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2006) 黎玥岑; LI YUEH-TSEN本研究主題為「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內容涵蓋了「暈染繪畫探討」、「寫與繪的表現與意涵」、「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共分為五個章節。 水墨畫相較於西洋繪畫,更著重的是表現畫家的人文精神,尤其對畫家的自身素養也有較高的要求。以筆寫以墨染,表達了畫家的意境深邃。本研究所選取的暈染與墨漬之意象即是以生活層面的體會為出發,試圖從分析筆墨暈染手法與自然面向結合,進而分析暈染與「氣韻生動」、所傳達之筆墨趣味再探水墨意境之營造。另外在水墨暈染的表現論述,選擇「在美學上的自然探討」為研究範圍,分析「暈染」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意涵,尤著墨於「墨趣」與「意境」之探討。並以「暈染」所標舉出的一些對藝術詮釋和判斷方法,作為切入和探討繪畫的討論基礎。 「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中,探討繪畫創作與筆墨的呈現問題,分析寫與繪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涵意,西方繪畫著重“繪”(PAINT)的表現,東方繪畫則講究 “寫”(WRITE)的運用,中國筆墨表現蘊含了多種因素,藉由創作實驗的歷程,分析建立客觀性的理論架構。 本文將自身所體悟對於所處之時代環境,透過歷代美學的研究法,分析、比較與歸納「傳統」與「現代」水墨畫中的表現型態,對於現實做省思與闡述,作為日後建構創作時的借鏡與導向。Item 變化神奇懵懂間--從不似之似的觀點研究水墨畫中意象與筆墨的組織關係(2006) 柯偉國藝術創作之過程本無一絕對的規範供亦步亦趨,但藉由了解前人去創發性的美學觀念和構成原理,無疑有助於創作上思維與視野的延展。本創作研究主由「不似之似」的審美概念下,透過相關理論及作品來剖析創作中「意象」與「筆墨」的關係,進而探索其間組織的構成型態。第一章為研究主題和架構說明。分別有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名詞釋義等三個部分;其中名詞釋義則針對「不似之似」、「意象」、「筆墨」等三個範疇再做說明。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主要以石濤、齊白石所提出之「不似之似」相關概念作分析,並以兩者的水墨作品為例,來探討之中表現手法與審美概念之關係。第三章為「變化神奇懵懂間」的創作研究,陳述對「不似之似」於水墨創作上的理解,並說明本創作研究所欲承繼之觀念範疇及希望。第四章為創作思維與形式特徵。即說明此「變化神奇懵懂間」為題之家鄉雨景創作所欲詮釋的方向,並透過作品的分析,敘述此一雨景創作發展過程中的想法、形式技巧、畫面構成等。第五章則為結語。以筆者在本創作研究上的看法與期許做一總結。Item 水墨進化論-現代水墨意象構成的創作思維(2006) 林孟德「意象構成」是由許多圖像或符號所組合而成的構圖方式,主要在於傳達現代人複雜的心中意象,呈現創作者對生活、社會環境的體驗或關照。它的特徵常是複合意象的、幾何形式的、具設計意味的或是如超現實般的幻想虛擬。 本研究從吸取傳統經驗出發,先釐清水墨畫的本質和內涵,再透過西方近代繪畫流派(如象徵、表現、超現實和抽象表現主義等)的解析一窺「意象構成」式現代水墨的起源。並且從當代著名「意象構成」水墨畫家――劉國松、趙春翔、蕭勤、袁旃的現代水墨繪畫創作歷程、創作觀念加以比對研究。 個人的創作實踐即是以「意象構成」作為表現形式,作品主要介於形式組構與寫實表現二者之間。採用西方式的方形構圖,一方面部分保留山水畫的形式,另一方面開始突破物象輪廓的侷限。以古生物如活化石魚、貝殼等寫實圖像與傳統山水符號並置,製造一種突兀錯愕的感覺,激發觀者的聯想。其中還有對傳統水墨畫內涵、價值的質疑與釐清。透過水墨畫觀念、價值的澄清將使未來的創作之路走得更加踏實。Item 黃‧金‧葛-黃小鈴墨彩創作研究(2009) 黃小鈴; Huang, Hsiao-Ling傳統水墨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創作的經典準則;現代水墨畫融入技法的實驗性與內容的多元性,開拓出多采多姿的創作空間。本創作研究以「黃金葛」這種校園植物的寫生開始,從物像的觀察描繪著手,並透過文獻、期刊、畫家、畫論、畫冊等資源探討中國畫的審美精神及當代的藝術思想,以人的需求理論、心靈的自由為發展核心,逐步形成個人創作的發展脈絡。 創作內容以「黃金葛」藤蔓植物為主,配合景物及人體,以象徵生命力、謙虛、卑微、忍耐、陽光性、欣欣向榮、情感糾葛、纏繞、連綿不絕…等意涵,在水墨方面使用傳統筆墨及半自動技法,在膠彩方面使用礦物顏料及貼箔技法,把心中所感所想產生的意象具體呈現出中國水墨畫作之美。 