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遊‧觀‧獨白─山水畫之研究與創作理念(2014) 林世斌; Lin, Shih-Pin本論文分為兩大部份,第一至第四章為創作理念之探討,第五章則是創作作品之實踐。研究內容以山水畫為主軸,研究架構以遊、觀、遊觀與獨白為探討核心,融合現象學、存在主義、完形心理學和詮釋學……等學說,並比較傳統與當代藝術現象,另加入文學資料的探究,以重新詮釋山水畫論。 創作者走訪山林,身歷其境去體驗,紀錄途中所見、所聞,而創作亦如同旅行,創作者將遊歷或平時生活的所感、所獲,萃取、轉化為創作素材,並在綿延不斷的時空歷程中,反覆選擇、重組創作的觀點與手法,以成就創作的旅程。而創作又如同是在進行個人的獨白,創作者不單只是自說自話,透過多元角度的遊觀,不斷與外界的人事物進行對話,從中反思、生成不同以往的見解,尋找創新的可能,形塑個人獨白式的創作觀,進而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創作風貌。 理論的研究最終歸結到作品的實踐,筆者根據對都市環境觀察的結果,提出現今生活環境景觀呈現一種「片狀」的形態,昔日的「好山水」,如今皆為櫛比鱗次的人工建物所遮蔽,因此理想式的自然山水僅能存乎於心中,故而仰賴創作者創建「遊觀後的獨白式」桃花源。筆者以《山的獨白》做為整個系列作的主題,將遊觀、閱讀、對話的心得,轉化為自我的獨白,型塑屬於個人風格的作品。Item 「象無象,色無色,意無意」-老莊易哲學的探討與繪畫創作之研究(2003) 林世斌筆者在研究所碩士班兩年中,一方面進行水墨繪畫的創作,一方面藉由閱讀各類書籍所做的思索,提出「象無象,色無色,意無意」的理念。 本論文即是針對此一理念所做的陳述,主要是藉著對老莊易哲學的探討,以及歷代畫論與當代學說的研討,從而建構出筆者對於水墨繪畫創作的看法,並在創作過程中,逐一檢驗,希冀能將理念落實到繪畫創作上。 主要是將整個創作分成三大部分:象、色、意,進而推演成「象無象,色無色,意無意」。整體論述是筆者站在繪畫創作者的角度,思索內容的理念,向下探及外在可見的形式與工具材料,亦可說是由探討與體會「形而上」的「道」,然後以「形而下」的「器」來做具體的呈現。 就繪畫創作的角度來看,易經的「象」、老子的「大象無形」與莊子的「象罔」,都是在效法與學習自然,再塑造出創作者自己內心與自然契合的形象,也就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無具體的「象」,藉著可見的「形」,呈現出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意」,進而呈現在觀賞者的眼前,觀賞者則由「象」而「得意忘象」。創作者即是運用「象」以傳遞「象外之象」,經由「立象」以盡「不盡之意」。 所謂的「色」,在本論文中乃是指色彩、顏色而言。在水墨繪畫創作上,色彩的使用,自唐宋以來,逐漸被純粹水墨的「墨分五彩」所取代,而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成為最佳的代言。然而,這卻忽略了老子所說的「為腹不為目」與「有無相生」,因為本質內在的重要,所以筆者提出「色無哀樂」的色彩審美觀,強調使用色彩創作時的美感,避免受快感、情緒或表象所誤導。 在水墨繪畫創作上,「意」是指創作者的意念、意圖,將不可見的想法,經由筆、墨、色,以具體的「象」(或形象)傳達出來。然而創作者的「意」,必須經由提煉、昇華,以達到「復歸於樸」的境界,這樣的過程是不斷地進行中,由否定以超越創作者本身的界限,運用筆、墨、色再加以超脫而不受限制。 就整體創作的追求而言,乃是在於「渾」的呈現,重視創作過程中的「渾然忘我」,以期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而且,也正由於「渾」,所以泯滅抽象與具象的對立,免除筆墨之爭,跳脫材質的枷鎖。在色彩上,則是追求「瑰麗」的表達,這是在筆、墨、色相融之後,達到「渾然一體」的「筆無筆、墨無墨、色無色」。 創作是經過一連串不斷的反思與否定,不計較各種利害關係,亦不受世俗所見的牽絆,用真心、真意、真情、真誠予以真正真實地呈現,也唯有如此,才能自適其適地進行創作,理念也才會是創作者本身所呈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