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教育學院
  3.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4. 公民訓育學報
  5. Browse by Subject

Browsing by Subject "adolescence"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rying to Grow Out of Stereotyp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Sexuality and the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in Firdaus Kanga’s Novel
    (英語學系, 2018-03-??) Rimjhim Bhattacherjee
    Firdaus Kanga’s novel, Trying to Grow, tells the story of Brit Kotwal, a young Parsi boy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negotiating his life in the Bombay of the 1970s. From the beginning, this semi-autobiographical work draws our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religious and medical perceptions of disability in Indian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udy how the novel focuses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lived reality of a person with “brittle bones” who does not grow more than four feet tall.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how the novel focuses on and confounds the commonly perceived notion of the asexuality of disabled individuals. Brit’s voice is extremely aware and articulates positions of difference within disability and sexuality discourses. He is able to occupy what can be called a truly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But, this paper shall show that Brit presents the reader with this modern, emancipatory rhetoric of disability because of the privileges of his gender and class status in the Indian context. Within the same text, Brit’s disabled female cousin is literally andfiguratively mute and meets with a very different fate. The paper shall thus investigate and try to complicate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sexuality and the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in Kanga’s novel.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Trying to Grow Out of Stereotyp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Sexuality and the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in Firdaus Kanga’s Novel
    (英語學系, 2018-03-??) Rimjhim Bhattacherjee
    Firdaus Kanga’s novel, Trying to Grow, tells the story of Brit Kotwal, a young Parsi boy with osteogenesis imperfecta, negotiating his life in the Bombay of the 1970s. From the beginning, this semi-autobiographical work draws our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religious and medical perceptions of disability in Indian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udy how the novel focuses on several aspects of the lived reality of a person with “brittle bones” who does not grow more than four feet tall.