筆者現任教於國中美術班,此創作研究在校園隨時可展開並教學相長,從微觀中品察生活的趣味,進而實驗創作。藝術是把人類生態化為審美對象的創造,人類生態、美學、創造的發展過程是本研究探索的重點。Item 繪畫中母性意象及表現之探究(2009) 彭瓊萱藝術創作將現實的生命情感昇華,可當作生命內涵的養分,產生一種理想美的圖樣。本論文以母性意象為主軸進入創作構思;並把對自己為母的感覺敏銳地體現在畫面中。 本創作以表現母性圖像與其密不可分的「嬰孩」為創作主軸,表達自我的生命情感,作品分「孕育」、「哺乳」、「親情」三系列來呈現探討母性意象;並舉出中西繪畫作品中所列之母性圖像,探討其相關的繪畫表現風格與藝術觀念;以具象、抽象、寫實等不同的形式表現;運用筆墨特性和西畫的人物寫實技法,透過形體、線條、色彩去思考表現母性意象的繪畫主題;敘述此一題材及所延伸的理論意涵,繼承古代畫論並從中體會,具體表現個人創作風格。 本文撰寫的主要架構包括第一章緒論: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和研究與創作的關係四部分。第二章為理論之探究,分別用文學、生物學、社會學的角度,探討為母性的意象與表徵。第三章以藝術中的母性圖象為論述主體,探討中西方畫家筆下的母性意象及繪畫風格。第四章為個人創作實踐之陳述,包括創作理念、形式和風格之思考,並透過作品解析創作過程中的想法,包括創作元素的發展、作品表現內容、形式和技法的探討。第五章為結論,針對本創作研究提出筆者的心得及期許,並為此階段藝術創作的總結。 關鍵字:母性、意象Item 阡陌‧意象 - 臺灣鄉土風情系列之繪畫創作研究(2007) 吳佳音; Wu Chia-Yin本篇論文以「阡陌.意象」為主題,是以筆者對臺灣鄉村的意象作為視覺藝術創作研究之方向,透過描繪臺灣鄉村景色為出發點,從藝術史和美學的理論基礎中,探討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繪畫創作總計有十二幅;論文共分為五個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主題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闡述個人對於臺灣鄉土的印象,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阡陌.意象」。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除了從臺灣美術史領域的探討中,了解臺灣鄉村的變遷與繪畫發展外,並從美術史的表現形式中汲取創作元素,作為創作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分析,則綜合前述之理論基礎,發展個人的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運用。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創作歷程分析,針對筆者個別作品的探討,來延伸對於主題的論述以及視覺呈現。 第五章 結語與展望,對於作品呈現之相關問題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省思。Item 大嵙崁意象-繪畫創作論述(2007) 謝志成筆者1996任教於大溪這塊土地上,感受樸實簡約的風土民情與美麗的自然風光,她有著風華的過去,也有個美麗的未來。而現在的大溪隨著季節、天候、時間的改變,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風情,更是筆者寫生、收集創作素材的最佳來源。因此,基於對大溪有一份深刻的情愫,和眼前隨手可得的大自然景觀,此次創作研究的內容,遂以個人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的大溪自然風景為主題。 為求更深入瞭解主題,筆者不僅藉由文獻資料探討與實地勘察,以深入瞭解過去大嵙崁時代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更利用空閒之餘尋找歷史古蹟和拜訪耆老。一方面感受大溪與眾不同的獨特自然景觀,另一方面也瞭解大溪居民與大漢溪的互動關係;藉由自然、人文與生態等不同角度切入主題,目的是希望對創作內容有更深入而全面的瞭解,期望有深刻的體驗與情感為依歸,讓作品呈現豐富的人文內涵與筆者的思想與情感。筆者藉由此種創作內容方式來傳達對於大溪過去的風華,讓大家知道珍惜過去,把握現在和開創未來的創作思想。 