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Browsing 學位論文 by Issue Date
Now showing 1 - 20 of 31
Results Per Page
Sort Options
Item 篩選具有保護人類視網膜上皮細胞免於藍光損傷之機能性成份(2020) 張瑀宸; Chang, Yu-Chen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最新統計 (2020),國人每日平均使用3C設備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Consumer-Electronics)時間長達10小時。已知眼睛長期暴露於含藍光之LED (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源下,易引發視網膜病變,造成視力下降,因此尋求具有減緩藍光損傷之護眼機能性成分,於維護視力健康上有其重要意義。生理高血糖與高血脂為代謝症候群之共同特徵,可造成體內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反應,亦可能為加劇藍光氧化損傷之惡化因子,因此本研究擬針對上述兩項主題進行探討:第一部分利用藍光合併光敏感物質A2E (N-retinylidene-N-retinylethanolamine)誘導人類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株ARPE-19損傷為模式,嘗試從天然植化素中篩選具有減低藍光損傷之機能性成分。首先將all-trans-retinol與ethanolamine混合反應以進行A2E化學合成,反應物經silica gel-C18 based column chromatography及cat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純化後,以1H-NMR及LC-MS/MS進行A2E結構鑑定。結果顯示,A2E於生理濃度範圍 (6–25 μM)內,經藍光照射9–24 h後,均可顯著造成ARPE-19細胞株之細胞毒性;篩選植化素樣品中,以quercetin、morin、resveratrol及grcinol具有減輕藍光損傷之保護效果;其中尤以quercetin活性最佳,作用劑量20 μM即具有52%保護率。論文第二部分乃探討葡萄糖與脂肪酸是否為影響藍光損傷之可能因子,實驗模擬正常生理血糖濃度5.0 mM (90 mg/dL)與病理性高血糖濃度17.5 mM (315 mg/dL)及30 mM (540 mg/dL)為模式,測試ARPE-19細胞於不同葡萄糖濃度培養下,經藍光照射後對細胞存活率之影響。結果顯示,有別於正常葡萄糖濃度,當細胞培養於17.5 mM或30 mM高糖濃度時可顯著提高藍光對ARPE-19細胞之細胞毒性,此顯示高糖環境可能為促進藍光損傷之惡化因子。此外,已知棕櫚酸 (palmitic acid, PA)、硬脂酸 (stearic acid, SA)、亞麻油酸 (linoleic acid, LA)和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為高血脂患者體內濃度較高之四種脂肪酸;同時,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為視網膜中含量最豐富的脂肪酸,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ARPE-19細胞在不同葡萄糖濃度 (5與17.5 mM)下,分別與上述5種脂肪酸共培養後,再暴露於藍光下之細胞毒性變化。結果顯示,無論有無藍光照射,ARPE-19細胞與飽和脂肪酸PA或SA培養24 h後,其細胞存活率與控制組比較均無顯著影響 (p > 0.05)。有趣的是,不飽和程度較高之AA與DHA可顯著加劇藍光對ARPE-19細胞之細胞毒性,此顯示藍光可能引發不飽和脂肪酸之脂質過氧化作用,致使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死亡。綜合上述,本研究發現多酚類化合物quercetin、morin、resveratrol及grcinol具有保護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免於藍光氧化損傷之潛力;病理性高葡萄糖濃度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AA及DHA可能為加劇藍光氧化損傷之促進因子,未來有待進一步體內試驗釐清與驗證。Item 開發自動化讀取與分類文獻資料以探討植物性雌激素對婦女癌症的影響(2020) 林冠均; Lin, Guan-Jun乳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為婦女性癌症中高發生率的惡性腫瘤,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其發生率有逐漸增長的趨勢。婦女性癌症和雌激素的調節與作用息息相關,而經由飲食攝取所含的天然雌激素也可能為影響因子之一,植物性雌激素結構與人體製造的雌二醇相似,可能執行類似或拮抗的功效進而干擾體內雌激素的作用。近年智慧醫療相關產業發達,有越來越多研究是利用電腦資訊技術進行,以協助醫療能夠更加進步、精確與優化。本研究運用電腦自然語言學習工具建立自動化分類程式,對摘要內容以分句方式配合分類關鍵字與訓練資料來進行分類判斷,以幫助文獻資料的分類與整理,減少人力閱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利用植物雌激素類型、癌症類型、實驗類型這三個類別變項建立資料庫,共包含937篇文獻摘要分為1683筆資料,再使用資料探勘技術及決策樹模型進行資料的分析與統合,接著針對癌症種類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和植物性雌激素類別包含香豆酚 (coumestrol)、大豆苷元 (daidzein)、雌馬酚 (equol)、金雀素黃酮 (genistein)、木酚素 (lignan) 與白藜蘆醇 (resveratrol) 介入研究,以及實驗類型如細胞、動物與人體實驗,進而探討植物雌激素介入後對婦女癌風險發展的相關性。