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how the novel focuses on and confounds the commonly perceived notion of the asexuality of disabled individuals. Brit’s voice is extremely aware and articulates positions of difference within disability and sexuality discourses. He is able to occupy what can be called a truly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But, this paper shall show that Brit presents the reader with this modern, emancipatory rhetoric of disability because of the privileges of his gender and class status in the Indian context. Within the same text, Brit’s disabled female cousin is literally andfiguratively mute and meets with a very different fate. The paper shall thus investigate and try to complicate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sexuality and the “modern” disability subjectivity in Kanga’s novel.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性別與組別的高中生於圖像理解與眼球運動的差異
    (2012) 范軒睿; Fan, Hsuan-Ray
    就性別與組別的圖像視覺能力差異而言,目前已知男性相較於女性,其視覺空間能力表現較為優秀(Healy,2004/2009,134)。理組在掌握線條、色彩、形狀等的能力較文組優秀(吳武典等,2009)。故本研究針對高中生青少年,探討性別(男性與女性)與組別(文組與理組)對於不同圖像的理解差異。以102位台北市某高中高三學生(17-18歲)為實驗參與者,以挑選過的無字圖像為刺激物,將刺激物分為空間、歷史、文化、生活等4個類別,透過參與者從電腦螢幕觀看圖像,研究者口述訊問,並同時記錄參¬¬與者眼球運動的方式,紀錄參與者的圖像解讀與眼球運動資料。研究結果為:1. 高中生參與者深層符號解讀能力不足:參與者整體無法理解圖像深層涵義。2. 高中生參與者細節觀察能力不足:參與者整體忽略圖像細節。3. 專業背景影響圖像理解:理組參與者空間翻轉能力較好、文組參與者歷史圖像及文化圖像理解力較好。4. 空間概念難易度影響圖像理解:較難的圖像,文理組參與者能力達顯著差異,較容易的圖像則無。5. 推論視覺偏好影響圖像理解:符合男性參與者的視覺與創作偏好的圖像,男性參與者表現較優異。6. 錯誤的圖像理解有一定模式:分別為看見刺激物卻理解錯誤、看見刺激物卻無法記憶、看見刺激物卻無符號整合能力、看見刺激物卻無符號思考能力、對刺激物背景知識的不足或不知道、沒有看見刺激物特定部分。7. 推論符號複雜程度影響男性參與者眼動數值:符號複雜程度過於簡化或過於複雜的圖像,男性參與者須要較多的注視時間。8. 推論圖像理解程度影響眼動數值: 理解程度較低,會有較多的注視次數、掃視次數。9. 圖像構圖影響眼動數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與漢族群青少年繪畫表現與美感判斷能力之比較研究
    (2005) 鍾玉潔; Yu-Chieh Chung
    本研究以屏東縣來義中學國中部與麟洛國中,原住民與漢族群籍七年級的青少年學生為對象,透過繪畫能力、美術性向測驗與訪談問卷等方式,藉以比較討論原住民與漢族群學生在繪畫表現能力(主題表現、構圖、技法、空間創意以及符號運用)與美感判斷能力(點線面造型要素、形式原理與視覺效果、美術作品美感判斷及色彩感覺)之表現。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繪畫表現能力方面: 1、整體看來,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在作品中,繪畫表現能力優於漢族群青少年學生。 2、原住民與漢族群青少年在繪畫表現能力會因族別上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3、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會呈現圖騰符號或傳統文化的生活經驗,有受其族群生活習慣的影響,而將其文化特色融入作品中的偏好。 4、原住民青少年學生對於自己在繪畫表現的能力上,抱持認同態度的人數較漢族群學生為多。 (二)在美感判斷能力方面: 1、原漢青少年學生對於自我美感表現能力抱持認同與不認同態度者的人數相當。 2、原漢青少年在顏色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常用的顏色有四種是相同的顏色,分別為藍、綠、紅、黑。 3、在造型取向來源裡,明顯感受漢族群青少年視覺文化已受網際網路動態影像的刺激影響,但原住民青少年在其視覺文化的經驗中,似乎仍然以靜態書籍、畫冊為主要繪畫造型取向來源。 4、在族別差異對藝術的影響中發現,原漢兩組學生在藝術上沒有族群偏見的問題。 5、在美感判斷能力上,原住民青少年與漢族群青少年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生的心肺適能、壓力知覺與學業表現之研究