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和方法,說明自然景觀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第二章為創作主題背景崁津八景和大溪自然景觀說明,確定個人研究的方向和創作背景;第三章探討創作思想與基礎理論,針對歌頌自然、熱愛鄉里畫家羅伊斯達(Jacob Van Ruisd ,1628-1682)、康泰斯勃(John Constabl,1776-1831)、莫內(Claude-Oscar Monet ,1840-1926)、李石樵(1908-1995)、許武勇(1920-)等五人的繪畫形式加以分析和探討,以作為筆者理論基礎;第四章創作理念和實踐,談論筆者之創作內容和形式及技法和媒材的運用;第五章為筆者的創作作品內容解析,說明創作緣由和表現形式等;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描述今後繪畫創作教學與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大嵙崁、崁津、意象、風景畫Item 悠游.意象-生態與生命寓言繪畫創作研究(2007) 鄧曉如本論文以「悠游.意象」為主題,透過生態元素為發展,藉由環境與人的互動,探討生命的面貌與意義。作品呈現大致可分成三個系列:「植物生態」系列基於微觀的視點概念探討「生態個體單純的美感」;「生命寓言」系列是以目前遭受破壞的自然環境為背景,探討人與自然的互動和省思;「物象變形與轉化」系列則以「蝴蝶」、「山蕨」為元素符號,希望透過視覺性的語言,整合造型、色彩與空間,予觀賞者更多的發言與想像空間。本文撰寫分五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悠遊.意象」以及「生態與生命寓言」。 第二章 針對個人創作理念論述,探討生態文化的背景、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美感理念等繪畫創作哲思,對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筆者創作內容與形式,主要的創作媒材與技巧。 第四章 作品說明與創作歷程分析並配合圖片說明,透過本章理解筆者創作觀點及繪畫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的心得並對未來創作方向作一說明。Item 追日─太陽意象之畫創作研究(2007) 蔡錦慧本論文以「追日─太陽意象之繪畫創作研究」為主題,主要從太陽信仰的歷史發展中,探討原始初民與太陽間的關係,並從考古學、文化史角度,認識各種太陽圖騰意涵與發展,最後將前述研究應用於筆者的繪畫創作中。本研究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各章節摘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及研究範圍,並在名詞釋義中闡釋創作主題「意象」、「自然崇拜」以及「原始藝術」。 第二章 文獻的探討,說明太陽信仰與原始文化間的關係、中國大陸以及世界各地太陽信仰的發現、太陽信仰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 第三章 研究太陽信仰下的藝術表現,從圖騰象徵意涵及圖騰美感,進一步的分析了解圖騰藝術,以助創作階段之應用。 第四章 作品說明與創作歷程分析,配合圖片說明,從中瞭解筆者創作觀點及繪畫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Item 蔓延在記憶的場域 —人物意象創作研究(2006) 林昕曄幾世紀以來,不論東西方,藝術作品中對人類價值探索的課題是不斷持續進行的。文藝復興重拾人的主導性與自由意志,人文主義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最重要的是肯定人的價值,從藝術到社會生活,將人的歷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體本身作為關注的中心。 藝術創作藉由外在表述的形象來引發內在情感的共鳴,而人對於自身形象的摸索與探尋,也是一種尋求自我定位的渴望。任何時代的藝術創作都有表現形式與美學觀感的差異,人物的創作表現更是如此。人體在西方藝術中自成一種藝術形式,而不單只是一個藝術的主題。文藝復興以降,人文主義意識抬頭,在這個時期,人是世界的中心,藝術逐漸脫離宗教而獨立。至此之後在人類的歷史中,藝術中關於「人」的表現與創作也具有越來越多的想法與時代性。 在後現代思潮引領的今日,藝術充斥著五味雜陳的面貌席捲我們的感官而來,在這複雜多變的年代,一切不可能都化為可能。藝術作為一種挑戰,為人類的社會環境與生存意義而戰。在當下,人們究竟反省到了什麼?藝術是否帶給人們更美好的生活?一本初衷,此創作研究以立足於今日世界的角度,重新審視藝術史中,對生命價值探索的問題,欲藉由最真實的「人」,來傳達自身對人生、對生命的態度與想法,進而成為另一個人生起點,在之中找到豐富生命的原動力。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