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音樂學院
  3. 表演藝術研究所
  4. Browse by Subject

Browsing by Subject "Alienation"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Monkey Unbound?
    (英語學系, 2007-09-??) Mizoguchi, Akiko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簡佑任創作研究論述
    (2013) 簡佑任; Chien,Yu-Jen
    本研究以筆者創作為出發點,梳理與筆者創作相關的思想脈絡與藝術形式。現代人因人際關係複雜的運作與社會制度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在現代社會框架下日漸疏離與異化(Alienation),因此逃離社會變成了現代人可能的行動之一。在此論文題目中《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便概略地提及此論文的研究內容,「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一詞是結合傅科(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與「凝視」(gaze)兩者的概念-意義是無所不在的凝視之內化,而「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便暗示著馴服的身體(docile body)、逃離的行動與烏托邦(utopia)風景在機制凝視底下的意義。 本研究是以「洞」為媒介,引出「洞」的偷窺與凝視的意義,探討現代監視系統的氾濫,並以「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框架下的身體與自然間的互動經驗為主軸,研究與筆者相關之東西方「身體」、「風景」及「花鳥」的藝術形式與思想脈絡;「身體」主要探討歐陸古典主義中理性與規訓中的關係、女性主義中的他者身體位置和當代身體觀中破碎的主體;「風景」主要探討其東西方風景繪畫獨立前的角色、烏托邦的理想風景觀與政治上的地圖誌意義;「花鳥」則是研究中國花鳥符號中的象徵寓意,並予以重新解讀與轉化。而以上研究將於最後的章節彙整至筆者的創作論述中,整合並解釋筆者的創作方法與思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初探昆策與萊維「戲劇音樂劇」:以《伊麗莎白》、《莫扎特!》音樂與文本為例
    (2020) 楊渡歌; Yang, Duge
    相對於百老匯與西區音樂劇創作的商業傾向,歐陸音樂劇尤其是德語音樂劇的創作展現了其非常強烈的經典化意願和趨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米歇爾.昆策(Michael Kunze)及西爾維斯特.萊維(Sylvester Levay)的一系列人物傳記劇。德語音樂劇以嚴肅而詭譎、衝突強烈卻浪漫入骨的風格,在世界舞台上獨樹一幟,昆策與萊維創作的一系列人物傳記劇傑作可謂功不可沒。 《伊麗莎白》與《莫扎特!》作為昆策與萊維最為知名的作品,其本身的藝術特徵也極能代表作者本人的戲劇觀念。《伊》和《莫》的間離性和命運感是其突出特點,在形式與內容兩方面提升了音樂劇的嚴肅性和藝術性。在音樂劇「音樂為王」觀念甚囂塵上的時候,昆策提出「戲劇為王」,認為在音樂劇中,戲劇才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觀點對我們而言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於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奥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之後,音樂劇逐漸從「音樂本位」移至「戲劇本位」,而在這個階段中,昆策與萊維是很重要的推動者和發展者。他們在其創作中形成了音樂劇經典化的三個體現:間離性、命運感、整體觀。 華語音樂劇界對昆策與萊維的研究幾乎為零,反映出對小語種音樂劇關注和研究不夠,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華語音樂劇創作研究發展的瓶頸。對昆策與萊維的作品創作研究,能給予我們更大的視野與想像,並給予我們更多創作的靈感和啟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衛·盧里的磨難:柯慈的「恥」中齊克果式的絕望
    (2022) 黃子庭; Huang, Tzu-Ting
