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9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交趾陶藝術及其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2005) 李純愉摘 要 台灣交趾陶淵源大陸,早期應用於是廟宇宅邸裝飾,在葉王創新發展成為台灣的特殊藝術,揚名國際,林添林先生發展為生活藝品,而再次顯現風潮。近年來,台灣產業外移,交趾陶地方文化再次成為隱憂,交趾陶產業的起起伏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將交趾陶文化與產業結合。本論文分析交趾陶在台灣的發展歷史、交趾陶的表現題材、台灣文化政策的發展、探討地方文化產業的定位,期望能整合深厚的交趾文化基礎及科學等技術,透過經濟行銷手法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地方文化特色,建立可長可久的交趾文化產業。Item 米芾臨仿書作之研究(2005) 王崇齊Item 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研究(2004) 王允端除元代文人墨畫外,自唐代起至明代前期,花鳥畫的發展皆以宮廷畫院為中心;描繪細膩、賦彩妍麗、造形準確的繪畫風貌是為歷代花鳥畫的基本特徵。迨至明代中期,畫院式微,蘇州地區的畫家群體躍居畫壇主流;花鳥畫家們普遍強調「師心橫縱、求真主情」的審美意識,傾向追求筆墨的形式與抒情美感,將水墨與宣紙的材料特性發揮至空前高峰;明代後期更開創出大寫意水墨花鳥畫的繪畫風貌,影響當代甚鉅。據此而言,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意識與繪畫風貌的轉變,對於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實具有特殊的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本論文係以明代成化以後至萬曆年間,花鳥畫之「美感內涵」與「表現特徵」作為研究主軸,並架構於歷史文化背景之上的理論基礎,以相互論證;從而勾勒出文人審美意識興起、水墨寫意花鳥畫風貌形成的線索,俾就明代中後期花鳥畫於美術史之定位作出合理闡釋。各章討論重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論題構思脈絡,研究範圍、方法與文獻資料的選取等,以貫串全篇之研究。第二章〈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概述〉,包括「精謹生動賦彩妍麗的唐代畫風」、「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五代畫風」、「工於寫生周密不茍的北宋畫風」、「構圖簡潔詩意入畫的南宋畫風」、「變畫為寫墨放異采的元代畫風」、「妍麗工致的明代前期花鳥畫風」等各節;從相關的文獻、圖錄資料中,整理出明代中期以前,花鳥畫風貌演變的軌迹,並概述作品內涵之審美思想情感;兩相對照,以解釋花鳥畫風貌演變的意涵。第三章〈明代中後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包括「經濟生活的遞嬗」、「學術思潮的變革」、「文化現象的實況」、「創作風氣的轉變」等各節;以探討促成花鳥畫風貌轉變的契機。第四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美感內涵〉,包括「借物興情,自寫胸臆的審美體驗」、「師心橫縱,自創新格的審美觀念」、「本色自然,求真主情的審美理想」、「筆奇墨放,氣韻生動的審美趣味」等各節;以詮釋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審美精神活動的內涵意義。第五章〈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表現特徵〉,包括「題材取向的遞變」、「內容意蘊的彰顯」、「繪畫形式的發展」、「風格意境的開創」等各節;以整理、比較、分析明代中後期花鳥畫的風貌特徵。第六章〈結論〉則回顧前文之論述,提出明確的觀點;並檢討研究成果,兼述研究瞻望。Item 鄧石如《陰符經大篆屏》研究(2004) 張禮權鄧石如是書法篆刻創作的藝術家,他追求「下筆馳騁」的健美,「剛健婀娜」的審美觀和創作形式,有屬於他自己的絕然創見。最主要是他不但繼承秦朝李斯的「玉筋篆」,唐朝李陽冰的「鐵線篆」,而能突破前人窠臼開創新局。 