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真實與虛幻&角色與扮演
    (2009) 詹喻帆
    本研究主要論述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創作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二章探究創作思想來源與學理基礎,透過台灣文化融合後的次文化影響發展與藝術理論史料學理佐證;第三章說明個人創作之內容與形式與動漫創作多樣形式探究。在形式上有分為(一)肖像與群像組合構圖之表現(二)光線之運用表現(三)挪用之形式表現。第四章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分為(一)具像描繪表現(二)人物畫的內在表現與情境結合;第二節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與(二)媒材;第五章作品解析與欣賞,從此次「初回限定-制服物語」系列創作中的十件作品解說,做為本研究創作實踐及理論檢討印證的對象。第六章結論則是心得與對未來的展望,經過此系列創作探討,釐清自我創作的方向,繼續傳遞藝術的感動。
  • Item
    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繪畫創作研究
    (2007) 王俊棠
    摘 要 本論文是從創作者的角度,面對一個主體性的創作探討研究,如何將自己的思惟模式凝聚到作品的呈現,旨在探討所謂「思緒•蔓延」情境與空間的一種無限延伸。作品中應用一種象徵與隱喻的手法從早期以靜物畫為主要創作,延伸至小女孩與環境的結合以一種「思緒」為一主軸,進而延伸思考,而以油畫材料為此一創作媒材,利用多元處理手法來表達長久以來蟄伏在自我心中對生活、對理想及對現實的一種觀照。 本篇主要論述分為第壹章緒論,第一節研究緣起,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範圍,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第四節名詞釋義(一)思緒(二)蔓延,第貳章 文獻分析與探討,第一節個人創作之脈絡源流,(一)新古典主義劇場式的氛圍(二)超現實主義圖像語彙的應用(三) 後現代主義多元性的處理,第二節個人創作之學理基礎,(一)個人創作之理念(二)光與圖像之探討,第叁章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及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一節思緒.蔓延主題形成的時代背景,第二節情境與空間的繪畫研究,第肆章個人創作理念之剖析與實踐,第一節個人創作理念之形成(一)靜物畫的象徵表現,(二)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三)後現代挪用拼貼的處理手法,第二節創作媒材與技法的運用,(一)技法,(二)媒材,第伍章作品解析,第陸章結論與個人未來研究。主題探討部分有1.靜物繪畫與空間的探討2.人物與情境空間的結合在這一系列的創作當中寄望透過繁複的思考與多元的表現手法,讓自己在創作上如同主題「思緒•蔓延」一樣,無限延伸。 關鍵字:思緒、蔓延、情境、空間、小女孩、象徵、繪畫創作
  • Item
    魏斯繪畫構圖研究及王智斌創作發表
    (2006) 王智斌
    摘要 繪畫是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而構圖卻是其首要因素。研究繪畫創作不能不先研究構圖,因為畫面構成是個由眾多環節所組成的大工程,構圖正是這個系統的早期重要環節。現代繪畫藝術已走向多元化的路線,如何選擇最適當的構圖形式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成為一大課題。 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1917~,被譽為美國寫實主義最優秀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極端寫實,描寫的對象不外乎淳樸人物、鄉村小屋和山野鳥獸,畫面透出清新寂靜的氣氛。他一輩子堅守著那獨特的寫實畫風,每一件描寫的對象雖然單純卻令人百看不厭,而不拘泥於形式的構圖安排,正是最引人入勝的一大特點。本論文以構圖概念與構圖形式為主題,全文分二部份來探討。第一部份先就魏斯的構圖作分析,第一章以構圖特點佐以圖片來說明,第二章敘述構圖法則在實作中的應用,第三章就圖像部份進行討論。第二部份為筆者實際創作經驗,以作為理論外的檢證與對照。此部份先就題材的選擇為出發點,藉描寫的對象陳述作者的創作意圖。筆者認為,作品的耐人尋味源於作者的巧思,這個部份應以傳統為基礎,再依個人對生活的體認結合學術涵養,用最完滿有力的方式呈現出來。