    柯慈是一位著名的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以及後殖民文學中的重要南非作家。柯慈的著作多從種族衝突、性別不平等、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議題以及動物權利等觀點被學者們廣泛研究及討論。此外,柯慈的著作備受現代以及後現代文學作家的著作影響,因此時常能在柯慈的著作當中看見薩謬爾•貝克特、T.S.艾略特以及法蘭茲•卡夫卡的寫作風格融貫在其著作當中。柯慈在後現代及現代文學家的啟蒙下, 後現代寫作所關切的議題像是語言的不確定性、文本下的多重哲學意義以及內在自我的可靠性等等都是柯慈寫作時主要關心的寫作方式。丹麥哲學家齊克果之所以被大家公認為存在主義之父, 是因齊克果將他的哲學環繞著個人的存在問題延伸出齊克果獨有的個體存在論述,他同時反對當時知名哲學前輩黑格爾將個體視為國家、社會、群體甚至家庭的一部分。齊克果認為對人類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找到真實的自我以及對基督教真切的信仰,並且更進一步指出,所有人在找到真實的自我及信仰之前都是處於不同的程度的絕望當中,而絕望正是人類精神的疾病。我相信齊克果的哲學能有效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例如:柯慈作品「恥」中的主角大衛盧里。本篇論文旨在連結柯慈的文學作品與齊克果哲學,並透過齊克果的哲學探討分析柯慈著作的男主角大衛•盧里這個角色在故事中的人格特質及轉變。本篇論文第一章為論文的簡介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文獻分析、研究目的。第二章為柯慈的自傳及寫作背景,主要提及柯慈的文學語言及其研究方法,而這些研究方法將在第四章分析的部分被證實及使用。第三章,詳述齊克果的三大哲學哲學概念,這些哲學觀點也將使用在第四章的分析。第四章以第二、三章為知識背景,進而以大衛作為研究對象。第五章為本篇論文做回顧及強調本篇論文的論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失去的邊界-陳佑朋創作論述
    (2022) 陳佑朋; Chen, Yu-Peng
    本論文《失去的邊界》其概念是筆者透過研究故鄉的歷史過程,在父母失去龜山島這個歸宿,集體遷居至台灣本島的過去,筆者透過長輩口述後想像,而察覺的「邊界感」,重新審視筆者的創作脈絡而衍伸出的中心思想。藉由研究「邊界」的相關理論以及定其範圍,透過各種表現手法來呈現無形卻無處不在的邊界,並以現在的角度來觀看自己身處的空間,呈現筆者長時間注視的「場所」。在畫面中透過抽離「人」的形象,使作品產生既親近又疏離的氛圍,而出衍伸出邊界感。期望筆者能夠透過畫面重新認知這些空間,成為筆者創作中的核心理念。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限制和研究方法。筆者詳述過去的創作脈絡,並說明與論文主題之相關性,其次分析個人創作方式和使用媒材的創作可能性,透過詳細的計劃來擬定往後的創作形式。第二章無處不在的邊界:是對於邊界等相關理論探討,以研究地理空間的邊界,延伸至現代城市中人們心理的「地界」,分別為可視與不可視的邊界。第三章空間中再現邊界:分析並比較藝術家創作中的邊界相關理念,進而闡述筆者作品創作手法和內容。第四章《失去的邊界》系列:筆者將對此系列的作品個別進行問題研究、方式實踐、畫面描述和作品寓意。最後結論:提出筆者對於個人創作的審視、心得和創作之展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橋段人生 & 異想之境—沈維君繪畫創作研究
    (2018) 沈維君; Shen, Wei-Chun
    本研究主要透過每天上下班沿途的橋樑風貌與想像物件的關聯,探討內心思維與奇幻聯想和日常生活中常見景象的關係。以橋樑作為主要的表現題材載體,透過對城市、橋樑等題材的研究,紀錄、描繪、再現等方式加上馬戲團裡某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實踐創作,進而回歸到內心的初衷。 文中以都市橋樑和馬戲團作為主要描繪的對象,搭配筆者天馬行空的腳本,企圖營造出詼諧、詭譎的畫面空間,形成了超現實的場景。在研究異托邦的空間和後現代虛實的關聯性後,整理一個創作的方向,並用具象的描繪手法去拼湊出這虛構、荒誕的人生舞台劇。期望能用魔幻寫實的方式來幽默面對日常生活的情感或無奈,並為內心找尋一個宣洩的窗口。 最後,在文章結論中,將針對創作實踐過程做檢討。並期許個人在未來的創作上能廣泛涉獵新地域或是新知,使作品呈現多元樣貌,並增加其內容的深度與故事性,期待自己獨特的創作能和觀者引起共鳴與回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液態流動中的群聚與疏離—劉念儒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2) 劉念儒; LIU, NIEN-JU
    個人難以獨行於社會,藝術創作亦無法獨立於時間、環境及人的經驗介入。 透過社會觀察,筆者以液態流動性來形容當代社會的狀態;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 展,本研究所探討之社會現象,包含虛擬網路世界以及實際社會情況。筆者以當 代社會的液態性作為背景,詮釋身處其中人們所需具備符合時代之流動特質以及 情感層面的連結;由自身經驗為開端,筆者以創作回應於社會中扮演之斜槓角色, 並藉由通勤時的觀察與省思,思考在角色不斷地抽離與切換之間,對應於個人自 身情感、都市生活實際疏離感受與網路世界中所產生的心理疏離型態。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內容與範圍、創作模式與方 法概述;第二章以現代液態性為主軸,探討當代社會的流動特質,以及社會中群 聚、快速流變的現象,以及其中產生的疏離感受;最後,以藝術於社會及自身創 作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藉此說明中介之於筆者的重要性。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 景及動機,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藉由藝術家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作為筆者創作形式上的梳理及參照,並從中獲取創作靈感;於創作過程中,筆者 嘗試不同之畫面構成方式、媒材組合,並在水墨基底上呈現作品的多元面貌,以 貼近筆者所欲表達之意涵。第四章則針對作品內容與特色作個別說明;最後為第 五章總結,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疏離.延異—當代水墨畫的黑白語彙創作探索