    (2013) 王中邦; Wang Chung Pang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心肺適能較佳且壓力知覺中等的學生是否有較佳的學業表現。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樟樹國中101學年度九年級之在籍學生,平均年齡為15歲,排除特殊生與研究資料缺漏之學生後,採計男生196位,女生173位,男女生合計共36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段考前一個月內測量受試者之心肺適能(800公尺與1600公尺跑走測驗)以及請受試者填寫壓力知覺量表,再收集學生第一次段考之國文、英文、數學等三科主科的段考成績,所得到的數據與資料以皮爾森績差相關、曲線估計以及單因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心肺適能、壓力知覺與學業表現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差異。研究結果: 1.心肺適能較佳的學生其學業表現顯著優於心肺適能較差者 (p<.05);2.壓力知覺與國文、英文、數學三科段考分科成績或三科成績總平均之關係皆呈倒U形曲線 (p<.05)。3.心肺適能較差的學生中,壓力知覺中等的學生之國文、英文、數學三科段考分科成績或三科成績總平均顯著高於壓力知覺較低以及壓力知覺較高的學生;心肺適能較佳的學生中,壓力知覺中等的學生之國文、英文、數學三科段考分科成績或三科成績總平均也顯著高於壓力知覺較低以及壓力知覺較高的學生 (p<.05)。4.心肺適能較佳且壓力知覺中等的學生之國文、英文、數學三科段考分科成績以及三科成績之總平均皆顯著高於本研究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中的其他組別 (p<.05)。結論:心肺適能較佳且壓力知覺為中等的學生有較佳的學業表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早婚者」的婚姻品質:青少年期的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影響
    (2019) 陳家容; Chen, Jia-Rong
    臺灣近年人口出生率下降,遲婚或是不婚的現象受到極大的關注,如何鼓勵結婚及生育成為政策的焦點。但在此同時,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哪些人會選擇較早進入婚姻?西方的研究多指出,早婚及早育與成年時期不利的經濟處境和社會發展等有顯著關聯,「早婚」被認為是不佳的選擇。因此,哪些因素攸關早婚者的婚姻品質?十分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究早婚者的婚姻樣貌,並進一步由其青少年階段的原生家庭經驗切入,分析青少年期父母的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早婚者的婚姻關係之關聯。本研究運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TYP)長期追蹤調查資料的第一階段(國中時期)及成年調查之資料,以「低於同一出生世代」的平均初婚年齡一個標準差為標準定義「早婚者」(男性為18~27歲,女性為16~26歲),選取最終樣本數共263人。研究結果顯示,結婚年齡並不影響其婚姻品質,而男性、有婚前懷孕或生育經驗之早婚者其婚姻品質顯著較低。再者,原生家庭經驗確實與早婚者之婚姻品質有關聯,且男性早婚者的兩代婚姻品質會透過親子關係而呈現代間傳遞的效果,也就是說,當父母婚姻關係不好,則青少年期親子關係也會越不好,進而影響男性早婚者之婚姻品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正念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數學表現之影響
    (2017) 楊諮燕; Yang, Tze-Yen
    近年來從東方佛禪角度切入的正念,對於自我調節與工作記憶表現的提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以往研究多聚焦於成年人與正念之研究,對於正念在青少年與教育實踐、應用的可能性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據此,本研究嘗試將此概念引入青少年學習場域中,一來探討正念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聯性,二來以認知工作記憶角度切入,了解正念對青少年數學表現的影響。 本研究進行三個研究:研究一針對青少年之正念與生活滿意度、心理憂鬱程度、青少年復原力程度、正負向情緒狀況等四項因素進行相關分析,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正念之關聯性;研究二則控制五因素人格特質的影響,從記憶廣度的中介歷程進行分析,探討正念對於青少年數學表現的預測力;研究三探究課堂中正念練習,對青少年數學表現、工作記憶及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效果。整體而言,在青少年階段,我們確認中文版止觀覺察注意量表在青少年之適用性,以及正念與數學表現之連結,且以語音記憶廣度作業檢測為前提下,數學學習當下訊息刺激的注意力接收與語音迴路處理的重要性,大於工作記憶中中央控制系統對於注意力的轉換及抑制處理。在三分鐘正念練習介入結果方面,雖然無法有效降低學生數學焦慮,對於工作記憶中語音迴路能力之提升,亦無明顯效果,但對於學生數學成果的展現,確有實質上的幫助,且研究結果指出,此法為不需要特別程度的先備正念,即可達正念提升效果之練習,對於青少年數學表現亦有所助益,雖然對於整體工作記憶之影響效能不若八週正念練習,數學焦慮改善效益亦不似長期正念練習明顯,但整體而言,三分鐘正念練習對於學生數學成果的展現,確有實質上的幫助,可供教育現場老師執行正念時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當中年期遇上青春期:父母敘說教養青春期階段子女的經驗