  • Item
    「記憶、斷裂、異質」: 時間與空間知覺的繪畫表現
    (2006) 黃琬雯; Huang wan-wen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談到「藝術是表達自己內心情感與時代言語再現」,因此在「記憶、斷裂、異質」研究中,藉由理論的探討,透過創作技法的表現,實現自我藝術的思考內涵。文中之學理部分,將從哲學、心理學與美術史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在創作思維方面,分為對記憶交疊、斷裂空間及異質呈現作研究思考。 本文創作主題,在於利用空間的多樣形態,來表現「時間知覺的形式」,將「具象圖像」之原質性抽離,進而轉化為「半具象」的繪畫表現,並運用完形心理學的群化原則,配合時間與空間觀念,提供新的形式表現,形成新的藝術創作經驗;除此之外,本文亦對繪畫材質的運用,作一系列的技法實驗與探索,文內作品以水彩為主要媒材,部份作品亦與手工紙、細沙、蠟等材料作結合,並以滴灑、刷洗、重疊等技法強化畫面多元表現,透過多層次透明的肌理營造,詮釋並呈現水彩融合異質性材料的可能性。
  • Item
    邱文仕人物畫空間構成創作論述
    (2007) 邱文仕; Chiu Wen-Shi
    藝術創作經常會遇到一些「創新」問題,對過去的結論提出了新的見解、新的觀點與新的發現,也可以總在不同的時代賦予新的選題。用創造性思維去研究,首先要強調的是創新、研究與發現新的領域,但不是脫離實際「趕時髦」。今天我們在尋求一種符合當代審美趣味的人物畫樣式,這需要從時代的角度,用文化的眼光去審視傳統,體味當代。現代人物畫要深入研究傳統美學﹐廣泛吸收各種媒材與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做出現代人物畫多元的風貌的貢獻。 本創作研究將以中國畫傳統構圖的思維為主軸,探尋個人創作的基本向度,經由現代人物畫寫生與創作,透過東方媒材,思索未來創作延伸的可能性。研究論述主要架構包括:(一) 中國畫構圖理論探究 (二) 人物畫的創作理念與實踐 (三) 作品說明等三大部分。本研究範圍從2003年至2007年間以都市人物與人物寫生為主要延伸作品,透過創作實踐並輔以理論分析,來確立我的創作目標。 緒論中分別說明了本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與創作的關係。針對中國畫構圖的探究,了解中國畫的構圖理論並探討中國畫的透視與空間,來了解中國畫構圖規律與法則。創作理念與實踐將重點放在人物畫的空間構成與視覺心理、創造意境,並探討人物的臨摩、寫生與創作關係。人物畫空間構成是主要創作作品核心議題,是涉及繪畫心理學、繪畫美學、繪畫透視學、繪畫色彩學以及繪畫創作理論的綜合性探討。創新是在積累的基礎上的再發現過程,是後人在前人基礎上的繼續探討。傳統繪畫筆墨深度、厚度、力度已遠遠不能達成與時代的共識。但新的構圖形式又是建立在傳統構圖形式基礎上的繼承與創新。所以,只有學習和掌握構圖形式的傳統規律,從中汲取營養,才能尋求新的生命──創新。 筆者創作構思源自於生活所思所感,以平面創作形式為媒介,視覺藝術創作為一重表達方式,呈現個人的感知經驗,期使個人藝術創作能夠有所貢獻。當然,理論的實踐需要我們有一個長期的學習與研究過程,有其時代性與視覺經驗限制,如何在社會氛圍中積澱成個人創作的呈現,為個人努力的方向。
  • Item
    探究生活的虛實空間
    (2005) 陳昱螢; YU-YING CHEN