    (2013) 陳建發; CHEN CHIEN FA
    本論文研究主要以「疏離.延異」的思維作為當代水墨畫創作發展的介入點,藉助逆向思維的創新思考模式以及後現代解構的延異擴張觀念,打破創作者的習慣性思維,試圖爲眾人所熟悉的傳統水墨畫黑白表現形式意涵尋求新的發展可能,推展水墨畫走向當代藝術的一環,並經由研究探索的成果展現,建構筆者的水墨畫藝術創作風格。 而其研究歷程則先從中西方藝術的發展經驗中,探求「黑白概念」在傳統水墨繪畫中的表現脈絡,以尋找接續當代水墨畫創新觀念的新源頭。文中透過對「黑白概念」在藝術發展觀念中的探源、理論建構、審美體系發展、以及歷來在水墨藝術中的表現等進行梳理,並進一步比較中西雙方在色彩觀念上的思維和黑白元素在西方繪畫作品中的審美內涵表現等異同觀念,作為學理基礎的立基點,嘗試透過對「水墨畫」黑白藝術的本性追溯,再經由「疏離.延異」的創作思維介入擴張,尋找水墨藝術未來發展的精神性追求。之後再以實際的創作執行,呈現出新形式意涵的黑白水墨畫作品,作為研究理論的證明,歸納解析作品,同時強化黑白水墨畫和當代藝術與傳統文脈的聯繫,使其在全球化的藝術格局中,能更進一步突顯出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顯示出中國藝術自身的觀念和精神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林佳瑩繪畫創作研究
    (2018) 林佳瑩; Lin, Chia-Ying
    摘要   本篇論文以「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為主題,目的在討論人存活於世,受諸種社會規範,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希望能謹慎的將所研究的學理依據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並融合形式技法的試驗與開發,找到適當的思想根源與創作方法,進而建構出完整的創作論述和成果展現。   以筆者碩班期間的系列創作為主要論述重點。由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將養殖場、工廠、家庭這三個不同的生活環境狀態結合,衍生出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各種情境,思索人類在社會中受諸種規範下,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包括在社會關係場上的諸種社會現象與狀態、各種社會角色在社會地位上的階層行為等相關的問題。以社會做為一個母體,在各種規範與限制下,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亦無法實現自身理想,每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冷漠,使時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疏離感,一種失去自我的無助感,彷彿處於一種隔離狀態。   將無形和有形中影響著人類的種種規範與限制,視覺化呈現為幾個不同方向的表現風格樣貌,並尋求一個較為貼近筆者觀察的創作方式,盡可能貼切的述說筆者對於社會行為的類型與表現、社會行為的模式化等種種問題的直觀感受與客觀觀察。希望藉由視覺藝術表現,找到個人表現風格,同時也將人類在這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生活樣態,就當下的情境與感受,對應到雞在養殖場的各種生存形態,以作更深入的理論探索。 關鍵字:社會學、異化、存在主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變異 — 彩墨創作研究
    (2012) 許素娥; HSU,SU-E