本研究利用卡方檢驗及資料探勘模型如決策樹模型及關聯規則,來分析植物性雌激素介入對婦女性癌症的發展影響。在不同類別植物性雌激素介入,發現植物性雌激素lignan與resveratrol對於婦女性癌症的影響多為正面,而daidzein 與equol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多。針對癌症種類討論,其中乳癌對於genistein、daidzein或equol的使用可能會有較高風險,而卵巢癌在植物性雌激素介入後多是正向反應,而子宮內膜癌則含有較多負面結果,特別是對於daidzein或equol的使用。在實驗類型中,細胞或動物實驗顯示相對較高的負面反應,而人體實驗則為中性結果較多,特別在乳癌的研究。綜合上述,本研究建議乳癌與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在植物性雌激素的食物攝取上可能會有些微的風險,特別在daidzein或equol的單品使用。Item 膳食中之營養素攝取與高度糖化終產物暴露量對女性經痛之橫斷性研究(2020) 戴曉恩; Tai, Hsiao-En本研究旨在探討日常飲食中之營養素攝取及高度糖化終產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暴露量與經痛之相關性。實驗招募年齡介於19‒33歲之健康生育期女性104位,由專責營養師針對受試者進行體位測量、飲食紀錄、疼痛問卷、月經週期紀錄表及經期生理不適量表之紀錄,並根據經痛程度將受試者分為控制組 (n = 11)輕度經痛組 (n = 42)與中重度經痛 (n = 51)三組,利用三天飲食紀錄評估受試者膳食中之營養素攝取及AGEs暴露量,並搭配非侵入式AGE reader量測皮膚中之AGEs累積。單因子多變項檢定結果顯示,受試者之膳食AGEs暴露量或皮膚AGEs累積量與其經痛程度並無顯著差異 (p > 0.05)。相關性及多元迴歸分析發現,控制了年齡、身高、體重及BMI,中重度經痛受試者之膳食纖維攝取量與經痛程度則呈顯著負相關 (p = 0.049 ),顯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之飲食型態可能具有減緩經痛之潛力。本研究受試者侷限於19−33歲間之年輕女性,體內基礎代謝與AGEs累積較年長之女性不同,未來仍須招募不同年齡層之受試者作進一步之分析與驗證。研究結果顯示104名受試者中,中重度經痛者約佔半數,但其營養素攝取、膳食及皮膚高度糖化終產物值與控制組及輕微經痛組相比並無顯著差異。於相關性及多元迴歸分析中發現控制年齡、身高、體重及BMI後,中重度經痛受試者膳食纖維攝取量與經痛程度呈顯著負相關,但全體受試者中並無此現象。本研究雖發現經痛程度與膳食纖維攝取量的關係,但並無發現膳食高度糖化終產物攝取量及皮膚高度糖化終產物吸光值與經痛的相關性,然而因本研究規模較小,研究結果尚須大型人體試驗進行驗證及確認。Item 適當硒濃度對Cisplatin治療的三陰性乳癌MDA-MB-231細胞所誘導之鐵依賴型細胞死亡的效果(2020) 李雨倢; Lee, Yu-Jay硒(Se)為人體所需的必需營養素且被認為可預防癌症。乳癌在全球女性癌症發生率中位居第一位,患者血清Se濃度會隨著腫瘤之惡性轉移而顯著降低。Cisplatin為廣泛使用於惡性癌症的化療藥物,臨床上的使用經常伴隨凋亡性阻抗。本研究探討礦物質Se與Cisplatin同時給予對人類三陰性乳癌細胞MDA-MB-231之效用,並探討是否透過非凋亡性鐵依賴型細胞死亡(Ferroptosis)提升Cisplatin之細胞毒殺能力。結果發現,生存率較低的乳癌患者傾向胞內自由鐵之聚積,且預後較差的三陰性乳癌細胞MDA-MB-231誘發Ferroptosis之現象較管腔A型乳癌細胞MCF-7明顯。礦物質Se抑制MDA-MB-231細胞生長的效果較Zn及Fe佳,Se可提升胞內自由鐵,並在合併Cisplatin後具協同作用。Se透過提升Cisplatin處理之MDA-MB-231細胞胞內自由鐵之聚集及Lipid ROS的產生來驅動Ferroptosis,增強Cisplatin之細胞毒殺能力。同時,Se與Cisplatin的合併給予導致Nrf2下游蛋白HO-1及FTH1的表現上調。此外,Se 2 μM在低層次及高層次硒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現皆達飽和,故為「適當硒濃度」。綜上所述,適當的Se濃度可透過Ferroptosis改善Cisplatin治療之三陰性乳癌細胞MDA-MB-231的效果,顯示癌症患者礦物質Se狀態對於抗癌藥物之治療效果的重要性。Item 透過抑制穀胱苷肽過氧化酶4誘導Sorafenib阻抗之人類肝癌細胞株Huh7進行鐵依賴型細胞死亡(2020) 唐漢軒; Tang, Han-Hsuan肝癌是全世界主要的癌症死因之一。Sorafenib (蕾莎瓦®)為一種多激酶抑制劑,被許可做為肝癌病人的第一線藥物;然而,癌細胞產生的抗藥性減弱sorafenib的療效。由於對sorafenib阻抗的肝癌也對於細胞凋亡產生阻抗,所以探尋其它調控型細胞死亡是非常重要。鐵依賴型細胞死亡為一新穎的鐵依賴型非凋亡的調控型細胞死亡,已被報導可有效殺死多種癌症部位的藥物阻抗細胞。鐵依賴型死亡具有以下特徵:脂質過氧化修復功能受損、產生氧化還原活躍的鐵離子、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透過整合型生物資訊分析,我們發現鐵依賴型死亡參與肝癌細胞對sorafenib的阻抗,以及發現穀胱苷肽過氧化酶4 (GPX4) 為癌症的良好預後指標;此外, sorafenib阻抗的人類肝癌細胞株Huh7 (Huh7R) 相對Huh7具有較少的GPX4表現、異常的鐵恆定,以及較高的ACSL4表現,且對於GPX4抑制劑1S,3R-RSL3 (RSL3) 所誘導的鐵依賴型死亡更敏感。而且,添加細胞自噬抑制劑Bafilomycin A1可緩解在Huh7R中抑制GPX4所造成的鐵依賴型死亡。機轉層面而言,鐵蛋白藉由溶酶體降解提供具細胞利用性的鐵增強抑制GPX4所誘導的鐵依賴型死亡。總結而言,本研究證明抑制GPX4所誘導的鐵依賴型死亡是個有潛力用於對抗sorafenib阻抗肝癌的策略。