    本篇主要是以2003-2005年間,對創作作品的論述。主文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部份,創作的理論建構,來自研讀中西史料對於「虛實論」與「真實論」之美學理念作相關的彙整,以作為繪畫本質內涵追求的探究方針。 第二部份,創作主題之探究,從生活過程中,發現筆著所關心的議題-「人像之美」、「空間之美」與「鏡像之美」,作為創作的題材與靈感泉源。 第三部份創作形式與媒材技法,經由劉文煒教授親自口述指導的繪畫理念,針對畫面探究造形與色彩的組織架構,並結合筆者審美感知做一完整的表述。最後將運用的油彩材料與表現方法整理記錄。 第四部份,創作作品的解析,將<探究生活的虛實空間>系列作品,一一詳述,涵蓋作品背景與形式分析,實踐與驗證之前的理論建構與形式技法。 第五部份的結論是筆者對於現階段自我創作歷程的反省與檢視,以及對於未來創作視野的展望和期許。 創作,有助於身心的休憩與活絡、自我省思與成長。對於美育教學的我,也能更踏實地建構自我審美的感知能力。在教學之餘,真正要創作並撰寫研究心得,時間上顯得勿忙,筆者仍竭盡所能全力以赴,但因個人在藝術領域涉獵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惟祈各方先進不吝賜正。
  • Item
    空間的存在與隱藏
    (2005) 邱玉晴
    本論文研究之範圍設定在(一)西洋繪畫空間發展之研究,(二)及實踐研究之創作成果,共有六章 。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在說明空間存在的意識及解釋與空間有關的名詞,和在「生理」上如何能辨識空間中立體的六項辨識要素;而這六項空間中立體辨識要素,也恰是在平面繪畫上影響空間效果的繪畫元素(線條、形狀、明度、光影、質感、色彩)。而這六個繪畫元素的組織與運用,正是第三章繪畫元素與空間幻象要描述之各個元素在二次元的畫面上如何產生三度空間的視覺幻象效果。 第四章多種空間的平面轉移則指出空間是從三次元、四次元生活環境轉成二次元的平面表現的轉移,繪畫空間形式可分為圖式空間表現、幻覺深度空間表現、另類次元空間表現。並用各種繪畫空間表現方式的發展先後時間為垂直主軸,與美術史發展,預告或回溯交錯方式描述之、並平行簡介各種繪畫空間表現方式的背景、特色、興衰發展、優缺點、轉變與未來影響。 第五章為個人創作論述,綜合以上研究心得、歸納出個人創作以形式(空間表現)為主縱軸發展,內容(生命議題)為輔橫軸發展,在形式上用虛幻及實質的視覺「存在空間」呈現,與內容上心理「隱藏空間」之意念傳達。二者相互結合交錯進行創作研究,使在繪畫空間上同時呈現視覺「存在空間」,及心理「隱藏空間」,來做詮釋與呈現個人之創作;作品解說共有十一幅。 第六章為結論,其內容將以(一)西洋繪畫空間發展之理論研究,(二)實踐研究之創作兩方面,分別提出心得與結果。
  • Item
    時空概念在水墨畫中的創新表現—「浮生紀實」系列創作實踐
    (2005) 陳文賢; CHEN WEN-HSIEN
    本文研究主題為「時空概念在水墨畫中的創新表現」,主要藉由探討時間與空間在中西繪畫上的意義及表現,引發現代水墨畫發展新方向,並以個人「浮生紀實」系列水墨創作為實踐,期能達成創作性之目標。 西方繪畫史的發展是一連串繪畫空間革命的歷程,而水墨畫在當代的進程,最主要的任務是拓展傳統水墨畫表現的空間。因此,本研究在水墨表現之時間、空間與複合圖像等概念,有較多深入的探討,期望藉著對西方藝術思潮的瞭解,對東西繪畫語言做一比較與探索,探討時間與空間在東西方藝術家作品中呈現的方式及時空融合的創作實驗,拓展圖像單一表象,探究複合圖像在繪畫上的表現。本研究採用歷史研究法,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傳統」與「現代」水墨畫時間、空間思想、審美理論與表現型態的不同,藉著「浮生紀實」創作實驗過程,賦予畫面「時空融合」的詮釋。 本研究主題重點涵蓋了「繪畫中的時間與空間」、「時空交融—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融合的可能性」及「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章,茲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與創作之關係的說明。   第二章:先個別探討時間與空間在繪畫上的意義及其表現,繼而作時間與空間在水墨畫之表現與探討,並列舉當代水墨畫家的作品作印證。   第三章:首先分析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美學,再逐一探討時間與空間融合的繪畫表現方式,進而探求複合圖像與錯置空間在繪畫表現之特色,結合後現代藝術表現觀點,闡述現代水墨畫創新的可能方向及創作與生活的關係。   第四章: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及實踐結果的呈現,除闡述個人創作的理念及內涵、創作題材之選擇及畫面形式呈現外,並將每幅作品的表達意念、表現方式及創作時所使用的技法、媒材及圖象符號…等做一詳盡說明。   第五章:結論部分,藉由研究結果和創作實踐的印證結合,重新釐清個人對 現代水墨畫創作的思考方向,期勉自己要不斷實驗探索、觀照內心,豐富個人水墨創作語彙並深化生命的意義。
