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碧海行旅:柯驎晏的臺灣山水當代實踐
    (2024) 柯驎晏; Ke, Lin-Yen
    本論文以「地方」為出發點,欲以文化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臺灣」在藝術史的脈絡中,是如何從一個客觀的地理空間被形塑為今日的文化地方,並審視筆者個人創作時應如何思考對地景的想像。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先說明為了回應自身創作,透過釐清相關理論和藝術史發展以闡述本文的研究動機,再對研究方法、範圍和使用名詞做了說明及解釋。第二章接著論述學理依據的部分,本段先用文化地理學的視角討論「空間」與「地方」的差異,並進一步解釋「地方」與「非地方」在當代社會進入了交織混融的複雜狀態,再來藉由上述觀念梳理「臺灣本土思維」在臺灣藝術史中之延展,援引代表性的藝術家介紹臺灣藝術從清領時期發展至當代多元的藝術面貌。第三章藉由貢布里希(E.H. Gombrich, 1909-2001)的圖像學研究及形式分析的成果,說明風格及文化養成背景,對於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影響。筆者之創作立基於山水畫形式,透過方聞對山水畫空間處理方式的分析,以及爬梳山水的三個空間發展時期,試著理解山水圖式成型的邏輯。第四章以自身創作方法為探討對象,討論創作實踐的過程和皴法的當代意義。第五章,以筆者的作品論述實踐,在地理風土及文化意象上結合臺灣土地意識的創作進程,分為四個系列:實景山水、海景文化意象、海洋休閒活動及生物多樣性,試著以自身發展之「海苔皴」技法描繪出契合臺灣土地的繪畫圖式。第六章結論整合以上論述,闡述未來創作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及展望。
  • Item
    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研究(1980-2000)
    (2009) 莊雅婷; Chuang Ya-ting
    台灣城市地景繪畫雖然在美術或建築空間領域中偶爾被提及討論或研究,但是對於戰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的發展脈絡歷史,卻缺乏完整性、史論性的深入分析研究,因此本研究期望能建立戰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及畫家的發展史,以促使學術界對此主題之肯定與研究興趣,並探索其中的城市意象及其意涵,以瞭解當時人們對城市的觀感,並藉由跨領域的研究,探討城市空間規劃與內涵意義,以提供未來城市規劃參考。 本研究主題是以「城市」及其給人的「城市意象」作為研究主體,其中包括實質看得見的「城市地景」與看不見的「城市空間」,並探討其對「人」的觀感與情感影響與關係。論述架構將先論戰後1945年至2000年的台灣城市地景畫畫家及其創作的城市地景畫發展脈絡,再深入研究城市地景繪畫最為豐富的1980年至2000年作品,先探討台灣北、南、中三大主要都會區的城市意象,再整體性的對畫面上看得見的元素進行符號指涉關係研究,最後則深入畫面上看不見的空間元素進行探討。本研究大致獲得以下結論: 一、城市地景繪畫在台灣美術史上具有獨立性與重要性。 二、台灣城市地景繪畫發展與政治解嚴、城市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三、1980年至2000年之台灣城市地景繪畫在美術表現上欲以表達真實城市的樣貌、城市意象及其表達的元素大部份為負面影像與意涵,描繪的城市空間則轉向為已地方性流失、短暫的情感空間及失落的空間。 四、透過台灣城市地景繪畫之研究,反映出應以「人」為本進行城市規劃。 本研究希望能刺激台灣藝術創作者對自身生活環境進行觀照、城市規劃者進而創造利於人際情感與場所精神建立的人本城市、市民也能關注自己的生活環境,進而創造自己的城市作品,讓「城市」、「人」、「自然」達到最大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