Item 探討臺灣成年男女性飲食型態與體圍之相關性(2020) 鄭政宏; Cheng, Cheng-Hung近年來,體圍相關研究持續被探究與討論,而本土相關文獻尚有不足之處,因此本研究發展本土成年人體圍評估方法及評估不同性別的飲食型態。飲食型態並非固定的形式,其可能伴隨食物可獲性、社經地位、喜好程度與個人習慣等因素而改變,目前本土研究所欠缺飲食型態之相關數據,包括:適當的飲食評估方式、飲食挑選原則、餐次分布性、營養密度等資料分析。綜合以上因素,本研究目的為針對本土研究尚未探討的部分,欲分析臺灣不同性別成年人體圍與飲食型態之相關性。 本研究受試者共有145名 (男性71名;女性74名),以問卷蒐集基本資料與體圍資訊,並利用24小時飲食回憶法 (24-hour dietary recall, 24HDR) 以及本研究室自行研發以食材為主飲食頻率問卷 (food and ingredients-based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IFFQ) 蒐集飲食資料,之後運用獨立樣本T檢定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與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Pearson Correlation) 分別進行性別間飲食差異性分析與體圍及飲食型態相關性分析。 研究結果指出FIFFQ相較於24HDR並不適合用來作為定量研究的資料蒐集工具,因此本研究皆以24HDR之結果作進一步探討。本研究發現受試者在24HDR三大營養素的百分比為碳水化合物 (男性:49.3%;女性:48.6%)、蛋白質 (男性:15.6%;女性:15.7%) 與脂質 (男性:35.1%;女性:35.7%)。而每公斤體重之受試者攝取熱量平均為32.5 kcal/kg (男性:32.2 kcal/kg;女性:32.8 kcal/kg)、碳水化合物為4.0 g/kg (男性:4.0 g/kg;女性:4.0 g/kg)、蛋白質為1.2 g/kg (男性:1.2 g/kg;女性:1.3 g/kg) 以及脂質1.3 g/kg (男性:1.3 g/kg;女性:1.3 g/kg)。除此之外,24HDR之各食物類別,男性攝取量在全榖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與肉類及其製品顯著大於女性攝取量 (p< 0.05)。 綜合以上結果,推論臺灣成年男性體圍中臂圍 (r = 0.308, p = 0.009,平均為30.2 cm)、腰圍 (r = 0.260, p = 0.029, 平均為88.4 cm) 以及小腿圍 (r = 0.309, p = 0.009, 平均為37.4 cm) 可能與蛋白質每日攝取量 (平均為86.64 g/day) 呈正相關;而臺灣成年女性中臂圍平均值為27.3 cm,可能與膳食纖維 (r = -0.277, p = 0.017, 平均為14.23 g/day) 以及葉酸 (r = -0.314, p = 0.007, 平均為304.04 g/day) 每日攝取量呈負相關。除此之外,藉由飲食挑選原則之結果,得知受試者挑選原則前三名為「習慣」、「便利性」以及「營養均衡」,藉此認為不單要加強國人對於營養知識的教育,也要針對支持性環境做加強,如同前述,飲食型態可能受食物可獲性、社經地位、喜好程度與個人習慣等因素所影響。Item α-硫辛酸延緩脂多醣誘導庫氏細胞NLRP3發炎小體活化及庫氏細胞培養液誘發小鼠FL83B肝臟細胞胰島素阻抗之研究(2020) 高紹庭; Kao, Shao-Ting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為胰島素阻抗,造成身體周邊組織無法讓血液中之葡萄糖順利進入細胞氧化產能。文獻指出,糖尿病的成因與身體的氧化壓力有高度相關性。硫辛酸(α-lipoic acid, ALA)具有抗氧化、協助身體產能代謝及協助體內抗氧化物質之還原再生等功能。本研究欲探討硫辛酸對於給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誘導不朽型小鼠庫氏細胞株(Immortal Kupffer cells)抗發炎及其改善庫氏細胞條件培養液誘發小鼠肝臟FL83B上皮細胞株胰島素阻抗之效果與可能機轉。庫氏細胞株先給予不同濃度(5, 100, 500, 2000μM)之ALA處理6小時後,再同時給予LPS 1μg/mL刺激6小時及nigericin 13.4μM 或ATP 1μM處理2小時增強發炎因子訊號,分析庫氏細胞發炎相關蛋白質表現量,並收集條件培養液進行後續實驗;其次,以庫氏細胞株條件培養液培養FL83B細胞株,並分析FL83B細胞胰島素阻抗相關蛋白質表現量。結果顯示,ALA濃度2400μM時庫氏細胞仍具有100%以上之存活率。而以LPS誘導庫氏細胞發炎之條件培養液其IL-1β產量與未誘導者相較提升了21.3倍,但是庫氏細胞株先給予ALA 2000μM處理再以LPS誘導後其IL-1β之產量降低了105倍。利用JC-1觀察ALA對LPS誘導庫氏細胞粒線體膜電位保護之效果,結果顯示ALA可以抑制LPS造成庫氏細胞粒線體膜電位失衡,並降低ROS對細胞之傷害。Western blot分析發現,ALA可以有效降低LPS誘導之庫氏細胞NF-κB、NLRP3蛋白之表現;另一方面,ALA可以明顯提升LPS處理庫氏細胞條件培養液培養FL83B細胞株胰島素傳訊蛋白p-PI3K、p-AKT及GLUT2之表現量。以上結果顯示,ALA可以減輕LPS誘導之庫氏細胞NLRP3發炎體活化,以及LPS誘導庫氏細胞條件培養液培養時FL83B細胞之胰島素阻抗。Item 臺灣天仙果萃取物對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株Caco-2鈣離子運輸與糖尿病去卵巢雌性小鼠骨質疏鬆之影響(2020) 田秉玉; Tien, Ping-Yu隨著人口急遽老化,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也正持續攀升。骨質疏鬆症為臨床常見疾病,不僅會導致骨質流失最終造成患者骨質密度減弱,也會增加骨折的機率。臺灣天仙果 (Ficus formosana Maxim.) 為桑科榕屬植物,是民間普遍使用之食補藥材,具有促進骨骼生長及活血化瘀等功效。本研究利用人類大腸癌細胞株Caco-2細胞transwell seeding單層膜模式評估天仙果莖部熱水萃取物對腸道細胞促鈣轉運之效果,並且以糖尿病去卵巢小鼠動物模式評估其延緩骨質疏鬆之效果及可能機制。