  • Item
    以靜制動 ─ 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活動雕刻藝術的典範轉移
    (2004) 許清原; Hsu Ching-Yuan
    柯爾達是二十世紀初期第一位以藝術成就贏得國際聲望的美國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風格是「活動雕刻」。本文借用哲學家昆恩的「典範轉移」理論,分析活動雕刻中在藝術史典範轉移的角色及其所蘊含的美學特質。在空間典範的轉移方面,傳統繪畫的透視法空間形成了近代「空間幻覺」的典範;而傳統雕刻則形成「佔有真實空間」的典範。活動雕刻是二十世紀重要的「構成式」雕刻技法,它以金屬線所形成的輪廓與空間,成功地呈現出「虛擬體積」;而柯爾達中晚年的大型活動雕刻作品更走向戶外公共空間,則呈現了更大的空間意識。從柯爾達活動雕刻的演變中可看出:從傳統的「佔有空間」發展到當代的「界定空間」,再演變到「現場空間」環境雕刻,形成雕刻空間典範轉移的三部曲。 在時間典範的轉移方面,傳統藝術以「連環畫」的觀念形成主要的時間典範,但無「實際的時間」表現。柯爾達的「懸吊式」的活動雕刻把握了「對象物移動的繼時性空間」,藝術家不再移動自己的視點來觀察雕刻,而是觀察雕刻作品在時間中移動的樣態,因此柯爾達稱之為「四次元的描繪」。活動雕刻圍繞著「懸掛點」做旋轉運動,將360度的面貌逐漸地呈現在觀者面前,將傳統「以雕刻作品為中心」的典範轉移成為「以觀者為中心」的典範。在運動典範的轉移方面,傳統雕刻表現出「運動印象」的典範,而沒有表現出實際的運動。二十世紀藝術家開始在藝術品中裝設動力裝置,表現出週期性運動。柯爾達活動雕刻則更推進一步,表現運動的「不可預測性」。使雕刻從「運動印象」發展到「週期性運動」,再演變到「混沌的運動」,形成雕刻運動典範轉移三部曲。 柯爾達活動雕刻還表現其他諸多的美學特質。例如,活動雕刻被歸類為抽象藝術,造形的來源,主要仍是動物、植物和宇宙天體的意象為主,由於不願意再表現「實體的幻覺」,活動雕刻面臨當代藝術從具象到抽象的典範轉移。另外,當代藝術也激發活動雕刻探索和實驗非傳統的材料的動機。最後,本文探討活動雕刻出現於藝術史之後,眾多新的活動雕刻家如何承先啟後。而1950年代之後,動態藝術的興起更將當代雕刻推向另一新的典範;其中光雕刻、虛擬雕刻和錄影藝術等技巧,使得空間、時間和運動觀念的發展,最後更演進到「非實體、非物質性」的雕刻典範。
  • Item
    水墨畫空間表現之探討 一 「梯」系列
    (2002) 曾淑芬
    對於空間視覺經驗的探討,是人類繪畫歷程的重大任務之一,而繪畫即是呈現畫面空間的藝術。水墨畫自南北朝宗炳提出山川巨巖遠映至畫幅,為中國最早出現的透視理論,爾後迭有各種空間表現的理念提出,以此水墨畫系統發展出獨特的空間表現特色。 本文以水墨畫空間表現為探討,佐以個人創作為參照,試以「梯」系列為探索內容,為各文化及生活中常見的圖象;帶領人類離開原來地平地線,穿越與溝通不同空間,標示著定位的空間座標,呈現水平與垂直間變化的美感;並在意涵上有著多重意義,具中介特質及形體世界與精神領域的象徵。畫面空間中「圖無全形、畫無全貌」,以其有限卻期營造廣袤的想像或心靈空間。 第一章序論,包括研究與創作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梯」系列創作之關係。 第二章探究空間的意義,略述「筆記式」的觀察方法與空間架構,以及二度空間的畫面中如何呈現三度空間的深度的多種方法。 第三章著重水墨畫的空間表現形式。首先就畫論相關部份列舉與說明;而水墨畫空間表現特色以「移動視點」「虛的空間」「三遠法」三大方向敘述之。除普遍性原則外並因時代特性、視覺之更迭,以特殊表現手法為舉例,以符獨特性之說明。 四、五兩章分別闡述個人創作理念,組織作品及敘述二者並陳說明理念與作品之相關性。 第六章結論,透過空間表現的探討,隨時代、科技、生活的演進,有其時代性及視覺經驗限制,如何在社會氛圍中積澱成個人創作的呈現,為個人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