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女體逾越:論台灣女性藝術家攝影影像之女性身體(2007) 蔡淑雅; Tsai Shu Ya本研究將藉由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家的攝影影像作品,重新建立女性攝影影像文本中的主體性,並且重新賦予其美學上的意義。基於此目的,本文主要的研究問題如下:女性藝術家對於女性身體的思索有哪些部分?她們如何藉由作品傳達出自我的主體意識?攝影與女性創作者的關係?以及這些攝影影像作品所呈現的當代美學觀念為何?本論文藉由凝視概念與主體建構兩條軸線進行影像文本分析,分析女性藝術家的攝影影像作品所傳達的主體觀點與意識,並且接合女性主義理論,檢視性別、影像以及身體之間的關係,得到以下觀察與發現: 1.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家透過攝影影像文本傳達了強烈的女性主體。此外也清楚地顯現其作品文本中具有的逾越性,女性身體透過逾越性的形式和內涵,顛覆父權中心的控制與銘刻,藉以達到建構自我主體的過程。 2.本研究也發現,性別主體觀念也由「性別二元對立」延伸至「多元文化主義」的傾向,作品中也呈現出多重主體的觀看狀態。 3.女性藝術家所建立的空間圖示與陰性空間具有密切的關連;再則,女性對於邊緣身體的滲透,也進一步解構了以男性大敘事為主的中心書寫,此種逾越中心及關注邊緣群體的方式,是當代女性藝術家傳達的重要特質之一。 4.新生代的女性藝術家,是接受新媒體洗禮的一代,其身體觀逐漸超越真實經驗的再現,並以數位方式進行拍攝、修改或以及變形,讓自我進入虛擬的身體感知中,性別差異也逐漸在數位與虛擬的空間中消弭,當代女性意識與媒材之間產生更為親密的互動。 5.對筆者來說,由於台灣女性自覺意識的發展不如西方全面與激進,這也讓台灣女性藝術家經常面臨自我認同的困境,推究原因,肇因於社會約束與女性自覺意識不足。Item 瑪麗‧卡莎特藝術生涯的研究(2001) 周幸蓉; Chou Hsin-Jung論文摘要 瑪麗‧史帝文森‧卡莎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1844-1926),四次參加印象主義畫展,是當時唯一的女性美國藝術家。她與印象主義團體之間的創作精神與風格取向有何關聯?終身未婚的卡莎特,為何選擇母愛系列作為她後期主要的創作題材?欲了解一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女性藝術家,終其一生投入在藝術的領域中,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她的藝術創作,並進而為大眾所接受與喝采。不論是對藝術的執著或者作品風格的形成背景都是本論文探討之問題。 一般而言,對瑪麗‧卡莎特的作品印象大多是關於家庭生活的描繪以及後期較為著名的母與子系列。事實上,關於藝術家早期研習階段的探究是必要的,特別是瑪麗‧卡莎特這位保有隱私的藝術家而言甚是。透過早期藝術家與摯友之間往來書信可以一窺其獨特性格與天份。由於瑪麗‧卡莎特本身撰寫的資料有限,對於其創作思想的探討則有必要循著藝術家的生平活動,依序對於養成教育的過程與作品風格的形成進行理解。因此,在本文的第一章中包括藝術家的養成教育,從家庭背景、早年在賓州的教育遠赴歐洲研習、旅行等重要經歷。其中論及少數存留的作品。瑪麗‧卡莎特個人的天賦特質,促使其自我發展並且能反映時代精神,延續其感染力,她接受了1870年代巴黎印象主義,這個當時被稱之為「現代生活繪畫」,一個令人震驚的新藝術。在論文第二章則是將焦點集中在瑪麗‧卡莎特參加印象主義畫展的作品風格與印象主義團體的關係。藝術家晚期創作卓越的母與子系列作品,使她成為當時重要的畫家。在論文第三章則希望從大量母子畫作之風貌中瞭解印象主義或其他藝術風格的影響。 綜觀瑪麗‧卡莎特藝術生涯的成就,這位獨立、勇敢、極富企圖心的十九世紀女性藝術家,就當時女性艱困的立場而言,在她們的歷史時代所獲取的堅固地位,確實是一位傑出女性應得的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