首先利用MTT assay測試臺灣天仙果莖部熱水萃取物之毒性,再以Caco-2細胞模擬腸道鈣離子轉運的細胞模式,於transwell上室同時加入鈣離子與天仙果萃取物後,分別在不同時間點抽取下室液,並以 Arsenazo Ⅲ為呈色劑利用分光光譜法測定鈣離子濃度。MTT細胞存活率測試結果顯示,天仙果萃取物於濃度25-500 ppm時對Caco-2細胞並無毒性產生。添加高低濃度(250-50 ppm)的天仙果莖部熱水萃取物處理,可明顯提升Caco-2腸道細胞的鈣離子轉運能力(p<0.05)及加腸道鈣轉運相關蛋白質Claudin 2、Claudin 12、TRPV6、PMCA1和CaBP-9k表現量(p<0.05),且也增加與維生素D調控鈣離子途徑相關蛋白VDR之表現與抑制CYP24A1降解1,25(OH)2D3的能力。在去卵巢之糖尿病雌性小鼠餵食含有高劑量天仙果莖部熱水萃取物之飼料6週後,其血清骨鈣素(Osteocalcin)顯著增加,而骨膠原蛋白碳末端肽鏈(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 CTX-1)則顯著降低(p<0.05);另一方面,雖然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各組間無顯著差異,但是臺灣天仙果莖部熱水萃取物處理組之骨小樑的厚度與數目皆較去卵巢糖尿病小鼠為高,顯示具有延緩骨質酥鬆之效果。本研究結果可作為評估臺灣天仙果植株莖部開發骨骼保健膳食補充劑或食品時之參考。Item Lunasin對MCF-7與MDA-MB-231人類乳癌細胞生長機制之探討(2020) 張佳心; Chang, Chia-Hsin癌症為全球死因之首,其中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種類。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肥胖為乳癌的危險因子之一,會使身體產生慢性發炎的環境,肥胖的促炎因子也會增加體內芳香酶活性及發炎基因表現量,促使雌激素濃度上升,加速乳癌惡化,雌激素更是停經後婦女誘導乳癌惡化的危險因子之一。Lunasin是一種分子量為5.5 kDa的種子胜肽,由43個胺基酸所組成,研究證實lunasin具有抗氧化、抗發炎、抗癌及降膽固醇等功效,而lunasin對於乳癌細胞的發炎基因表現、細胞激素等調控機制尚未明確,因此本研究欲探討,lunasin是否能藉由調節發炎因子、雌激素受器與芳香酶表現,進而抑制乳癌細胞生長。為了解lunasin對雌激素依賴性MCF-7及非雌激素依賴性MDA-MB-231乳癌細胞影響,以及在雌二醇 (Estradiol, E2)模式下lunasin是否能有效抑制乳癌細胞之生長,進而測試lunasin處理對細胞存活率、發炎基因及細胞激素分泌調控、芳香酶濃度等影響,及E2模式下細胞存活率、細胞活性、細胞週期及細胞凋亡的影響。第一部分為探討lunasin介入對乳癌細胞之影響,結果顯示 l unasin處理顯著抑制兩株乳癌細胞的存活率,而對MCF-10A正常細胞則無細胞毒性,並能降低所有細胞的芳香酶活性及基因表現、抑制ERα基因。在MDA-MB-231細胞方面,lunasin可以降低VEGF濃度和細胞活性,並可增加ERβ及IL-6基因表現及增加MDA-MB-231細胞其細胞凋亡等等 。第二部分為探討雌激素模式下lunasin介入對乳癌細胞之影響,結果顯示E2能顯著增加MCF-7細胞之細胞存活率,而lunasin在E2模式下依舊保有抑制兩株乳癌細胞其細胞存活率之效果,且能降低MCF-7細胞其細胞活性。綜觀上述,lunasin可以藉由降低細胞存活率、促炎基因表現、調控發炎性細胞激素濃度、降低芳香酶活性及增加細胞凋亡等,抑制乳癌腫瘤細胞的生長,因此富含lunasin的飲食可能有助於對乳癌的預防及患者的輔助治療。Item 薑黃素誘導人類胰臟癌細胞鐵依賴型細胞死亡的影響(2021) 徐漫袁; Hsu, Man-Yuan胰臟癌佔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八位,胰臟癌患者死亡率十分顯著,五年生存率低於10%,因胰臟癌對藥物阻抗性增加,目前臨床沒有化療藥物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中傾向堆積鐵。鐵依賴型細胞死亡(ferroptosis)是鐵依賴性的脂質活性氧(lipid ROS)堆積,而誘導的細胞死亡形式,其降低癌症抗藥性的特點可作為治療上的新契機。實驗證實,在BxPC3(gemcitabine抗性)而非 PANC-1(非gemcitabine抗性)中,curcumin可能藉由鐵蛋白自噬(ferritinophagy)的形式釋出游離鐵,增加游離鐵池與脂質氧化物的生成,調節BxPC3鐵依賴型細胞死亡。並且curcumin引發的鐵依賴型細胞死亡,可以增加臨床藥物gemcitabine的藥物敏感度。因此,本研究認為,利用curcumin誘導胰臟癌細胞,游離鐵增加與脂質過氧化生成,促進鐵依賴型細胞的死亡途徑,可以逆轉胰臟癌細胞對gemcitabine的抗藥性,並且有助於改善目前胰臟癌的臨床困境。Item 植化素Withaferin A 引發人類非小細胞肺癌鐵依賴型細胞死亡的影響(2021) 呂奕靜; LU, I-Ching鐵依賴型細胞死亡(ferroptosis)為一調節性細胞死亡形式,其導致細胞死亡的特徵為:還原活化態的鐵存在、氧化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磷脂質及脂質過氧化修復能力缺失,被認為是對抗惡性癌細胞的新契機。肺癌是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預後不佳且死亡率逐年攀升,除傳統治療方法外,臨床也針對EGFR突變型(mutant-type)的肺癌細胞株開發標靶藥物,但對於無突變的EGFR 原生型(wild-type)肺癌細胞效果不彰。本研究透過基因分析發現肺癌細胞內鐵相關基因FTH1表現量不僅與ferroptosis發生有關,亦影響南非醉茄之萃取物Withaferin A (WA)作用於肺癌細胞的活性。