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精神分析結構學的觀點規劃美術館展示設計介面
    (2005) 曹筱玥
    新博物館學的概念以「人」為出發點,然而,如何運用展覽的設計,來傳達並完成如是的任務,以及,身處其中的觀眾究竟如何透過參與和觀看的過程,來達成與藝術作品溝通和自我的觀看實踐呢?這些對於觀眾與展示互動的深度思考與探索,是現今的展示理論文獻中付之闕如。 本論文之撰寫,便是設定己身為波特萊爾(Ch. Baudelaire, 1821-1867)筆下的一位「都市漫遊者(The Flaneur in the city),在代表高度文明象徵的美術館中閒逛,並針對其中觀眾邊走邊看、邊逛邊學的參觀行為機制,進行系統性的調查研究;而在文獻分析與實際觀察的雙向交叉比對下,企圖想要了解的是: 一、 觀眾如何解讀美術館空間中的各種訊息? 二、 我們應如何看待觀者所回饋的凝視力量? 三、 因應遊閒者的參觀行為,作為策展人與展示空間設計師,又該如何思考、行動與決策?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論文除了援引現今的展示設計理論操作外,並嘗試以Lacan的精神分析結構學作為理論基礎,除文獻收集之外,透過個案的研究,及其所進行的觀察研究法,來紀錄下觀眾參觀的動線與時間,而後針對所選出的對象,進行深入的探討,歸納出觀眾參觀行為的普同性,藉以打破以往以「物」為主的寫實主義策展論述基調,建構一個以「觀眾」為主體的美術館展示設計模式。 論文方法包括理論與實務,核心架構依序為:(1)展示文本(text)的介面設計(2)展示設計理論與實務觀察(包含前導性研究)(3)鏡像階段與幻視空間(4)觀察研究設計(個案選取:國際現代水墨大展)(5)結果分析與建議 等五大部分。 以下則簡述本研究目的、結論與建議: 一、 本研究目的為: (一)針對現今美術館展示設計中所運用之展示機制作一分析,評定出今後仍需努力的方向。 (二)以精神分析結構學的論述,建構展示設計文本之理論。 (三)根據精神分析結構學的展示論述,透過實際策展與調查研究,分析觀眾參觀行為,並將成果回饋於日後展示設計的具體策略之中。 二、 本研究結論為: (一)透過精神分析結構學的理論,擴充現今展示設計理論中偏重認知的基點,導入情意與態度指標的介入。   在美術館的參觀經驗中,除了個人與藝術品進行互動之外,尚須考量到社會脈絡以及環境脈絡兩大面向;是故要順利讓展示--空間—主體三者的想像認同串接在一起時,便須鏈結拉崗的「鏡像階段」與美術館的「櫥窗展示」,讓觀眾從鏡像階段逐漸走至象徵秩序,從情意態度走向認知。 (二)建立溝通取向的展示製碼策略,應善加使用隱喻手法。   美術館展示文本的製碼原則,不應再是以物件為主的詮釋手法,而必須是從製碼者與觀眾解碼的角度一起出發,將展示文本視為兩者本體之間溝通、辯證、對話的介面;擅用精神分析結構學所強調的隱喻手法,可以使得解碼者(觀眾)有更多連結的機會,促使各項需求得以被滿足,建構溝通取向的展示設計。   (三)研究中顯示生態展示最能隱含諸多刺點,強化觀眾想像力的連結。      從研究統計的結果來作一詮釋,可以發現凹室結構的展示效果優於線形結構,而凹室結構中若融入生態展示,則優於凹室結構的隔間效果,原因在於生態展示最能隱含諸多刺點,強化觀眾想像力的連結。 三、 本研究建議為,共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於未來研究的期許,二是對於策展計劃者期許。 (一)可以進行的下一: 1.持續的收集數據資料 2.針對現有資料的再分析 3.嘗試不同的展示設計:擴大範本的抽樣與選取 (二)為推動「互動式博物館經驗」繼續努力:1.在製碼的觀念部分,應將展示本身視為是一個帶有訊息意義的符號媒體 2.展示的操作部分,應要追求:(1)需具備展示訊息的描述能力(2)多層面結構的展示訊息(3)掌握載負展示訊息的材料屬性,增強符號的指涉力。 關鍵字:拉崗、都市漫遊者、策展人、精神分析結構學、鏡像階段、象徵秩序、     凹室理論、生態展示
  • Item
    從解嚴前後(1977~1997)的全省美展西畫部門得獎作品~~ 看省展風格的移轉與權力結構的互動關係 ~
    (2000) 曹筱玥; Tsau Saiav-yue
    全省美展創立至今已邁入半個世紀之久,是台灣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官辦美展,也可說是台灣的「沙龍」美展;光復初期,藉由全省美展的推動,許多畫家從中獲得成名的途徑,進而掌握了藝術的主導權。但曾幾何時,曾經叱吒藝壇的全省美展,卻在今日櫛比鱗次、各式各樣美術競賽競爭下,失去了昔日影響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此對省展做一時代性的回顧,可謂是十分有意義的;本文的研究時間鎖定以解嚴前十年(1977)為始直至今日做一全面性觀察,企圖將省展風格是否因解嚴而產生有什麼影響,及其結果背後所反映及隱涵的社會蘊意。 第一章中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主旨、重要性、範疇及研究方法,並針對前人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和探討,進而對於本論文之整體架構及欲探討的問題進行說明。其次將研究的動機及方法做一交代;回顧省展初期至解嚴前的運作情況,將放入第二章做一探討;對於省展風格之內在要素的分析與其演變承襲之析探,將在第三章中做一全面性的透視;在第四章中,對於省展的單一風格與評審制度間的因果機制,導向歸因於權力結構的壓迫邏輯,而此類風格深刻影響了光復初期至戒嚴時期的藝術品味,以及台灣藝壇繪畫風格的走向,大眾的藝術品味,其他團體所舉辦的繪畫競賽取向,也或多或少受此影響。在西風東漸的情況下,省展風格遂在解嚴前,開始醞釀了鄉土寫實、類似立體主義、後繪畫性抽象及照相寫實主義等風格,逐步緩慢的進行著現代化的過程,但這樣牛步化的轉變,早已不敵其他繪畫團體勢力強烈的批判。第五章的結論中,試圖從解嚴前後(1977-1997)的西畫部得獎作品中,探討其所反映出的時代特質,及如何從日本的影響下走出台式西畫的繪畫風格,此改變與台灣本身後殖民的特性,有何相同及相異之處,以及全省美展今後在台灣藝壇所代表的重要性與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