《陰符經大篆屏》得力《金文》、《石鼓文》在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陰符經大篆屏》在思想方面:充滿了老莊哲學,在書寫的用筆結字方面:他經常運用小篆、石鼓的筆趣,加入金石銘識的線條,使筆劃能交互融合產生新的張力,因此有屬於自己的大篆古典風格,開創以石鼓和周秦以來金石銘識,入於書法創作的重要先例。曹文埴對鄧石如書法評曰:「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鄧石如從書法藝術實踐中體悟,三點書法篆刻理論。(一)是所謂的:「摹其規矩而為方圓」,此乃書法中;特別是篆隸的基本功夫,(二)是結字要「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三)是「計白當黑」。是晚清創作兼顧理論的書印大師。 《陰符經大篆屏》以《金文》、《石鼓文》作為主要創作的筆墨符號,也為他在晚清篆書書壇,確立了他對古典篆書的最大成就與影響。此件作品;筆墨包括《金文》、《石鼓文》、《碑版瓦當》、《權量鏡銘》、《竹簡帛書》等文字的運用,無論結構、篆法及筆法,或是形式、章法、風格,他都能確實全面的了解,相互活化古典文字的篆法、墨法與筆法。從「殘碣斷碑」中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樣的認知和比較分析,才足以奠定他在書史的地位。尤其《陰符經大篆屏》可為後學者作籀的典範,運用大篆(金文、石鼓文)的篆法、結體與用筆,表現在篆書的創作上,確立了屬於「鄧派」的篆書風格成就。其中有二點值得探討;一是:《金文》和《石鼓文》對《陰符經大篆屏》書風的影響,二是:《陰符經大篆屏》對鄧石如的影響。 鄧石如一生書藝四體精湛,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廣大,其中吳讓之(1799-1870)趙之謙(1829-1884)和吳昌碩(1844-1927),乃至於整個碑派、或是鄰國的日本和韓國,無不或深或淺或多或少的受其影響。可見從《金文》和《石鼓文》→《陰符經大篆屏》→鄧石如作品→晚清篆書書壇、日本和韓國。造成古典文字的流行風尚,甚至使《石鼓文》大興於清末到民國初年。無論是《石鼓文》的古樸渾厚,亦或是漢魏書法的風神骨氣,由鄧石如的倡導才得百花齊放,足以形成晚清書壇盛世,造就碑派的黄金時代。鄧石如在書法藝術史上是一位開創性的先驅,應是勿庸置疑的,而且對書法篆刻藝術有卓越貢獻。從此件《陰符經大篆屏》的風格、特色、成就、影響,應可以證明鄧石如在篆書史上的崇高地位。Item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1907-1954)人生歷程與繪畫創作之關係研究(2004) 江美玲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1907-1954)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傳承自父親匈裔德國猶太及母親西裔印地安文化血脈,出生年代正逢墨西哥走向現代化與民主化,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藝術天份與個人色彩徹底結合,在動盪的年代以充滿生命力的筆觸創作無比真實情感的作品。 卡蘿一生坎坷,六歲時不幸患小兒麻痺症,十八歲遭逢車禍,一根金屬扶手刺穿骨盆而出,造成身體傷殘及無法生育。除了肉體的痛苦,她與丈夫狄亞哥‧里維拉( Diego Rivera,1886-1957,墨西哥壁畫家)之間的愛戀分合,成為她生命中繪畫的主題,畫中流血、哭泣、體無完膚的景象,彷彿在尋求某種自我救贖、關照與治療,尤其自畫像大多反映她人生境遇與強烈的心情感受,獨特的形式與風格成為二十世紀畫壇的異數。 由於芙烈達‧卡蘿本身撰寫的資料有限,對於其繪畫創作思想歷程,則有必要循著藝術家的生平活動,依序從養成教育的過程與作品風格的形成進行理解,因此本論文的第一部份先從卡蘿繪畫風格的醞釀與形成著手,探究其成長背景與印地安文化根源的影響,瞭解其藝術啟蒙與藝術發展的概況,並剖析卡蘿人格特質與繪畫發展的關係。 論文第二部份就卡蘿的畫作分析與詮釋,首先論述其繪畫創作過程與一生所遭遇的挫折病痛有關,接著由卡蘿畫作類型一一剖析,闡述其繪畫表現的獨特性,最後探討卡蘿的自傳式繪畫特質,描繪了一生的經歷與強調文化認同,畫作中圖像的語彙與象徵意義,傳達了更為深刻的訊息,而她的藝術特質與當時藝術發展的關聯,也促成她在近代藝術佔有一席之地,然其作品背後所蘊藏之內涵才是值得深究之處。