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眾文化圖像的藝術(2013) 朱友意大眾文化圖像出現在十九世紀西方工業化都會的大眾文化中,其形式包括報紙插圖、雜誌攝影、電視和電影影像、廣告設計、漫畫和偵探小說…等圖像,是一經由機械大量複製化的產品,因此,它具有商品化、標準化和強制化等文化工業生產特徵。 早期現代藝術前衛運動中,已有少數藝術家對這些大眾文化圖像投以關注,並藉以顛覆既有傳統美學而運用在其藝術創作中。直到六○年代藝術有了重大轉向;向來為大多數現代藝術所鄙視的大眾文化,轉眼成為後現代藝術的寵兒,大眾文化圖像更成為後現代藝術家大量挪用或引用的藝術創作題材。 大眾文化圖像的藝術策略改變了藝術的創作思維、意識形態和科學技術…等,將藝術從原本追求原創性、崇高性與純粹性的現代藝術抽象主流,轉而朝向挪用性、親民性和混搭性的後現代藝術多元形式。六○年代以後,大眾文化圖像已成為新藝術誕生的重要媒介。Item 安迪‧沃荷的後現代意識形態研究(2006) 鄭惠文; Cheng, Hui-wen受到現代主義追求進步的影響,現代藝術在不斷的創新過程中,始終以追求烏托邦的世界為理想,但卻忽略了藝術已經離大眾越來越遠的問題。而且,現代主義嚴肅的分割各門學科,在建立美學自主領域、追求為藝術而藝術的同時,也越來越窄化了自己的創作空間。在這種內外交迫的狀況下,現代藝術的理想逐漸顯得窒礙難行。 大眾文化本有其正面性的意義,後現代藝術裡的藝術大眾化傾向是以不帶偏見的眼光重新審視大眾文化,這種全新的態度應是後現代藝術最有意義之處。後現代藝術家不再侷限於現代主義對崇高精神的要求,他們在各種形式上與大眾文化緊密結合,總喜愛以平易近人、簡單易懂的藝術與大眾進行互動。而這樣的後現代藝術美學趣味,在六○年代時就已出現在沃荷的藝術創作中。沃荷對現代藝術始終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無論是作品還是個人言行,他以「去深度性」、「去純粹性」、「去主體性」三種傾向,化解現代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對立僵局,這種藝術思維標誌著一種後現代傾向的開端,也為後現代藝術提示了一連串的可能性。因此,今日的藝術史總會將沃荷視為形塑後現代藝術的重要人物。 本篇論文並非要全然認同大眾文化的種種,大眾文化當然有它可議之處,但是,全然的否定亦是錯誤的見解,本篇論文希望,在後現代主義的論述仍處於爭論不休的情況下,以及,在後現代藝術仍多元而龐雜的道路上,透過沃荷的後現代意識研究,或許有助於釐清六○年代以後西方藝術發展的些許脈絡,也足以認識到後現代藝術發展所產生的正面意義。Item 乍見時尚的場景—陳秀滿都市水墨創作(2011) 陳秀滿本研究為作者創作論述,以都市空間中充斥的廣告圖像及都市時尚生活為題材,都市水墨的形式為創作表現。 在都市生活中時尚與大眾文化、廣告與消費文化,息息相關且環環相扣,人們在追求時尚的活動中得到滿足,且在物質與精神的消費中表現自我及其社會身分象徵。因此,符號消費透過廣告及流行時尚的推波助瀾下,成為都市生活的重要的一環,也是都市文明的特色。在科技資訊發達的「圖像時代」,圖像與廣告結合,成為都是全球化的都市景觀,也成為都市人物生活的舞台背景,這就是此次創作以「乍見時尚場景」為題的由來。 水墨畫作為中國繪畫的代表,面臨時代的變遷,都市生活已是現實並具有時代意義的題材之一,因為它呈現今日人類生活全貌,但如何貼近當代社會文化生活的語境,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是今日創作者新的課題與討戰! 在緒論中闡述了研究動機及目的等,並將本文的重要詞彙加以定義。第二章以時尚與大眾文化,廣告與流行消費等說明都市為何成為時尚的最佳場所,是有其原因與客觀條件的,作為時尚與都市的連結。第三章以現在都市水墨發展及表現作為主軸,探討都市水墨的表現內容及形式,並說明都市水墨所具有的時代性及人文關懷。第四章創作理念,作者以「圖像時代」、大眾文化的品味與當代創作的關係,說明為何以都市時尚為創作的內容;並以筆墨的語言與彩墨媒材的探討來說明創作的形式與媒材與個人的創作態度及理念。第五章,作品說明。經研究落實與作品,藉作品自述對時尚生活的觀察及個人看法。第六章,結論。除整理歸納個人創作之理念與心情,更期許自己能在創作上有所突破與繼續發展之。Item 兒童繪畫表現與大眾文化關係之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多重個案研究(2001) 陳美秀本研究旨在瞭解大眾文化如何影響兒童的繪畫表現,並探討高年級個案學童自發性漫畫創作之表現動機、學習歷程、作品之形式與內容表現等四個繪畫創作層面與大眾文化的關係。本研究之對象為台北市某地區某國小的高年級學童,男女各兩位,並擅長自發性漫畫創作。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的方式,利用參與觀察與訪談做文件資料的蒐集,再將文件資料進行內容分析,最後做跨個案的分析比較,期能發現深受大眾文化影響的兒童繪畫表現之特質。 本研究所獲致的重要結論如下: 一、由於大眾文化的視覺刺激,引發了兒童創作的動機,亦提供了最佳的學習參考。大眾文化是同儕間的次文化,個案們創作漫畫作品,並提供同儕們分享與欣賞,是一種社會化歷程的表現,而個案們在創作漫畫的同時,可滿足一種自我想像的樂趣。 二、個案們從大眾文化擷取視覺表達資源,並從大眾文化圖像的描摹入手,過程包含漫畫圖像的借用、模仿、簡化與改造,與漫畫敘述語法的拷貝、簡化、修飾、記憶與轉換,並能自求解決描繪問題與困難,經過長期的練習與學習的持續,而後達成圖像表達的精練與漫畫敘述語法的精熟。 三、個案們承襲大眾文化圖像的表達系統,模仿流行的漫畫敘述語法,在漫畫符號系統的選擇與線條造型特徵表現有兩性分化的傾向。 四、個案們沿用市面上所常見的少男、少女漫畫的表現內容題材,反映以漫畫為主的大眾文化制式化的兩性題材取向。在內容表現上接收大眾文化關心的議題,在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反映英雄主義、傳統性別主義觀念,表現對異性的期待、同儕認同與同性對立關係。 根據上述研究之發現,研究者提出對兒童繪畫教學與實施九年一貫美術教學課程的建議:(1)培育兒童解讀媒體影像,(2)營造繪畫模仿的適切環境,(3)協助兒童澄清大眾通俗文化的意涵,以培養適當的價值觀,(4)把大眾文化藝術融入美術課程,(5)多元評量兒童的繪畫表現。 關鍵詞:兒童繪畫發展、漫畫、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