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以榮格學說探究個體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解構藝術創作者
    (2012) 徐玟玲; WEN-LING HSU
    個體主體性之形塑與其心理傾向息息相關,但現有藝術教育就此領域之探討實屬稀少。研究者首先針對研究題目與研究問題,以跨學科取徑探討與藝術創作個體有關之心理功能與主體性,包括:個體的形成與自我概念、藝術表達個體之心理現象、藝術表達個體之主體性、藝術教育中的個體主體性,並以此統整Jung學說相應的理論,而成為知識脈絡。 研究實施上,主要探討Jung的心理類型學說和超越性功能理論,以及九位藝術家的創作心理功能與多元主體性,並以其相關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而發展質性探究方法。研究過程實際涉獵到的Jung學說面向,從優勢心理功能類型的解構開始,屬其意識性心理學;又從藝術家創作轉型歷程遇見劣勢心理功能和轉化作用,屬其深層心理學;再來回追緝一種過渡於優勢/劣勢、意識與潛意識、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退返與復原,屬其超越性功能心理學。據此,本研究提出新的理論模式「優勢/劣勢心理動力機轉七階連續系統」(優勢機轉、調節機轉、適應機轉、消解機轉、轉變機轉、變形機轉、蛻變機轉),使Jung的心理類型學說和超越性功能理論得到全新的整合和詮釋。 當研究者把Jung這些來自對於人的深刻認識,化作觀看藝術家的目光時,看到美的形式背後所存有的美感心理世界。例如:Cezanne透過與自然的心理距離,表現超我;Picasso涉入被思維壓抑的情感陰影,表現內在我和自我;張柏舟把自我投射於自然,表現了內在我也看見客體我;黃心健藉著與幼年記憶的交疊,不但遇見原型我也用原型我表現客體我和超我;呂坤和移情於自然,同時表現內在我和客體我;譚伊舒與生活記憶的互滲與拉距,使她同時投射內在我也體驗了客體我;賴純純從心房與心經的鍛鍊中,回歸內在最原初的我,而走向準備體現大我之路;王挺宇從現代和後現代主義的交疊之中遭逢陰影,完成一趟自我轉變、 變形和蛻變的英雄之旅;劉伊歆在現實生活與創作場景的頻繁轉換中,覺察出自身的感覺我、思維我、直覺我、情感我。 這些許許多多隱晦的「我」,正是人的心理功能所創造的主體性,可被辨識出來同理之,正如同本研究文獻探討結論提出的主體性探討原則那樣,要辨識代表藝術創作者的「我」,在於:一、把握個體的實體性和非實體性;二、分辨個體主體性、集合性主體性和集體性主體性在藝術表達上的差異;三、探究個體多重主體性的完形心理動力。四、解讀藝術創作主體的自我覺察和藝術形式。本研究從個體的主體與外部關係、主體性與存有場域、主體性與存有時程、主體心理運作探討等四個結構向度,發展出十六個架構,再經由八個藝術家個案研究關注這些架構的心理內容物,一共延展出一百一十九個可以被辨識的「我」。 綜合機械觀和終極觀,研究者嘗試打開一個具體通道來收納Jung龐大而抽象的複雜概念,從「四種心理功能原型」、「八種心理類型」,到「三種優勢心理機轉」、「四種劣勢心理功能的積極想像階程」,到「優勢/劣勢心理機轉七階連續系統」;終於一步步印證Jung龐大論述的本質,即個體乃透過某一心理通道而不但立足於生活世界也與自然宇宙保持共振,並展現多重的主體性。又,主體性之表現取決於優勢功能與全體心理功能的結構關係;而劣勢功能機制形成之主體性反轉能促進個體多元性發展。 終究,這樣多元的心理世界並非藝術家獨有,它蘊藏在每個人潛在的空間之中,可待未來被心理學界和藝術教育學界深入研究,成為主體性教育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