經實驗證實儲鐵蛋白FTH1表現量較低的惡性非小細胞肺癌細胞CL1-5對ferroptosis inducer敏感性高,且WA經由提高進鐵蛋白TFRC提升細胞內鐵含量、增加生成細胞lipid ROS與抑制細胞抗氧化能力,並透過自噬體包裹、降解FTH1,促使容易產生氧化還原作用的游離鐵釋出,誘導CL1-5細胞發生ferroptosis。另外,WA合併肺癌臨床化療藥物能藉由引發ferroptosis造成肺癌細胞死亡。綜合以上結果,透過天然植化素WA誘導癌細胞產生ferroptosis,以改善EGFR 原生型之非小細胞肺癌細胞對化療藥物及標靶藥物療效有限的治療困境,是對抗惡性肺癌腫瘤相當具有潛力的新策略。Item Lunasin對C2C12肌小管細胞其發炎反應與葡萄糖利用之探討(2021) 黃靖雅; Huang, Ching-Ya摘要 肥胖為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胰島素阻抗及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並在近年來快速增加成為全球的流行病。肥胖會導致體內脂肪激素及游離脂肪酸異常增加,而脂肪激素、游離脂肪酸與及其代謝衍生物會干擾胰島素作用,進而造成胰島素阻抗。種子胜肽lunasin具有抗癌、抗發炎、抗氧化、調節膽固醇以及調節免疫功能等生理功能。本研究目的為探討lunasin處理對肥胖模式下C2C12小鼠肌小管細胞發炎反應和葡萄糖利用之影響。實驗中,將C2C12小鼠肌小管細胞以棕櫚酸 (palmitic acid, PA) 或adipocyte conditioned medium (Ad-CM) 刺激,引發胰島素阻抗以及模擬肥胖微環境,再給予lunasin處理。結果顯示,lunasin的介入不影響C2C12小鼠肌小管細胞存活率,於發炎模式中,lunasin處理能夠顯著降低自然狀態下能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MCP-1;CCL2) 基因表現;在PA誘導的胰島素阻抗模式中,顯著降低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基因表現,及MCP-1和介白素-6 (interleukin-6, IL-6) 的分泌量。在氧化壓力及細胞活性方面,lunasin的介入能夠降低胰島素阻抗及肥胖模式下所刺激產生的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並增加健康細胞比例。於葡萄糖代謝方面,進行了免疫螢光染色、葡萄糖攝入及測量培養基中葡萄糖量來表示胰島素敏感性,實驗結果發現lunasin的介入能夠增加葡萄糖轉運蛋白4 (glucose transporter-4, GLUT4) 之蛋白表現、改善葡萄糖攝入與胰島素敏感性,並顯著增加在PA誘導的胰島素阻抗模式中的肝醣貯存量。綜合上述,lunasin可能減緩肥胖模式下肌肉細胞發炎反應及調節葡萄糖利用,進而改善胰島素阻抗。目前對於lunasin在肥胖模式下藉由何種途徑調控發炎及葡萄糖代謝還尚未清楚,值得更進一步的探討。Item 臺灣天仙果萃取物減緩去卵巢糖尿病小鼠周邊神經病變之研究(2021) 陳俐彣; Chen, Li-Wen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逐年攀升,而更年期婦女因女性賀爾蒙分泌紊亂易造成血糖的波動,為罹患糖尿病重要的高風險族群。神經病變為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合併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易因氧化壓力的增加導致末梢周邊神經受損等病變,起初會有蟲爬、疼痛等感覺過敏之情形,當神經完全凋亡時即會失去知覺並造成行動上的障礙。臺灣天仙果 (Ficus formosana Maxim.) 為桑科榕屬植物,生長於臺灣中低海拔山坡地,為坊間常見之食補藥材,具強筋健骨、調整經期等功效。本研究以去卵巢糖尿病雌性小鼠模擬更年期糖尿病婦女,探討臺灣天仙果熱水萃取物減緩其神經病變之效果。透過給予C57BL/6J去卵巢雌性小鼠餵食60%高脂飲食及施打低劑量STZ誘導為糖尿病,並以自由採食或管餵方式(含萃取物200、2000ppm)分別連續處理6週後,觀察小鼠血糖、神經相關行為之變化、足底末梢及坐骨神經病理切片以及發炎疼痛相關mRNA表現。結果顯示,自由採食高劑量(2000ppm)臺灣天仙果萃取物飼料可以顯著改善去卵巢糖尿病小鼠負控制組之血糖(p<0.05);去卵巢糖尿病小鼠不論是以飼料或是管餵給予臺灣天仙果萃取物處理均能有效改善小鼠腳掌過度敏感、減緩C纖維的異常增生和斷裂、坐骨神經損失、減少氧化損傷之情形發生(p<0.05),表示臺灣天仙果莖部萃取物可延緩去卵巢糖尿病小鼠腳掌因末梢神經受損所導致之過度敏感反應。文獻指出,坐骨神經中發炎相關激素的大量表達會引發疼痛感覺,本研究發現不論以自由採食飼料或是管餵(200、2000 ppm)天仙果萃取物處理,均能顯著降低去卵巢糖尿病小鼠坐骨神經中IL-1β、IL-6、IFN-γ、COX-2等發炎相關激素mRNA表現量 (p<0.05)。推測這可能是減緩疼痛及敏感的關鍵機制。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臺灣天仙果開發糖尿病神經病變藥物時參考,而其主要活性化合物及發炎與疼痛詳細機制有待未來進一步探討。Item 探討Lunasin在肥胖微環境下對RAW264.7細胞與EL-4 T細胞免疫反應之影響(2021) 黃沛縈; Huang, Pei-Ying全球的肥胖盛行率在流行病學調查中依然居高不下,肥胖常常連帶許多代謝疾病的發生,原因在於肥胖過程中,脂肪組織會有多種免疫細胞浸潤,伴隨著促發炎性細胞激素的分泌,形成慢性發炎的環境,進而發展出許多疾病,包含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Lunasin為一種天然種子胜肽,存在於許多穀類中,由43個胺基酸所組成,已被證實具有抗腫瘤、抗發炎、抗氧化、降膽固醇及免疫調節等功用。本實驗目的為探討肥胖微環境下,lunasin對於RAW264.7巨噬細胞與EL-4 T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細胞培養時以添加3T3-L1脂肪細胞培養液(adipocyte condition medium, Ad-CM)與LPS (Lipopolysaccharide)刺激來模擬肥胖微環境。