Item 從曾鯨肖像畫看晚明文人個人形象的建立(2002) 鄧麗華目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學者已經注意到,中國肖像畫在晚明時期無論在量或質上均有重大的發展,而檢視現存作品與文獻記載,無論就畫史評價、作品數量、社會地位,以及對後世的影響等方面來看,曾鯨都稱得上是晚明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肖像畫家。目前,針對曾鯨肖像畫的研究,其研究重心大都停留在曾鯨的生平簡介與作品風格分析,因為篇幅有限,其論述往往難以深入或難有突破。曾鯨之所以能夠出類拔萃,其技藝高妙自然不在話下。而與其他畫像比較,曾鯨的肖像畫作品究竟如何精妙?有何特殊之處?存世的曾鯨肖像畫皆以文人身分呈現,其中傳達出晚明文人的何種形象?曾鯨又為何能博得當時名士的特別青睞?在晚明的特殊時代脈絡中,曾鯨的肖像畫又扮演什麼樣的社會功能?這些問題都有待解答,也是我的論文試圖解決的問題。 論文的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是緒論,第二章是曾鯨肖像畫之風格分析,肖像畫既在描寫特定人物,最能代表個人特有樣貌的面部五官,自然是肖像畫描繪的首要重點,因此臉部描繪往往是一張肖像畫的風格特徵的所在,故以曾鯨肖像畫的臉部描繪作為其風格分析的切入點。第二節的部分,將把目光擴及曾鯨畫像的整張畫面,就個別作品配合像主的傳記資料逐一觀察曾鯨畫像的表現,察看曾鯨如何根據個人的差異繪製出不同的肖像畫。之後再根據畫論、畫史,以及文人詩文的記錄,試圖回溯當年曾鯨寫像的情況。第三章是曾鯨肖像畫中的文人形象,本章進入晚明的時代脈絡,企圖理解對晚明的觀者而言,曾鯨以文人身分呈現的肖像畫除了個人面貌的描繪之外,還呈現出什麼樣的形象?這些形象如何透過畫面而傳達?在形象傳達的過程中,曾鯨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以及這樣的形象又表露出像主的何種心態?分別從人像姿態、物品品味、身分等三方面加以論述。第四章結論:晚明小像的使用。本章擬以畫上題贊為討論對象,試著說明小像在晚明社會的使用,並分析其中像主與題贊者之間的人際關係。最後,就曾鯨肖像畫的畫面內容、畫上的像主自題和他人題贊等等整體觀之,說明一張肖像畫與其中像主個人形象的建立關係若何。Item 博物館會員制的研究(2008) 王壽來; Stanley Show-lai Wang現今博物館發展的總趨勢之一即是,博物館必須強化其行銷的功能,以種種之行銷策略與計畫爭取公眾以實際行動表示對其之認同與支持。換言之,博物館「基於公眾的利益」(for the public benefit),無論是其運作與行銷的方式,都應考慮社會的需要,而會員制度的設計與推廣自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此種情形下,當前博物館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重新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博物館與公眾歷經將近一世紀的疏遠關係,今日的博物館正在尋求如何擁抱其訪客。 就台灣地區現今的情況而言,故宮博物院、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等,實施會員制度有年,但運作模式卻不盡相同,若能觀察、分析其制度的內涵,與執行績效的成敗利鈍,並跟操作成熟、足堪代表現今西方博物館文化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印地安那兒童博物館,乃至大英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新加坡歷史博物館等世界重要博物館之會員制,一併加以比較,即不難歸納出博物館動員社會資源之行銷策略與具體做法,此即為本論文研究之動機,而此一嘗試之最終目的,仍在為台灣博物館摸索出一條更寬廣、更有成效之道路。 