    (2016) 謝幸齡; Hsieh, Hsin-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女青春期階段父母的教養經驗,以及教養經驗的轉變歷程。考量教養存在社會階層化的差異,因此選擇較善於吸收新知的高教育程度父母為研究對象,期望瞭解他們面對教養關鍵事件時的選擇與因應。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並以敘事探究為研究策略,深度訪談長子或長女目前正就讀大一的父母親共四對,研究結果如下--體會正向感受的教養經驗有:運用經濟資源、自我經驗、外界資源協助子女獲得最佳發展;經常走入子女的世界、給予鼓勵支持陪伴、營造親子專屬時刻、經常親暱摟抱建立緊密關係;親子雙向溝通、父母分工合作。體會負向感受的教養經驗有:關注子女不理想的課業或升學表現;擔心同儕環境的不良影響;監管不當使用網路、手機與生活行為。從子女國中至高中,父母的教養經驗轉變歷程並無一致的趨勢,期間會隨著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或父母面臨的生活事件產生多次轉折--從生命圖表中教養經驗的滿意感受變化來看,在此七年內,四對父母中有的歷經高低交錯且落差明顯的轉變;有的父母雖也時高時低但落差不大且多偏向高自評;還有的父母自始至終近乎維持穩定的偏高自評;另有的父母呈現一路上揚、漸入佳境的轉變樣貌。子女上了大學後,四對父母都因為子女進入理想的大學校系與成熟表現一致體會到最佳滿意感受的教養經驗。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青春期子女的父母、青春期子女、家庭教育工作者、學校教師、企業決策者、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蒙太奇手法在影像創作之表現
    (2005) 張倩菁
    本論文是因循創作者的創作理念而著,主題以「青少年」為主軸,創作的形式採蒙太奇風格的運鏡方式為主要手法。在影像創作的過程中,設定好一個情境,運用畫面中再包含著另一個畫面的形式,將整個系列靜止的圖像相互串聯,帶給觀賞者一連串不同的驚喜!而此種畫面的編排模式與青少年喜歡看圖說話(漫畫式)的思考模式相契合。以蒙太奇風格手法創作影像,經由設計編排後所呈現出的圖像,盼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鳴並因此傳達一些可以讓青少年紓解的管道,藉以幫助青少年,渡過這段難以理解的時期。 所謂蒙太奇手法就是剪接和組合所有的鏡頭、場景和段落成一部完整的影片的過程。將現有的文獻探討,歸納出較為具體的青少年生活壓力表現與蒙太奇風格手法表現特色。在蒙太奇風格文獻資料裡,將其表現特色,加以分析歸納出八種表現手法,並將其運用至創作中。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少年之父母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對親子關係的影響
    (2014) 薛重生
    本研究旨在發展設計適合青少年之父母的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並評估此課程介入後,對青少年之父母與其子女的親子關係產生正向改變的情形。 本研究以ISD之ADDIE模式進行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之規劃,並從心理社會發展論、愛之語觀點、薩提爾模式及父母效能訓練等理論觀點做為課程設計的內涵。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台北市某高中之家長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n=12)與對照組(n=19),實驗組接受為期六週、每週一次、每次約三小時的「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以「親子關係問卷」做為量化工具,檢驗兩組家長及其子女於前、後測驗分數的差異,並於課程結束四週後,對實驗組家長實施追蹤測驗。在質性工具部分則以「課程學習單」、「回家作業單」、「團體課程記錄表」、「團體課程總回饋表」、「團體訪談記錄表」及「網路社團」等資料,評估實驗組家長的學習成效及課程效果。 經課程實施後,由團體課程回饋表之量化統計及質性資料分析,得知多元理論觀點的課程設計能使家長獲益,支持本研究所設計「親職教育成長團體課程」具有成效。同時實驗組家長於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顯示親子衝突狀況顯著改善,並於前測與追蹤測驗之t檢定顯示整體親子關係、溝通及衝突項目之延宕效果有顯著提升。研究者並從家長特性、課程設計、帶領技巧及合作學校的回饋等方面進行成長團體課程教學反思,且根據研究結論,對家庭教育相關機構及高中學校辦理親職教育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對其生活與成年親密關係之經驗探究
