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一八七一福爾摩沙顯影:John Thomson台灣攝影中的風景觀(2009) 劉家琪; Liu, Chia-Chi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活躍於十九世紀中葉的旅行攝影家John Thomson於一八七一年在福爾摩沙內山地界所進行的拍攝活動,其攝影作品中的風景意義探究。本研究首要呈現的是Thomson在目前台灣早期攝影史的研究中,趨於單一化的狹隘研究,例如:著眼於年代斷定或者是地方史的地位,繼之,論述本研究所欲提出的研究路徑,與此一研究取徑所關注的核心價值。 緒論針對本研究的動機、目的與基本問題意識進行概述,勾勒基本論述雛形及問題核心,並且進行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問題意識的關連性討論,此部分主要聚焦於台灣攝影史的相關論研究。從台灣攝影史研究的現況與缺陷,試圖分析其作品中的風景主題,補足目前一般研究中所缺乏的深入詮釋觀點。第一章介紹Thomson生平簡史與其東方行旅的歷程,以史料概述的方式,作為此研究的基礎史料整理,此章節中同時整述 Thomson的攝影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關連性。第二章以Thomson旅行札記為研究對象,從他的札記書寫中建構他旅行的地理位置與影像的關連。第三章就本研究所欲援引的研究方法進行討論,將取徑風景研究與文化地理學兩大理路,從旅行的角度分析書寫與影像間產生的敘事性如何反映一位旅行者眼中的台灣風景,並進一步建構台灣風景的多元文化意涵。 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於整合Thomson1871年的台灣攝影作品之中,其影像風格與十九世紀攝影的聯繫,繼之從旅行札記中的風景敘述觀點,以及風景理論之於其作品的實地分析,建立研究Thomson此段時期攝影影像與文字的詮釋新角度。Item 消逝的存在-以廢墟為場景的感通創作研究(2013) 劉佳琪; Liu, Chia-Chi廢墟無所不在,或許沒人注意到,在你四周,甚至內心隱蔽處,便有一片廢墟,它因種種理由而彷彿隱形。廢墟不單是一堆瓦礫,而是感受,是意境,詩人和畫家超出功利和道德的框架,看見其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廢墟之美,在「人」觀看的角度。歐洲十八世紀,美學家從經驗美學的角度發展出一種「如畫美學」來品評廢墟,影響所及,甚至曾經在英國興起過「造廢墟運動」。 筆者喜歡駐足在廢墟中思索廢墟,雖然已經荒煙蔓草人去樓空,但時間的痕跡,仍不斷的從各個角落滲透出來,像是處在無聲的環境中,一種無法抑制的呼喚從記憶深處湧現,與筆者的生命相呼應。正是如此使筆者開始了這一系列關於廢墟的創作及探究。 本論文研究的領域是探討廢墟創作的精神內涵,共分六個章節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 創作的理論基礎:就本論文創作所用到的學理部分,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前三小節依序就「藝術中的感通」、「廢墟之美」、「藝術中的象徵」分別論述,第四節則針對以廢墟為題材進行創作的藝術家的作品進行介紹。 第三章 創作理念分析介紹:從初見廢墟的感動,到加入感通與象徵手法的創作運用作逐一分析。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形式:就作品形式與技法做詳細介紹。 第五章 作品解說:從創作思考、作品內容對每件作品逐一分析,表達個人對廢墟建物的關懷和生命的探討,同時也剖析個人在創作中所表達的作品含義。 第六章 結論:總結創作研究之感想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