    本研究從社會環境變異的意象出發,探討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原本應是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逐漸被工業社會、資本主義所入侵;如今的環境遭受污染、生活壓力大得讓人無法喘息,於是有抽離、急欲逃避的想法。大眾文化控制人們的思想,傳播媒體把流行的圖像轉換成神話,透過置入性行銷左右人的思想,跟著流行走,不知不覺中喪失心靈的追求,放棄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概念。筆者試圖對此環境空間,經由變異的思考模式,結合繪畫圖像,尋求更多元性的創作。從潛意識中透過情感的傳達,把自己的幻象表現在畫面上。 筆者的構想來自於《山海經》,它是一部中國古代神話的書籍,展現出原始先民當時的民族精神和心目中的神話圖像世界。加入榮格「集體無意識」中所提及人類的共同心理結構「原型」之看法。再結合佛洛伊德《夢的解析》所談的潛意識,人類內心行為與思想受到現實壓力,以夢的方式表現出來,使人類在夢中充滿幻想與想像力。 神話的出現,是為了傳達一種敬天的精神,相信萬物有情、有靈。由董仲舒所闡述的「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與自然和平共處,遵循同一規律。但人們受資本主義文化影響重視工業發展的結果,過度的開採天然資源用以發明尖端科技,使自然界生態遭到破壞失去平衡。如今大自然反撲,氣候異常天災不斷,使生物進化過程中,感受到極大的威脅,物種為適應新環境,而產生變異。在社會的體制下,如馬爾庫塞所提的「單向度的人」,迫使人們如機械般過著單一化的生活。 筆者以蜥蜴作為創作的符號,藉此符號與環境之間的各種現象加以探討,透過不同空間的呈現,以表達人類應該從社會環境變異的意象中,尋找出屬於自我生存的空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鏡我 擴增實境藝術創作研究
    (2013) 王文沛
    本創作研究主要是從自我審視為出發點,藉由對自我鏡像的觀察,來觸動參觀者與自我意識及心靈的重新對話。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各•拉岡(Jacques 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1)的「論鏡像階段」中所說到:「主體透過自己的鏡像,產生了對自我的認識,確認了自我身體的同一性(杜聲鋒,1997)」。拉岡所指的鏡像不光只是鏡中的影像,他人的存在也是一種鏡像。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的「鏡中之我」理論中說到,自我是社會的產物。社會就像一面鏡子,他人的眼光形塑了自我(宋鎮照, 1997)。然而這些由他人影響所產生的各種自我鏡像,是一種想像與虛幻的存在,也是一種他者就是自我的誤認。本創作研究中嘗試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將虛擬的影像擴充到參觀者的真實影像之上。以虛擬鏡像的形式去表現與論述這種自我的他者化現象。並嘗試利用Arduino控制板開發互動裝置介面,藉由互動裝置的刺激讓參觀者去參與作品並對自我重新探討。探索及實驗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從事互動科技藝術創作的新形式。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研究背景、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及研究架構之探討以及名詞釋義。第二章文獻探討,以拉岡的「鏡像階段」論,探討自我的產生與自我他者化的現象。並以顧里的「鏡中之我」理論,探討社會對自我的影響。從中衍生出本次創作研究之議題探討與分析。接著探討當代科技藝術的定義、發展、特性與案例分析。第三章創作研究,是針對擴增實境技術、互動程式環境與互動裝置介面的探討,以及擴增實境商業應用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創作論述,創作理念與形式論述、創作歷程說明、作品說明及展示設計說明。第五章:結論,本研究的主要價值是以科技藝術的形式對自我的議題進行探索。利用擴增實境將虛擬影像擴增到現實影像的形式去表現及陳述自我的本質。並利用互動裝置藝術的形式,使參觀者親身參與作品,讓藝術作品的多重文本意義得到探討與呈現。並期望本創作研究可作為科技藝術創作、藝術教學研究、商業廣告創作,商業互動設計等相關層面上的可行模式之基礎探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霸權‧科技的變異-張翊峰水墨創作論述
    (2024) 張翊峰; Jang, Yi-Feng
    本研究以水墨創作的形式探討人與晶片、半導體、數位科技霸權之間的關係,從歷史觀出發,與科技和社會互相對話。從敘事的角度呈現科技異化及其權力現象並予以批判,啟發反思。當代數位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似乎正複製秦國從富強到異化,再從霸權到滅亡的相似路徑。筆者以秦兵馬俑霸權意涵來說明,晶片與半導體科技的進步,使數位科技從一個單純的工具,發展成為主宰人們精神、思維、行為的權力,產生無所不在的霸權空間。筆者的疑問是,當人們愈發仰賴於機器,科技霸權的發展是否終會出現新智慧,又會帶給人類怎樣的未來?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和方向;第二章反映筆者在成長與工作歷程中對權力的觀察,探討科技的本質和價值以及新型意識形態的理論;第三章梳理科技的權力發展與文化之間的關係。文化是精神與思想的結合,科技的介入使人不知不覺的順從了權力,成就科技的霸權世界。筆者對藝術作為人對抗霸權的力量寄予期待。第四章闡述個人的創作思維與模式,創作形式、方法、和展覽場域的規劃;第五章呈現《秦蹤》、《秦語》、《晶圓》、《科技戰》、《權力》、《文明.毀滅》、《足跡》等七個作品系列並分別解析;第六章列舉筆者的回顧以及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