分析3T3-L1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激素的變化,隨著分化進行adiponectin、leptin、VEGF和PAI-1含量逐漸增加,顯示Ad-CM可作為肥胖微環境的模型,結果顯示在肥胖微環境下,lunasin處理能夠降低RAW264.7巨噬細胞經LPS或Ad-CM誘發的IL-1β及MCP-1的分泌量,亦降低其遷移能力;然而,在RAW264.7巨噬細胞極化實驗下,lunasin的處理並無影響。Lunasin處理能降低因LPS誘發的ROS生成量。此外增加Ad-CM模式下健康細胞的比例,以及降低其低活性細胞比例,另外,lunasin處理亦能增加RAW264.7巨噬細胞胞飲及胞吞活性。最後,使用共培養來探討3T3-L1脂肪細胞與EL-4 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EL-4 T細胞與受TNF-活化3T3-L1脂肪細胞共培養的模式下,會刺激IL-6、TNF-α和IL-4分泌量增加,而lunasin的介入可以降低3T3+EL4共培養模式下的IL-4分泌量,降低3T3 (TNF-α)+EL4共培養中TNF-α分泌,但使IL-1β增加以恢復到基準值。綜合而論,lunasin可以降低RAW264.7巨噬細胞的發炎反應和氧化反應,並抑制遷移能力,且增加吞噬功能,在EL-4 T細胞與3T3-L1脂肪細胞共培養下具有調節細胞激素的效果。Item 富含三萜類之苦瓜葉萃取物預防性保護葡聚醣硫酸鈉引致小鼠慢性腸炎(2021) 黃安生; Huang, An-Sheng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腸道發炎性疾病。先前研究發現,自山苦瓜 (學名: Momordica charantia Linn. var. abbreviataSer.)葉片乙醇萃取物中,分離得到的富含三萜類區分萃取物 (triterpenoid-enriched extract, TEE),可藉由調控輔助型T細胞 (helper T cells)和調節型T細胞 (regulatory T cells),預防性緩解葡聚糖硫酸鈉 (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誘導小鼠急性腸炎的發炎反應,因此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TEE是否具有治療或預防慢性腸炎的功用。本研究共進行兩次動物實驗,分述於下:實驗一為模擬治療模式,先連續7天給予C57BL/6J小鼠含有3% DSS飲水誘導腸炎後,於飼料中添加TEE (攝取劑量為100 mg/kg BW)或苦瓜葉粉末 (bitter melon leaf powder, BMLP;攝取劑量為1g/kg)持續餵食14天後犧牲,實驗期間每日紀錄體重變化,並於實驗結束後記錄器官重量,以及分析脾臟中免疫細胞與腸炎相關基因表現。實驗結果發現給予TEE或BMLP組與單獨給予DSS誘導組比較,給予TEE或BMLP並未顯著影響小鼠體重與器官重量變化、脾臟T細胞分化、腸炎相關基因和組織發炎評分,因此推斷TEE和BMLP在此劑量與實驗模式下,並無治療慢性腸炎的功效。實驗二為模擬預防模式先投與TEE,觀察TEE對於DSS誘導腸炎的急性後期與慢性期的影響。將C57BL/6J小鼠分為一般控制組 (NC組)、DSS誘導組 (DC組)、DSS+低劑量TEE (攝取劑量為100 mg/kg BW;DL組)與DSS+高劑量TEE (攝取劑量為150 mg/kg BW;DH組)。在DSS誘導腸炎前,先給予一周TEE,並分別於3% DSS誘導腸炎後第14天(急性後期)與第21天(慢性期)犧牲動物,從大腸組織切片觀察發現,與DC組比較,TEE組的組織發炎評分較低、腸道上皮結構較完整、以及嗜中性白血球的浸潤程度較低,且分杯狀細胞數量與分泌的黏液較多。由qPCR分析結果發現於誘導腸炎急性後期,給予TEE能提高大腸組織的MUC (mucin)2、ZO-1 (zonula occludens-1)、Occludin與Claudin-2 mRNA表現量,而大腸組織的MUC1、MUC4、TNF-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IL (interleukin)-1β與CXCL1 (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mRNA表現量也被TEE所抑制。於誘導腸炎慢性期時,TEE能降低大腸組織的TFF (trefoil factors)3、MUC4、TNF-α、IL-1β與CXCL1 mRNA表現量,並增加杯狀細胞數量與MUC2 mRNA的表現量。以上證據顯示TEE在大腸組織微環境具有預防性保護腸炎的效果。由流式細胞儀分析,結果發現TEE對於血液與脾臟之單核球、嗜中性球與T細胞分布並沒有顯著影響。綜合上述結果,推論TEE於大腸微環境中透過減少嗜中性白血球浸潤、減少促發炎因子、增加黏液與維持腸道屏障完整,而具有預防性保護慢性腸炎的作用。Item 發酵乳桿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對降低成年男性抽菸頻率之效用:一項隨機單盲交叉試驗研究(2021) 胡書菱; Hu, Shu-Ling香菸中的尼古丁 (nicotine)會刺激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 (dopamine)釋放,使吸菸者獲得滿足感,因而調節腦中多巴胺濃度為目前戒菸療法之主要作用途徑。有鑑於精神益生菌 (psychobiotics)可藉腸腦軸線 (gut-brain axis)調控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之釋放,繼而影響宿主的情緒及相關認知行為,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補充益生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 GKF3是否能改善吸菸者之吸菸頻率。