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際文憑中學項目」以概念為本課程設計之研究-以中山女高美術課為例(2021) 吳俐璇; Wu, Li-Syuan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國際文憑中學項目概念為本課程,在臺灣美術課堂實施歷程與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某班三十六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九週共十八堂課之教學活動。藉由學生之學習單、寫生、創作的作品、訪談、課程回饋單,以及研究夥伴課程觀察、教師反思日誌等,進行資料分析,以作為概念為本課程之評估與修正,同時找出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概念為本課程設計過程需廣泛蒐集資料,精簡整理過後,設置多樣化情境,形成具有架構性且能引導學生歸納出概念並遷移之課程。 二、教學者須針對學生思考的深度、廣度以及課程適應程度,進行概念與課程細節的調整。 三、概念為本課程對學生創造力的自我認知產生正向影響,而其中反省並概念遷移是對學生創造力產生影響的關鍵。 最後,研究者針對:一、概念為本課程準備注意事項;二、課程細節與概念遷移的引導;三、創作媒材的選擇影響學生想法的呈現;四、友善的課程氣氛營造以及同儕互助,提出建議,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酌。Item 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2000) 陳奐宇自十九世紀以來,藝術教育即已成為普通學校的一門學科,藝術教育的內涵也隨著時代環境的需要屢經改變。最近的研究傾向於創造思考教學與訓練成效之研究,以及有關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與訓練方案之研訂。本研究即採用創造思考教學法,嘗試設計出適合國小學童美術方面的創造思考教學活動,並實施於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比較其教學成效,可深入了解此教學的優缺點及適合的程度,俾使創造思考教學活動能真正融合於美勞課程中,相輔相成,以提高學生創造力,而達到其教學目標。 本研究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主要係參酌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標準,以及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而開展,重要的教學策略與內容,則就創造思考教學之原則、策略、評量標準以及兒童認知、繪畫與創造心理發展共同考量發展而成。在基本理念方面,採擷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目標中,有關創造力發展的領域目標,亦即「探索與創作」,並可依據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分為三種內容標準,即「瞭解和運用媒材、技術與過程」、「使用結構和機能的知識」以及「選擇和評價題材、象徵和思想的範圍」,同時強調課程統整的觀念,從而發展出創造思考教學的基本架構。本研究所欲發展者,係學生在美勞科課程中之圖形創造力,亦即學生在藝術表現上有否呈現出創造力的各項性質,並據以評量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狀況,嘗試整合不同課程與相關媒材,培養學生的認知性創造力,而使學生的創造力能在不同表現方法上呈現出來,並激發其想像力、好奇性心、冒險性與挑戰性之創造性傾向。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採擷威廉斯創造性教學模式之架構,參酌相關的理論與已發展的課程設計,依據兒童在繪畫表現上的差異,稍作調整,藉以完整設計本研究之創造思考教學課程。 本研究採實驗組、控制組前後測設計,隨機選取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各四班,共八班。經各方面條件的評估,篩選性別(指實驗組與控制組中,男女所佔比例)及總人數相當的學生,各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接受創造思考教學,控制組則接受原班美勞教師的一般教學法。所採取的測驗工具,包括「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甲式」及「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以評估受測者認知性的創造力;以及「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以評估受測者情意性的創造力。定期實施前測、教學、後測,再比較各組創造思考能力的發展異同,並探討年級之差異是否會對創造思考教學產生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 1.