    (2023) 吳姵蓁; Wu, Pei-Jhen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青少年時期歷經非預期喪親在其生活與親密關係為何,研究者邀請五名有相關經驗擔任研究參與者,並以現象學作為研究方法論,再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以及現象學分析法,對研究參與者之主體經驗進行意義的探尋。在研究結果的部分,研究者除了分別針對每位研究參與者之青少年非預期喪親之成年親密關係經驗,歸納出研究者在本節中呈現透過現象學分析獲得之研究結果,分為兩個層面之經驗主軸。第一主軸為生活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失去依靠,一夜長大」、「內隱自卑,外顯平常」、「轉移焦點,獨自悲傷」、「家庭失能,關係生變」、「偶遇貴人,長夜伴行」;第二主軸為親密關係經驗,普遍經驗結構為包括「習於自主,難以親密」、「情感匱乏,尋求滿足」、「枕戈待旦,害怕失去」、「盼鈞理解,愛屋及烏」所理解到的跨研究參與者之共同經驗本質。本研究最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針對未來從事輔導相關領域針對青少年喪親經驗與其成年之關係經驗提供實務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少年棒球選手盂肱關節內旋活動度缺損之探討_以彰化藝術高中為例
    (2022) 吳順堯; Wu, Shun-Yao
    前言:棒球是一種需要反覆進行過肩投擲的運動,長時間累積下來會讓肩關節周邊的軟組織產生慢性的適應而造成活動度的改變,有些選手會發生盂肱關節內旋活動度缺損glenohumeral internal rotation deficit (GIRD),它可能會引起後續肩部傷害。方法:本研究以一間高中甲組棒球隊為對象,收案22位男生。記錄球員基本資料包括年齡,球齡,身高,體重,投擲手,守備位置,運動傷害史及手術史;使用手機應用程式GetMyROM測量肩關節活動度,若非投擲側肩關節內旋角度較投擲側≧13度者,定義為GIRD組,<13度者,定義為非GIRD組;使用Lafayette手持式測力儀測量肩部等長肌力;使用Philips Lumify攜帶型超音波檢查棘上肌肌腱及後關節囊厚度;使用統計軟體SPSS處理資料。結果:受試者平均年齡為17.43±0.60歲,GIRD盛行率為18.2%,全體選手投擲側的內旋及肩胛棘於肩關節外展0度和90度之角度有顯著減少,且投擲側的棘上肌肌腱及後關節囊厚度有顯著增加;GIRD組可能有左打,投手及外野手比率較高的傾向,非GIRD組投擲側的外旋及肩胛棘於肩關節外展0度之角度及非投擲側的被動內旋角度較小。結論:攜帶型測量儀器利於發掘出GIRD,而棘上肌肌腱厚度,後關節囊厚度和肩胛運動障礙是應特別注意的因子,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及運動防護員應及早在青少年棒球選手介入,以預防嚴重運動傷害的發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
    (2013) 鄭珮秀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全國公立中學國一至高三具有一位以上手足的在學學生,共獲得有效問卷852份,研究以「個人基本資料」、「親子關係量表」、「父母教養差異感受量表」、「手足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資料以統計軟體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系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壹、青少年的親子關係 1.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良好。 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國一生與父母的關係最好,高中階段的青少年,高二生與父母的關係最差。 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性;女孩與父母的關係比男孩好。 4.青少年的親子關係因出生序而有差異性;排行老大者與父母的「溝通」關係比老么好。 5.青少年的親子關係不會因為手足數目而有差異。 貳、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情形 1.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不會因為不同年級而有差異。 2.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性別而有差異;女孩比男孩感受父親較公平對待,男孩感受父親較多的「控制」。 3.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不同出生序而有差異;排行老大者感受父母「控制」高。 4.青少年感受父母教養差異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只有一位手足者感受父母「控制」高。 參、青少年的手足關係 1.青少年的手足關係普通。 2.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不同年級而有差異性;高三生的手足關係最好。 3.青少女的手足正向關係比青少男好,但手足負向關係則無性別差異。 4.排行老大者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較差。 5.青少年的手足關係因手足數目而有差異;有兩位手足的青少年其手足關係最好。 6.同性別手足組合比異性別手足組合的青少年其手足正向關係較好,但手足負向關係則無手足性別組合差異。 7.手足負向關係會因手足年齡差距而有差異;年齡差距愈大者其手足關係愈好。 8.親子關係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青少年感受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愈好,其手足關係也愈好。 9.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有顯著解釋力;父親教養差異對手足負向關係有顯著解釋力,母親教養差異對手足正向和負向關係都有顯著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青少年、青少年的父母、學校教育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之關聯