本研究採隨機單盲交叉對照模式 (a randomized single-blind crossover trial),招募45名無重大疾病且無酗酒、睡眠障礙及憂鬱狀態之成年男性吸菸者,將受試者隨機區分為安慰劑組 (placebo group)及GKF3組 (GKF3 group),連續給予四週安慰劑或GKF3樣品,再通過兩週洗除期 (washout period),交叉對調給予不同樣品連續四週。試驗期間受試者定期接受尼古丁成癮度量表 (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 FTND)、24小時飲食紀錄 (24-hour diet recall)以及國際身體活動量表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之問卷調查,以評估其菸癮程度、營養素攝取及身體活動量。本研究亦分析受試者尿液中三種尼古丁之主要代謝物 nicotine, cotinine 及 trans-3’-hydroxycotinine (T3HC)濃度,以評估試驗前後之吸菸量變化。同時,分析血清左多巴 (L-3,4-dihydroxyphenylalanine, L-DOPA)以評估GKF3是否具有生成L-DOPA之活性;分析血漿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與蛋白質羰基 (protein carbonyl group),以作為體內氧化壓力之指標。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於試驗期間之營養素攝取、身體活動量及基本血液生化數值,兩組間皆無顯著差異 (p>0.05)。試驗前後尿液尼古丁代謝物濃度變化,GKF3組受試者之下降率 (67 %)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36 %, p = 0.0031)。兩項氧化壓力指標物及L-DOPA濃度,兩組受試者於試驗前後均無顯著差異 (p> 0.05)。綜合上述,本研究證實補充Lactobacillus fermentum GKF3益生菌連續四週具有降低成年男性吸菸者吸菸頻率之效用,可能具有精神益生菌之特性,未來具有發展為戒菸輔助療法之潛力。Item 香豆素對高葡萄糖培養周邊神經膠細胞之影響(2022) 陳語恩; Chen, Yu-En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人18歲以上罹患糖尿病的盛行率高達9.82%,其中更有約50%的患者會進展為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es),並增加日後截肢、死亡的風險。許旺細胞 (Schwann's cell)是周邊神經系統中的神經膠細胞,在神經修復、營養支持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糖尿病高糖環境中,會因為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導致細胞凋亡而造成周邊神經受損,並出現麻木、疼痛等症狀。香豆素 (coumarin)廣泛存在於蔬菜、水果及中草藥之中,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發炎等功效。本研究探討三種化學結構相似的天然香豆素化合物對體外高葡萄糖培養周邊神經膠細胞之影響。實驗使用RSC96 (rat Schwann cells)許旺細胞株,並在高糖濃度 (150 mM glucose)培養基中分別加入結構相似的香豆素化合物,包括繖型酮 (umbelliferone)、七葉樹苷 (esculetin)及瑞香素 (daphnetin)。首先,以MTT試驗分析細胞的存活率,結果顯示,與高糖組相比,以繖型酮、七葉樹苷處理時,許旺細胞之存活率並無顯著差異。然而,25 μM的瑞香素卻能顯著提升細胞存活率7%,並且可顯著增加Nrf2 (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在細胞核中含量、GCLC (glutamate cysteine ligase catalytic subunit)和GSH (glutathione)的生成以及降低細胞中H2O2濃度。並進一步發現,瑞香素可藉由調節Bax (BCL2-Associated X)、Bcl-2 (B-cell lymphoma-2)以及降低caspase-3蛋白表現量抑制許旺細胞的凋亡。然而,瑞香素對Nrf2路徑中的抗氧化相關蛋白HO-1 (heme oxygenase-1)、NQO1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並非有顯著增加的效果。由上述結果推測,150 mM葡萄糖會使許旺細胞中的氧化壓力及細胞凋亡增加,而瑞香素可藉由調節Nrf2入核量,降低高糖對許旺細胞造成的傷害。但瑞香素處理高糖誘導許旺細胞第24小時,可能並非Nrf2作用最高之時間點,又或是尚有其他抗氧化調節路徑,導致HO-1、NQO1表現量並無顯著提升,因此未來此方面可再深入探討。Item 探討lunasin對3T3-L1脂肪細胞與C2C12肌小管細胞在肥胖相關發炎微環境下對葡萄糖利用之影響(2022) 姜靖靖; Chiang, Ching-Ching肥胖為增加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肥胖對人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其成為不可忽略的健康議題。在肥胖狀態下,過多的脂肪堆積所分泌的脂肪激素及游離脂肪酸,造成免疫細胞的浸潤,造成部份組織或全身處於慢性低度發炎的狀態,導致相關代謝功能障礙。種子胜肽 lunasin目前已被證實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如抗癌、抗發炎、抗氧化、調節免疫功能以及調解血脂質等。本研究設計為將 3T3-L1 脂肪細胞以腫瘤壞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C2C12 肌小管細胞以棕櫚酸 (palmitic acid, PA) 誘導,來模擬肥胖下的發炎微環境,並探討lunasin對於脂肪細胞與肌小管細胞葡萄糖利用的影響。