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Subject "Aizawa Seshisai"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後期水戶學的形成與開展───以「國體」論建構為中心(2016) 郭雨穎; Kuo, Yu-Ying後期水戶學提出之「國體」論,其對於明治維新後近代日本的國家論乃至民族主義的建構影響甚大,儼然是極為重要的思想資源。本文旨在扣緊時代脈絡,著眼於思想史視角作為切入點,以此來對「國體」論建構過程進行探討。首先,將檢討古代中國「國家」概念之形成,從而證成儒家身體觀範疇下之「繼體」,是為打造「國體」的思想源流。此概念成形於先秦時期,並隨著經籍東傳至日本,進而與佛教、神道相互融合,轉而作為天皇皇統承續的論理。融攝佛、神之「繼體」概念,在南北朝時期北畠親房的《神皇正統記》中得到初步底定。逮至江戶時期,此一概念,則為前期水戶學所繼承,在其主張的「南朝正統論」下,以固有底蘊之神道作為認知基礎,並疊加了儒家名分論的立場,展開脈絡化的歷程。其次,「國體」論之預想,則是後期水戶學繼承此前之思想基礎,發軔自幕末「尊王攘夷」的時代脈絡當中,聚焦會澤正志齋於《新論》〈國體〉所申闡之「尚武」、「明忠孝」、「重民命」作為思想基調。並在此一前提下訴諸復古,特別是融攝徂徠古學後,將德川幕藩政體比擬為中國上古「三代」、「封建」,就此「想像」展開對「國體」的闡說。最後,「國體」之論理,則是通過德川齊昭《弘道館記》所揭櫫的「敬神崇儒」作為指導原則,以儒家的鬼神祭祀、禮樂教化論,來對日本固有的神話體系、政治秩序進行重構,嘗試自其中發掘神道與儒家的相契性,摶合神儒是為「神聖之道」,進而在此認識上,來對國學者主張的「惟神之道」進行批判,使「國體」建構能達致「神聖同歸」的理想狀態。故其側重在人倫之道的闡發,以祭祀作為「報本反始」的呈現,使「忠孝一本」之思想特質,「祭政教一致」之政治型態得以朗現,企圖打造一個「祭祀共同體」,此則「國體」的完成。綜而論之,後期水戶學「國體」建構的意義,以復古為旨歸,不但講求對於日本上代神話、政體祖型的回歸,且在此重構過程當中,其思想的呈露,同時亦預示了近代民族國家雛型創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