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臺灣布袋戲進入日本市場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以東離劍遊紀為例
    (2021) 林軒如; Lin, Hsuan-Ju
    布袋戲是臺灣獨特的文化資產,從傳統的野台表演到電視等數位平台的播放,是臺灣擁有最多面向的表演風格、最具活力的戲劇,不但深入民間社會,也象徵一種文化的傳承,2006年更是榮獲代表台灣意象票選第一名。面對時代的急遽變化,布袋戲始終面臨傳統文化藝術傳承的時代考驗,然而「霹靂布袋戲」將布袋戲文化透過經營策略及嶄新的創意內容,使得布袋戲在面對時代的變化下,依然能屹立不搖的走自己的路,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在地原創內容,將布袋戲推向影視發展的高峰,導入智慧財產權的授權經營模式,推動商品、遊戲化、展覽演藝及出版品等拉近粉絲的距離,成為最早培養粉絲後援會概念的傳統文化產業。但時代的洪流並沒有因此而停下,最近十年因網際網路以及手機的使用普及化,大幅影響人們的使用習慣,2016年隨著OTT的興起、硬體設備的簡易化,使得影視產業內容入門門檻降低,世界各國內容可輕易透過串流平台,讓觀眾從被動接受轉變為擁有主導選擇權的新型態商業模式,屬於臺灣意象的原創內容,因為在地化的題材或語言限制,以及主要消費族群的年齡結構改變,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積極拓展市場成了迫切需要重視的課題。然而「霹靂布袋戲」於2016年推出與日本合作的全新奇幻武俠布袋戲偶電視劇集作品《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該作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正向的口碑及許多的商業合作,在觀眾間也累積了相對程度的粉絲人數支持,亦將布袋戲打造成臺灣文創業打開國際市場最大化的新營運模式,再次締造偶與動漫結合的下一個里程碑。本研究透過文化、日本市場、品牌經營、行銷策略思考角度出發,探究《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進入日本市場的關鍵成功因素,期望為臺灣在地原創內容拓產市場、行銷國際尋求成功的行為參考依據,為臺灣原創內容發產永續經營盡一份心力。本研究使用文獻探究進行研究,從品牌營造得出「霹靂布袋戲」創意的口碑延續及企業的誕生,亦探討臺日兩方的文化差異以及目標市場的商業模式,得出《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的目標策略比照日本動漫市場之行銷策略進行推廣。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採用關鍵成功因素法輔以文獻、次級資料的分析作為個案研究結構依據,訂立國際合製、國際行銷兩大構面;製作內容面相以文本、文獻及次級機料分析為主軸,行銷策略面向則以個案研究為分析基礎,進而對相關執行成員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得較為完整的執行層面實際資訊。 經分析後研究顯示,《Thunderbolt Fantasy 東離劍遊紀》進入日本市場的關鍵成功因素與組織的深度結合有強的關聯性,有別於獨自尋求跨國發行的單一業務型態,因為國際間的組織深度結合,使的風險分散,但責任共擔,能將資源整合極大化。此外,影視內容不可或缺的文本面向經過縝密分析,與目標市場需求結合度高,能降低初入全新市場的目標受眾不安感,協助減少文化差異的不適應。
  • Item
    無形文化資產振興管理系統之建構─以臺灣布袋戲發展為例
    (2011) 原來; Yuan, Lai
    本研究專注於無形文化資產振興問題,係考量到無形文化資產必須延傳至下一代,其保護的動作不應只是消極性的保護與記錄,或做一些教育與宣傳的動作而已,其結果將容易形成「玻璃罩子」形式的表演,而使無形文化資產在現代社會成了「本土的他者」,與社會生活脫節。本研究主張應有積極性的作為,以系統結構觀察整體的文化生態做一完整周延的保護。 本研究先論證傳統的變異性特質,傳統不應拘限於某一時期,傳統也必須與時代俱進;再觀諸臺灣布袋戲發展與傳統變異論證相符,過去黃海岱的創新是現在的傳統,現代的霹靂是未來一百年後的傳統。本研究再論述系統結構的必然性與適用性,從文化生態學和人類學祭祀圈的理論與研究可得知,傳統藝術的產生與發展與社會系統關係密切,例如宗教系統的廟會酬神文化即屬之,本研究以布袋戲為例,論證布袋戲本是與社會系統互動而發展,若要保護或振興也應以系統為之。 振興的思維有動機層次理論與社會系統之生存理論支持,而UNESCO亦有振興的全方位做法,顯見振興一個古蹟或傳統藝術,國際社會的做法並不是「直線」式的補助,而是多方面協助的「系統」作為。 本研究再深入討論臺灣布袋戲的發展,在「布袋戲/民眾」命題下,發現臺灣布袋戲自始都是振興思維,在生存的壓力下力圖振作,乘著新媒體新科技引領潮流之先;但是也從臺灣社會的發展得知,政府的態度、媒體更迭、表演場地的變更,其資源供應結構互不相同,布袋戲也在其間互有消長,逐漸演變成目前略顯疲態的情況。 本研究所採用振興管理系統的架構,係採用Porter的鑽石體系和Kaplan& Norton的策略地圖,此兩者都是現代管理學界與企業界普遍採用的知名管理系統;鑽石體系關注於國家競爭優勢,以大方向探討建立一個國家的產業群聚競爭力所需要的各因素搭配方式;而策略地圖則從平衡計分卡經過實務操作發展而來,策略地圖將公司經營的四個構面緊密串連,達成每個目標項目,整體公司將可獲得實質的成長。 