使用 2-NBDG 進行葡萄糖攝取實驗,自然狀態下有胰島素組別中,經處理 10 μM lunasin顯著增加脂肪細胞葡萄糖攝取,處理 25 μM lunasin 顯著增加肌小管細胞葡萄糖攝取。利用免疫螢光染色分析脂肪細胞與肌小管細胞葡萄糖轉運蛋白-4 (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4, GLUT-4) 與胰島素受體 (insulin receptor) 表現,自然狀態下有胰島素組別中,經處理 50 μM lunasin 可顯著增加脂肪細胞 GLUT-4 表現;經處理 10 與 25 μM lunasin則有增加 GLUT-4表現趨勢。最後利用西方墨點法探討肌小管細胞胰島素受體底物-1 (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1, IRS-1)、蛋白激酶B (protein kinase B, AKT) 與單磷酸腺苷活化蛋白質激酶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 磷酸化表現,自然狀態下有胰島素組別中,經處理 10 μM lunasin 可顯著增加 IRS-1 及 AKT 蛋白磷酸化表現。綜合上述,自然狀態下,lunasin 可能具有調節脂肪細胞與肌小管細胞葡萄糖利用的功效,特別是在無胰島素下更為顯著,顯示 lunasin 可能具有類似胰島素,且可能機制則透過增加胰島素受體路徑訊號來調節肌小管細胞葡萄糖攝入。然而對於 lunasin 在肥胖相關發炎反應下,並未明確顯示可調控葡萄糖利用,針對相關訊息路徑值得更進一步探討。Item 長期追蹤臺灣北部青少年營養攝取及飲食品質與生長速度的相關性(2022) 劉家妤; Liu, Jia-Yu青少年正值兒童至成人期的轉換階段,此階段飲食營養需供應青春期的生長及發育,同時也奠定成年後的飲食習慣及健康基礎。良好的飲食品質滿足個體的營養需求也會影響到學童的生長速度,因此本研究欲從飲食品質的層面探討青少年飲食與生長速度的表現。前瞻性世代研究設計,分析臺灣北部 129 名青少年11–18 歲間每年所收集之 2 日 24 小時飲食回憶資料,共有 530 份有效問卷,並根據年齡分為小學高年級、國中生及高中生時期,以加權平均值(weighted average)方式計算其營養素及食物份數,為更符合本土的飲食習慣及建議,本次將以臺灣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改良飲食品質指數:師大版台灣健康飲食指數(THEI-NTNU),並以其評估青少年飲食品質。結果顯示同一群青少年於追蹤期間熱量攝取量維持穩定,醣類攝取量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蛋白質與脂質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為增加肉類及蛋類攝取量,減少水果類及乳品類攝取量。青少年歷年平均營養素充足比 0.7-0.8,未有營養素攝取缺乏(< 70% DRIs)的情形,但一些營養素及平均營養素充足比隨年齡越高而不理想的情況。青少年歷年平均飲食品質分數 48.3 ± 2.3,且隨年齡上升顯著變差,以未精製穀類、深綠色蔬菜類及水果類得分最低。飲食品質與多數營養素攝取量及營養素充足比呈顯著正相關(r =0.19-0.55, p < 0.05),但與身高年變化量及體重年變化量無相關性(r =- 0.07-0.11 , p > 0.05),且青春期早期飲食品質分數對青春期早期及青春期晚期的體位或體位年變化無顯著相關性(p > 0.05),僅與青少年最新一次體重(平均 16 歲)呈顯著負相關(r =- 0.25, p < 0.01)。本研究為長期追蹤同一群青少年從小學高年級至高中生時期的觀察性研究,利用我國飲食指南改良之飲食品質指數評青少年估飲食品質,亦分析體位及營養 素之變化,本次研究發現台灣北部青少年的飲食品質及平均營養素充足性表現逐年變差,並確定 THEI-NTNU 是反映微量營養素充足性的良好指標,可能成為評估飲食品質與營養素缺乏相關的指標工具,但飲食品質與生長速度或體位之間無發現相關性,未來 THEI-NTNU 與青少年的生長速度的相關性,並需確認飲食品質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速度的影響。Item 熱加工食品添加胺基酸緩解庫氏細胞發炎反應之研究(2022) 林冠言; Lin, Kuan-Yen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ㄧ,肝臟每天受到許多外源性及內源性的威脅,若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將會造成不可逆的功能受損,因此肝臟的健康與否對人體而言極為重要。丙烯醛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有毒物質,空氣及某些食物中均含有丙烯醛,而在食品加工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丙烯醛。丙烯醛一旦經人體攝入後,因為其親和能力強,容易與蛋白質、DNA、核酸等物質反應,使這些物質喪失其原先存在於人體中的能力;另一方面,丙烯醛對細胞的影響包括發炎、氧化壓力、內質網壓力…等。本研究探討梅納反應中間產物丙烯醛對肝臟庫氏細胞發炎之影響,以及以不同胺基酸與丙烯醛共同加熱,探討熱反應物是否可降低丙烯醛對於庫氏細胞的發炎反應。本研究首先以0、50、100、150、200μM濃度丙烯醛熱反應物對於庫氏細胞進行細胞毒性(MTT)測試。結果顯示50μM丙烯醛熱反應物對庫氏細胞大約有2成的致死率。其次,以甘胺酸、丙胺酸、擷胺酸、胱胺酸、麩胺醯胺、蘇胺酸以及麩胺酸與丙烯醛在高溫下迴流製備熱反應物,探討熱反應物對庫氏細胞發炎的效果。實驗結果發現,半胱胺酸與丙烯醛熱處理反應可以降低丙烯醛的殘留量並提高庫氏細胞的細胞存活率,且西方墨點法分析也發現,丙烯醛-半胱胺酸熱反應物可以降低丙烯醛熱反應物對庫氏細胞中發炎相關的IKKβ、Nf-κB、caspase-1及NLRP3等蛋白表現量。總結本研究證實半胱胺酸在迴流加熱下可以與丙烯醛產生反應,以降低丙烯醛對於庫氏細胞的發炎情形,此研究結果亦可以為後續研究丙烯醛於肝臟的發炎機制以及胺基酸於熱加工食品開發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