本研究計分七章,第一章內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內容與限制;第二章為相關文獻探討;第三章主要在探討美國地區重要博物館的會員制度,對象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美術館、紐約古根漢博物館、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印地安那兒童博物館;第四章主要在探討英國大英博物館的博物館之友制度、英國博物館之友聯盟、世界博物館之友聯盟與其倫理守則,再加上東京國立博物館以及新加坡歷史博物館;第五章為探討國內三家博物館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縣陶瓷博物館之會員制度及其成效;第六章則在探討博物館招募會員的種種行銷策略;第七章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創造了一個新的文化,體會這樣一種博物館文化的變遷,博物館在設計其會員制度即應有相對之因應策略與做法,茲歸納其要點如下: 一、 重視會員制度的結構問題。 二、應體認休閒經濟的生活型態。 三、以博物館出版品作為招募與聯絡會員的利器。 四、應建立反饋的機制讓會員發聲。 五、安排博物館會員及其他訪客進行發現式學習活動。 六、對於會員應給予適當的表彰。 七、以博物館的專業服務會員。 八、鼓勵以博物館會員卡作為社交禮物。 九、對網路會員的開拓做策略性的思考。 十、就博物館之客群性質之不同可設計特殊會員組織。 另外,本研究發現博物館內部行政作業規定與流程,對其會員的開發亦有一定之影響,主要的行政配合工作,包括要採用主動出擊的方式接觸潛在會員或舊會員,以及對於舊會員的續約應做最大的努力。 本研究亦發現,儘管說有中外國情不同,國人對成為博物館的會員熱情不足,以及博物館會員會費不能抵稅等等問題,但公立博物館不能像以往完全仰賴政府經費,私立博物館能得到的政府補助也每況愈下,這是世界沛然莫能禦之的趨勢。在此種情況下,博物館轉以廣大社群為行銷對象,以種種誘因鼓勵公眾當其會員,不僅擴大其支持的力量,也可使其會員更進一步參與博物館的各項活動,提升藝文欣賞能力,及國民的人文素養。 綜合比較起來,歐美博物館所採行的會員制,有以下幾項共同的特點特別值得注意:會員制度架構完整,能呼應社會不同需求;會員權益獲得較周全的設計與保障;家庭會員幾是所有博物館會員制不可或缺的類型;會員制度的設計無不儘量貼近社會的需求。 本研究在結論中,對國內博物館提出以下建議: 一、會員制度的結構與會員類型應做調整。 二、對家庭會員應多加爭取。 三、應借重博物館館長與其他主管的號召力。 四、應考慮增設網路會員之類型。 五、善用博物館一切可以吸引會員之資源。 六、重視策展人溝通之角色。 七、應加強對年輕族群的爭取。 八、博物館會員的年會費之定價政策亦可再做評量。 總之,博物館的任何一種會員,可說都是博物館的支持者,如何透過藝術行銷來動員社群,使其成為博物館的有力後盾,實攸關一個博物館營運之良窳,而一個博物館行銷的成功與否,因素雖多,但其關鍵仍在於它能否以新的視野與新的策略及做法,不斷地增進其服務的附加價值。換言之,在後現代的社會中,群眾的參與乃是任何博物館營運成功的最大保證,此一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營運模式,固然有可能迫使博物館走向通俗化以及自力更生的道路,但博物館的社教功能亦將因此獲得更大的彰顯。Item 博物館門票與訂價策略研究(2007) 潘青林; Ching-Lin PAN八O年代實為博物館的重要轉形期,主因為各國政府在此時期因為政經因素都同時在財政方面倍感壓力,在美國方面,此時期雷根總統入主白宮,美國聯邦政府資金呈現赤字,在削減各項補助預算方面,各文化機構與博物館也難逃被減少補助的命運,為了能夠繼續經營,各博物館無不紛紛思考可行的生路,博物館行銷觀念因此油然而生。 到今日全世界博物館業蓬勃的發展,博物館已經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博物館的行銷策略,卻是於近二十年來才開始被廣泛的被討論與運用,而其主要的原因,則是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全球的經濟情況,都有了大約而同的轉變,而博物館也因此需要面對越來越多在經營上的挑戰,而這些挑戰,絕大部分來自與預算上的縮減,例如:政府的補助預算減少、私人贊助水準下滑、營運費用的成本增加,以及在稅務上和其他特權的減少和損失等等。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於2006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台的博物館數為四百五十八所,積極爭取民眾入館為博物館勢在必行的一步,在民眾對於博物館的第一印象中,門票價格常常扮演著民眾前往參觀前會參考的資訊之一,一個合理的票價,如同一張友善微笑的臉,然而在門票價格的訂定上,卻包含了許多需要從消費者心理層面到社會經濟層面考慮的複雜因素,物價波動實為自由經濟市場中一正常的現象,然而博物館的門票價格通常很少隨著時間與物價的波動而有變化,再加上博物館本身為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並具有「為大眾開放,促進社會發展,並以研究、教育及娛樂之目的,致力於蒐集、保存、研究、傳播與展示人類及其環境的物質證據」等重責大任,使其在門票定價政策上,比一般以營利為主的商品定價所需考量的因素更為複雜。 