    (2007) 劉建廷; Jan-ting Liu
    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之關聯 日期: 2007年6月 研 究 生:劉建廷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 要 身體活動參與可以提升身體知覺及身體自我概念,在身體活動參與時對自己產生信心,便會持續參與身體活動,並為身體活動所吸引。研究以台中縣 277 名國中學生(平均年齡14.42 ± 0.40歲)為研究參與者,探討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的關聯及兩者間之差異情形。使用「身體活動參與量表」及「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及獨立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發現:(一)身體活動參與程度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相較於女性有較高的身體活動參與程度。(二)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的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的身體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存在,男性擁有比女性高的身體自我概念。(三)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的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的身體自我概念的相關性呈顯著正向關係。(四)不同身體活動參與程度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身體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存在,高身體活動參與者有較高的身體自我概念。根據結果,本研究的結論是(一)身體活動參與程度有性別差異。(二)身體自我概念有性別差異。(三)身體活動參與程度和身體自我概念有正向關聯性。(四)不同身體活動參與程度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有差異。 關鍵詞:身體活動、身體自我概念、青少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青春期自閉症者的友誼發展與變異歷程之敘說探究
    (2007) 袁宗芝; Chung-Chih Yuan
    本研究在敘說探究的指導原則下,分別從三位就讀國中的輕度自閉症者,經長時期的直接晤談,蒐集其主觀敘說的友誼發展和變異事件,彙整成三個獨立的生命故事,再橫向比較三個主角或故事中的特點。研究結果主要發現: 1.友誼歷程的形態:研究中觀察到輕度自閉症者的友誼歷程的發展乃各具形貎,參與者之一在經歷一次友誼急劇轉折和對方惡言排拒後,即不再輕易嘗試發展新的友誼;另一參與者在第一次失去友誼後轉移目標,仍積極尋求友誼,歷經數次高、低潮;最後一位參與者則較被動的等待機會,期待同儕發出友善的目光,才敢開口要求做朋友,友誼的品質和穩定性都比較薄弱。 2.友誼的定義:輕度自閉症者應都已了解「朋友」和一般同儕不相同,但對友誼的看法和彼此互動行為,會依個體能力發展和對「朋友」的依賴程度而著重不同的層面,參與者中有重在彼此分享、了解、鼓勵者;有重在雙方共有的價值、規則和忠誠者;有重在對方願意分享物質或口頭問候等友善行為者。 3. 追求友誼的表現:青春期輕度自閉症者對追求友誼和趨近同儕,都表現了高度興趣,但也知覺到自己不受歡迎,而易感到孤單。選擇朋友的方式是覺察團體中對自己態度較友善者,會進一步趨近,想建立緊密的「朋友關係」,社會知覺能力佳者尤其明顯。亦會嘗試與異性同儕的往來,且會直接或請他人表達愛慕的心意,但欠缺交往的策略和行動,很難真的進行交往。通常對於班上的弱勢同儕,輕度自閉症者並沒有包容或想要結交的意圖,甚至有嚴重的批評。 最後,研究者潛思在研究歷程、資料分析中,不斷反芻的個人省思,並據以對國中特殊教育教師、國中班級導師、自閉症者之家長,提出協助青春期輕度自閉症者的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學校經驗與青少年公民態度的關聯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8-12-??) 楊佩榮; Pei-Jung Yang
    青少年公民態度的培養有助於國家社會發展和個人社會適應,本研究探究高中學校經驗和公民態度的關聯性,期能提供公民發展具體建議。學校經驗包含在學校的行爲、情感、認知學習經驗(行爲困難、情感歸屬、學習態度)、親近偏差同儕的程度、師生關係品質,和班級民主氛圍;公民態度包含公共事務、社會關懷、社會責任、時事關心態度。1,111位臺北、新北、臺中、臺南、高雄市的高二學生參與本研究之問卷調查,資料分析使用隨機效果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顯示在學校的情感歸屬和學習態度有助於公民態度四個面向的養成。本研究提出四點建議,建議從學校生活中(1)促進在學校的情感歸屬、(2)促進自我效能的角色體驗、(3)促進人際與班級的民主體驗,及(4)適時介入處理行爲困難,期能供青少年工作者參考,適當陶冶學校經驗,促進青少年公民態度的養成。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