符號論,以及鮑德里亞爾消費符號理論切入速食消費背後所承載的符號意涵。最後,轉至消費文化與藝術的結合,大眾消費如何與卡漫圖像相結合,帶到下一章卡漫風格的探討。 卡漫如何根殖於現代人生活當中,是大眾流行文化的風靡,是東西方思潮的介入,從歷史脈流裡晚明變形觀念對人物造形的拓展,普普藝術與後現代思潮的影響,以及日本超扁平的引入,於是創作者們反覆多方地大膽嘗試,使現代水墨也介入了卡漫風格,造就水墨卡漫風格的成型。 從中國漫畫談起,了解中國傳統漫畫諷刺幽默的特徵,尋找歷史的根源,接著談到對台灣影響很大的日本漫畫,它是如何將觸角深入台灣,改變台灣漫畫系統。更縱向切入歷史的脈絡,探索傳統藝術作品中所具有的卡漫風格雛型。就卡漫風格衍生出的多個面向,分述卡漫風格的共同性與分歧點,列舉多位藝術家加以闡明,再以橫向的時代背景去做卡漫風的價值澄清,最後,回歸筆者自身,述說個人的創作理念與形式,以及個人作品中因借麥當勞叔叔和肯德基爺爺造型的卡漫風格。藝術,是時代的鏡子,在當下發生,產生意義,藝術家表現之。 關鍵字: 彩墨、水墨、卡漫風、超扁平、速食消費、符號消費。Item 圖像.嫁接 — 紀冠地彩墨創作論述(2010) 紀冠地; Chi Guan–Ti本研究從圖像嫁接涵出發,探討在後現代時空背景之下,試圖先將水墨回到「繪畫性繪畫」思維,當當代圖像不斷的推演出新的視覺圖像,尋求水墨圖像能與當代西方圖像,不管是平面藝術還是影像應用藝術,相互抗衡,不致使水墨式微,被淘汰。 利用「神思」、「藝術的間離本質」、「潛意識與夢的理論」來輔助說明「圖像嫁接」的概念。 南朝梁劉勰所提出「神思」來探討藝術想像,「神與物遊」的概念,及其作為神思的發生機制「感興」,來了解是如何成為「神思」裡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審美意象。 阿多諾提出「藝術的間離本質」來說明藝術的本質–藝術是在追求非現實之物,藝術是在追求現實不存在或是尚未為出現的東西,以此為中心,進而闡述說明藝術離不開對現實的模仿,及在者和非在者共時並存的辯證的構造,簡單的說就是藝術是對現實有距離的模仿。 佛洛依德的「潛意識與夢的理論」認為人的慾望尚未滿足,則會轉由其他的方式扭曲出現,就是作夢,他也把夢的理論應用在文藝創作理論上,指出文學藝術和夢都是一樣,在實質上都是一種替代物,是一種具有充份價值的精神現象,藝術家潛意識的欲望,亦即是他的「潛在思想」,經過這種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他們找到一種類似可以解放心靈壓抑的滿足感。 最後再藉由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自己的創作方法論及美學思想是否能相互銜接,而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否能夠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Item 氛圍・意象.關懷 — 張嘉伻彩墨市集閱讀創作(2011) 張嘉伻; Chang, Chia-Peng運用彩墨技法呈現傳統市集的氛圍意象與人文關懷的在地性販賣活動開始概括市場上買賣雙方的議價互動神情與肢體動作,並由市集的早市、午市、黃昏市場、夜市等類型而隨著時空場域背景的轉換(化)來表現市集的氛圍意象並藉由藝術的本質功能(思想、感情、技法)也引入東西方寫實印象主義論述與哲學藝術創作思維概括畫面經營虛實布白聚散等新舊對比中西媒材運用來傳達自我觀看市集活動中的多面向視角的心裡感懷,亦嘗試親臨訪談在市集討生活販賣者背景心聲,並描繪市場角落邊緣的弱勢販賣者,並籍由畫面的創作而使觀者有所省思、整體畫面的經營構思要以詩書畫結合的閱讀性文本呈現、先由、序文引入早市午市黃昏市場、夜市的活動情境詩句,加以對聯(行楷體)與寫實性畫面主題搭配運用連續性的圖案式設計畫面呈現觀看泛黃舊照片般的回憶貼身感懷。Item 山水皴法的變奏(2005) 盧錫炯; Lu Shyi-Jeong所有的藝術表現都跟時代的思想、社會的行為有密切的關係。隨著山水畫的思想,材料和技法的發展,皴法的形式因而轉變,從東漢的磚刻畫開始到現代的作品,其間所改變的形式可以說是相當的大,這可由畫蹟上去細細分析。 歷代流傳下來的畫史、畫論極多,有許多學者從山水畫思想方面去研究,也有人從時代面目及個人風格去討論。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技法的真正運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本論文以「皴法」入手,以研究其技法與發展為主,可以說是以皴法為經,以時代和工具、材料的發展為緯,經過歸納,整理,對歷代各種皴法的產生和運用有了更為深入清楚的脈絡。 對研究者來說,「皴法」是用以描寫大自然一切的肌理,不管寫實、寫意,不管是運用那一種的點、線、面皴法或是結合各種特殊的紙張、水性、泥性礦物、金屬等顏色材料來創作表現各種山石樹木的肌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表現自我的情感與思想,身為現代畫家,對於筆墨皴法的觀念與運用,不能陷在古人特定的內涵和概念裡,更不能陷在無形中設限的「皴法」教條裡,因此本論文針對「皴法」進行一系列的論述,與技法、形式上的實驗,企圖在各種新的皴法創作之下,形成個人特殊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