本研究除了分析常設性展覽的門票訂價策略在博物館行銷理論當中的進程之外,更近一步探討門票費用的收取在博物館發展歷史上的演進歷程與相關爭議,並調查台灣目前的博物館門票價格與配套措施的運用,以及在票價訂定上與行銷的困境,接著透過問卷的調查統計,取得一般大眾對於博物館門票議題的看法與態度,試圖探究民眾可接受的票價金額範圍和有效博物館訊息傳達方式,並探討在台灣目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中,門票的價格與相關優惠配套措施,會對博物館收入以及民眾參觀動機等因素的影響,與民眾心理所產生的相關效應。此外,本研究另自創以「負擔值」以及大麥克指數,來評估博物館門票的價格相對於該國的經濟水平為何。Item 達利的「偏執狂批判」研究(2009) 楊衍畇; Yang Yen Yun理性主義主宰著西方人文思維體系,致使與理性主義所牴觸的情感面向不斷地被遏止壓抑,過於單一化的價值判斷,使人類文明面臨窒礙難行的危機;法國革命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浪漫主義,代表著解放幾世紀以來所否定的情感、所不見容的多元意念。 異於常人思考或舉止怪異的藝術家、創作者,外界常以瘋狂的原罪加諸其上,而精神分析看待瘋狂並非是負面的,達利更假借瘋狂作為自身創作的核心意念,發展「偏執狂批判」方法,別於超現實主義團體的自動技法,全然以意識主導,一旦所見影像卻又受到情感的衝擊,就會扭曲實際的物像,以相應於「內在模式」。在意像創造的同時,達利著重於詮釋文本的書寫,企圖將其物像偏執聯想的過程合理化,這合理化的依據並非是理性邏輯,而是感性直覺。 筆者自達利生命史與創作表現觀察到,一九二九年達利提出的「偏執狂批判」方法,作為其創作觀念與實踐技法,達利終生創作一以貫之,其創作文本卻呈現超時空的豐富性。無論是影像的原創性與複製性、多重閱讀影像的可能性、大眾文化滲透潛意識,或是對陰性異質的推崇,玩味神聖與褻瀆的一體兩面,達利的「偏執狂批判」創作,不能再以二分思維判定現代性或後現代性,達利將其「力比多」不斷擴延,持續吸納各時代的哲思精華,直覺選擇生活中的影像,轉換並體現於跨領域創作中,造就達利無所不在的藝術成就。Item 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歷任展覽方針與策略之研究(1983-2007)(2008) 賴瑛瑛; LAI Ying-Ying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開館被視為台灣美術發展的重要時代標竿。本研究探討1983年至2007年間,北美館五任館長的展覽方針及策略轉型。研究理論根基於Michel Foucault的權力與知識互為表裡的觀點,以及Pierre Bourdieu重視場域內行動者操作實踐成果的社會學主張,將北美館視為一權力運作知識生產的藝術場域。研究方法採用社會學研究、文獻分析以及量化分析。研究發現北美館以現代及當代美術為定位,社會變遷、經濟轉型、市府政黨輪替關鍵美術展覽實踐與論述生產。 一、蘇瑞屛代理館長(1983.12-1986.8)的展覽方針為國家文化建設的落實,以量取勝的展覽策略開放北美館為服務藝術家的展覽場域。 二、黃光男館長(1986.9-1995.8)以現代化、國際化與本土化為展覽方針,透過競賽及專題展覽策動美術現代化、推展台灣本土美術,建立與國際的合作網絡。 三、張振宇館長(1995.9-1996.9)以彰顯台灣藝術主體為展覽方針,策略上結合館外策展人開放展覽場域為公共論壇的處所。 四、林曼麗館長(1996.10-2000.7)一則回應台灣主體意識的高漲,再則積極展現台灣藝術的國際視野,開展台北國際雙年展及開放多元的展覽論述。 五、黃才郎館長(2000.8-2007.3)的展覽方針兼顧國際與本土,國際雙年展以文化外交落實城市行銷,全民關照的教育展覽回歸場域主權於全民大眾。 展覽反思,意圖以一超越主流論述的範疇及視野進行展覽回顧及省思。論述實踐,旨在探討在社會脈絡權力結構下,展覽反覆操作所導引的論述生產。多年來,展覽實踐及論述辯證激盪北美館角色功能的釐清,確認展覽的意義及其對於台灣美術知識建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