本研究利用鑽石體系分析臺灣布袋戲環境的情況,並根據其系統架構建議應以動態啟動布袋戲鑽石體系,促使活絡表演藝術的生態環境;本研究亦利用策略地圖分析臺灣布袋戲的經營特色與存在的問題,並且根據策略地圖的架構標舉出臺灣布袋戲團經營的各個目標項目,以提供臺灣布袋戲團經營管理的參考。 本研究最具創意之處,即結合鑽石體系和策略地圖使之形成一「振興管理系統」,對布袋戲團而言,鑽石體系是外在環境的分析,而策略地圖則是布袋戲團內部經營管理的分析,兩個系統的整合可以同時顯示布袋戲所面臨的社會環境與內部經營的情況,政府文化相關單位未來意圖振興布袋戲,以「振興管理系統」觀之,將不能只以直線式思考補助演出和傳承教育而已,應該要以系統的方式同時觀照社會環境各因素,以及和布袋戲團成長相關的因素,再考量系統動態的特性,政府應思考如何加強哪一個因素,可以對其他因素造成漣漪效應,若再同時適加輔導其他因素,則整體的布袋戲生態將有可能振興,活絡,延傳至下一世代。
  • Item
    台灣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之成形與發展
    (2010) 許清原; Hsu Ching-Yuan
    本論文針對台灣民俗雕刻的一個範疇──布袋戲偶雕刻──進行相關主題的研究,布袋戲偶是布袋戲的「演員」,因此也屬於民俗戲曲的範疇。布袋戲偶的製作並非只有雕刻的技藝,甚至還包括彩繪和織繡等工藝技術,台灣布袋戲偶的製作工藝可分為偶頭、偶衣、頭戴及道具等幾個部份,其中又以偶頭的製作最為關鍵,因此,布袋戲偶的製作者大多是以雕刻師為代表。模件(module)是工程學常用的概念,德國學者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1942- )以模件理論來分析中國文化和藝術中的模件化生產與創作,本論文則應用模件理論來研究台灣布袋戲偶,擬從以下幾個層面來討論: 首先,簡介台灣布袋戲偶雕刻歷史的起源與發展,這同時也是傳統布袋戲偶模件體系的成形過程,由於台灣布袋戲偶是由大陸所傳,因此必須由古代中國的木偶文化談起。 接著,討論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的構成,傳統布袋戲偶不論在造型、表演、技藝等各層面都充滿了模件的思維,能以「有限」的模件發揮「以少馭多」的功能。由於偶頭是布袋戲偶最重要的靈魂,因此又特別討論偶頭的模件構成及其類型化意義。此外,傳統布袋戲偶模件體系也呈現出「共相」的美學面貌。 第三,討論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背後的中原文化背景,小說、京劇、面相學或佛像等等中原文化裡的類型化人物形象,為「眾人一面」傳統布袋戲「人形」偶的模件體系建構奠定基礎,並深深影響了台灣布袋戲的發展。 第四,台灣布袋戲隨著「由文入武」的審美意識轉變,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雖然逐漸擴大,卻也種下逐漸走向瓦解的遠因。觀眾的審美品味,逐漸由戲「曲」導向的優美曲調唱腔轉向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在戲「劇」導向的歷史進程下,金光布袋戲終於在1950年代以後崛起,「泛金光布袋戲偶」終於取代了傳統布袋戲偶,傳統布袋戲偶的模件體系面臨了瓦解的命運。 最後,台灣布袋戲在金光布袋戲之後,歷經「電視金光布袋戲」,直到黃文擇的霹靂布袋戲,一直呈現「泛金光化」的現象,統稱為「泛金光布袋戲」,「泛金光布袋戲偶」在看似強調「一人一面」的「殊相」背後,其中卻也蘊含了新的「類」模件(Module-like)思維。
  • Item
    臺灣布袋戲影音產品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洪連生木偶劇團為例
    (2013) 洪聖凱; HUNG SHENG KAI
    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已於2010年1月三讀通過,現階段各領域團體推展相關文化創意產業,必須要有豐厚的在地文化根基背景及創意人才的結合。而臺灣在全球化潮流中,應以此在地豐厚之傳統文化為基礎來發展,才能突顯文化特色及特殊性,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布袋戲是國內最具在地文化特性之劇種,且跟隨時代演變,發展出各種表演形式與媒介平台,如廟口文化、戲院文化、電視影音產品等,本研究將以洪連生木偶劇團布袋戲影音產品經營策略及其於民國八十年代退出影音市場所遭遇限制,探討經營策略與未來發展之建議。 本研究首先由洪連生木偶劇團師藝傳承、發展分期及過去製作模式、表演特色、布袋戲產品發展限制等內容,探討劇團特色及其事業策略設定,再透過分析影音產品功能性策略,進行內部資源與能力之研究,了解產業市場及發展限制。 本研究為深入洪連生木偶劇團之布袋戲影視產品功能性經營策略,將布袋戲產品製作涉及劇本產生、前置作業、戲偶週邊、道具製作、節目拍攝與後製剪輯等,將透過製作布袋戲相關的十大項目,包含傳播媒介、演出劇本、表現特質、表演特色、劇團組織、資金來源、產品行銷、人力資源、其他技術、政策環境等面向,進行產品功能策略之實務分析。另外透過與「霹靂布袋戲個案」經營策略、競爭優勢、關鍵成功因素之比較研究,期望由不同的製作模式與優劣分析,提出對洪連生木偶劇團製作影視產品之經營策略方向建議,刺激偶戲影視節目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