本研究所設計的創造思考教學可以適用於四年級與六年級。 2.年級別並不會對於學習成效產生明顯的影響。 3.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確實比一般教學法更能增進學生在認知方 面的創造力,可能有效地增進創造力。因此欲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 力,應著重於後天學習的機制,並改進現有的教學方法,實施創造 思考教學,以利創造力的提升。 4.在流暢力方面的作用,僅對於四年級組顯現出較好的效果,因而仍 必須在流暢力方面尋求改進之道,以提升教學效果。 5.所實施的創造思考教學,在學生的情意性創造力上,並不能比一般教學法更增進學生的創造性傾向,可能對於情意性創造力並無任何助益。。 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1.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與威廉斯創造性思考活動所測出來的能 力,本質上或內容上有所不同,但卻有相似或相同的創造力定義, 值得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2.本研究實施之創造思考教學,所使用之媒材主要限於繪畫類,教學 活動之設計亦主要以繪畫創作為內容,但在標題能力上亦有增進效果,若能配合語文式創造力測驗進一步研究與探索,或能揭開此種關聯性。 3.創造力的增進幅度與創造思考教學的關連程度為何,則並未進一步 指明,以及創造思考教學的實施,是否也比無任何教學實施的情況 下,更增進學生的創造力,仍須進一步的研究證實。Item [百無禁忌--從破碎到整合之路]創作心理自剖(1999) 鍾民豐筆者在民國八十四年進入師大美術研究所,時年三十一歲。對筆者而言,並非如其他同學一樣邁入高峰,反倒使自己的藝術生命,乃至於自己的人生一路跌落谷底。在這段期間,筆者逐漸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面對自己的作品,開始思考,究竟怎麼樣的作品才能代表筆者,而能夠使筆者與眾不同?在潛意識底層的靈魂開始驚慌、恐懼以及莫名的不安氣氛籠罩著。漸漸地不喜歡作畫,更不敢畢業,很怕隨之而來的強大壓力壓垮自己。不知道自己枯寂的心靈能夠秀出什麼內容給別人觀賞品評,而豐富觀眾的視覺經驗?更懷疑自己有什麼可供給自己向前行走的力量?自己要憑藉什麼能力來養活家人?自己這一個似乎微不足道的生命在人世間有何價值?凡此種種的恐懼、害怕總是如影隨形的緊緊跟著,有如暗潮一波波的企圖淹滅筆者,快要窒息。逃避、退縮的筆者甚至胡思亂想:「假如研究所沒有修業年限的話,可有多好,那麼就可以一直躲在這裡,不用出去,不需面對社會、家人以及自己,可以隨便編個藉口躲在象牙塔裡。」但是,畢竟潛意識底層有一股蠢蠢欲動,不服輸的能量,激使自己想去找尋問題的解答。為何別人在創作路上如此平順,唯獨自己陷入如此的困境?這個困境到底是如何緣起?又會何時緣盡呢?回溯幼年時,第一次被別人稱讚畫得很像,也慢慢認知自己確實有較他人逼真、生動的描繪能力,而且在美術上的學習吸收能力無疑地勝過他人。因此之故,國小、國中常擔任班上的文化股長、學藝股長,高中自然地就讀美工科,大學毫不猶疑的選讀美術系。畢業後,到出版社當美術編輯,甚至考上美術研究所。在自己而言,就好像吃飯、洗澡、睡覺一樣的自然而然,根本不假思索的事。結果,現在居然懷疑自己何以創作?繪畫的目的何在?能夠以之維持生計嗎?於是整天沈浸在書堆、音樂之中。或許不願服輸的孤獨靈魂終必得到救贖吧!西方「新時代」(New Age)思潮的典籍對筆者來說,正如黑漆大地的一線曙光,溫暖地照拂受凍的靈魂。簡單地說,「新時代」思潮是西方從向外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外表的價值肯定,經過180度的轉變,開始向內探尋生命意義、存在價值的轉變過程。其掘起當然也是拜世紀末的人心不安所致,流行一時的開發潛能便是其分支。經過一段時日的研讀與實證,筆者也參加了幾次心靈成長的研習活動,使自己能夠完全重新的站立起來。這次的畢業創作自此出發,也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創作經驗,真可稱得上是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就整個畢業創作來說,其實是筆者為自己設計的一次自我藝術治療之療程。歐美各國很早就有藝術治療一門,最普遍的應是藉由病人所畫圖象、色彩來解析他的思想、行為、性格,再假借催眠、心理劇、能量療法等種種方法來達到治療的功效。筆者極相信圖象的力量。舉例來說,現在坊間流行的速記法,特別強調人類大腦的運作情形,圖象記憶的功能遠比文字記憶有效,且能同時運用到腦細胞的左右半葉。筆者同時相信如果能夠不受壓抑的釋放內心所有圖象,便能適度地達致身心靈的和諧狀態。但重點是要在適當的場合,在不會有人利用釋放的圖象來攻擊自己、懷疑自己的場所,才能夠無所憂慮的放心去做。這次創作的研究主題是自己的內在,於是也想用文字的型式來解析圖象並研究自己,這是寫作此篇論文的動機。在本文的部份,各章節的前段是抒發自己對主題的特殊見解,後段則是描述創作的心靈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