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淺薄的深度 — 重構繪畫於大眾媒體時代之中
    (2013) 何彥樵; Ho Yen-Chiao
      在大眾媒體時代中重構繪畫之創作研究。提出「深度」與「淺薄」的媒體思維,「文化」與「繪畫」的精神是「深度」的,「大眾媒體」的精神是「淺薄」的。「深度」是文明教條的充實狀態,理性、客觀、精確、反省欲望的思維方式,它也是義意的賦予;「淺薄」是社會道德的低限狀態,感性、主觀、浪漫、順應欲望的思維方式,它也是義意的解放。其後,提出「第三者」的媒體關係,「第三者」並非只是混合狀態,而是一個新的個體,不隸屬於其組成的任何關係,而對其組成的產生不同的解讀與義意,創作的過程即「第三者」的實踐。另外,提出「感性的目的意識」,它是創作者藉由各種媒體引起觀眾產生感性意識的目的意識,觀眾所引起的「內在的感性意識」是先於文字、口說、言詞的,是較複雜的情緒、態度、心理反應,以此說明政治性藝術的感性內在意識。臺灣的媒體與社會的視覺文化現象,提出一些關鍵字:文化因素──漢人民俗的核心價值「圓滿」、「一致」、「熱鬧」。地理因素──海洋文化的「流動」、「綜合」。重工業資源的「缺乏」、天災威脅的「不安」。歷史積累的海盜心理原型「掠劫」、「貿易」、「榮耀」。東亞當代社會情境「壓縮的現代化」。因此臺灣的大眾媒體呈現無休止的「喧囂」。即便臺灣脫離了殖民時期,臺灣人依舊摸索著自我的樣貌與尋求國際的認同,它的政權與文化被多重影響,文化呈現「找尋」、「協商」、「融通」的模式。在創作中汲取臺灣文化模式的經驗,使「繪畫」與「大眾媒體」互為,產生「背畫」與噴墨印刷結合的工具模式,賦予「繪畫-影像」的身份,影像與材質共同解讀,使觀眾在「沈默」中觀看「喧囂」,產生有如「無感」與「抽離」的內在感性意識,進而對於「大眾媒體」與「繪畫」權力的思考與反省,作為創作的政治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