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Su-Hsin Lee"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Visitors’ affective responses to the parkscape(2009/07/05-08) Hou, Jing-Shoung; Su-Hsin LeeItem 一趟深具政治意涵的觀光旅程-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生產(2011) 李幸怡; Hsing- yi Lee『兩蔣文化園區』於民國95年成立,是桃園縣政府主導規劃,並結合縣內民間力量,成功整合散落於桃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的帶狀觀光景點。觀光園區的成立代表著當地從過去舊有的政治空間轉變為觀光空間,觀光客對園區擁有不同的空間想像,將影響後續的觀光行為。本研究透過Lefebvre 的空間生產理論,來理解園區如何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生產出目前獨特的空間特性。此外,其他的空間使用者彼此間的互動方式,也必然對空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佈滿各式不同的符號象徵的園區內,本研究透過符號互動理論,來了解各空間使用者的互動意義為何。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1) 探討不同的政治時期與歷史背景,如何形塑出兩蔣文化園區現今的空間特性;(2) 探討不同的空間使用者(觀光客、當地居民及觀光從業者)對於園區的看法以及彼此的互動模式為何;(3) 檢視兩蔣文化園區空間再生產過程的政治意涵。 根據研究架構與目的,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回顧法、內容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先後順序為:先使用文獻回顧法,整理出兩蔣文化園區的發展沿革及歷史背景;再針對園區相關新聞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園區目前的空間發展特質與概況;最後使用深入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與內容分析法,描述各空間使用者對於園區的看法、情感等,並分析其行為如何順應或改造園區空間。 研究成果如下:(1) 園區的『空間實踐』特質受現代政策主導,從日治時期至今,明顯地受到政治力介入操控園區空間,在不同的階段中,空間使用者感受到不同的空間特質,也將影響其自身在空間內的行為,繼而改變其空間特質;(2) 園區的『空間再現』: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局,對內以合約的方式操控著園區內的商品內容與活動項目,對外尋求中央政府與偏藍的新聞媒體合作,無形中,控制了對於園區的空間解讀方式;(3) 『再現空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行動:其一、進入園區空間內,消極、被動地接受一切政府主導的空間安排與設計;其二、藉由群體力量逐漸地起身反抗這強權所控制的空間體制,藉由以上一次次挪用或改造空間的行為活動,讓園區空間不再只是霸權控制的僵化空間。Item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對族群文化認知學習之影響(2013) 王怡又; Yi-You WANG本研究在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有無對於學生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族群互動行為是否有所影響,以及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及族群互動行為是否有所差異,並且檢視影響族群互動行為之影響因素,最後以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與質性訪談做為研究方法,於2012年9月至10月以桃園縣北區D國中與新北市南區T國中七年級學生為施測對象,發放問卷450份,有效問卷為414份,回收率為92%,分析方式採用敘述性統計取得學生背景資料,再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測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實施與否、以及三個族群學生對於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族群互動行為之差異,最後進行多元迴歸分析,探討族群互動行為的影響因素。而質性訪談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於多元文化教育學習前後對於族群接觸、族群互動行為的看法,於2012年12月訪談10位學生。 主要研究發現為:(一) 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對於學生族群文化認知學習有正面影響,因此可以在教學中增加關於多元族群的文化內涵;(二) 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接觸經驗上有顯著差異,原住民跟其他族群的接觸經驗比漢人及新住民來得好;(三) 三個族群(漢人、原住民、新住民)在族群互動行為上有顯著差異,原住民較會與其他族群互動;(四) 性別在族群接觸經驗及族群互動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五) 有較好的族群接觸經驗,會有較主動的族群互動行為,因此可以在一般生活中增加族群之間的接觸,教師可以提供相關活動,促進三個族群有較多的接觸合作機會;(六)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與自己不同族群的同學;(七) 若具有較好的族群接觸經驗會影響往後的族群互動行為;(八) 學生對於如何增加自己的族群文化認知學習表示可進行動態的活動及靜態的參觀展覽。 本研究建議:(一) 可以嘗試在課程中加入原住民或新住民的相關概念,讓學生對於不同族群的文化有基本認識;(二) 在一般生活中教師應增加不同族群的接觸經驗,教師可以設計體驗式活動,讓學生可以從學習經驗中去體驗不同文化的內涵;(三) 提供學生較好且機會多的族群接觸經驗,以增加族群間的互動行為。在後續研究方面:(一) 比較不同的學生年級及其他背景資料;(二) 加入不同的文化內涵;(三) 比較不同都市化程度,如城鄉、中心與邊陲地區學生多元文化族群認知學習、族群接觸經驗與群互動行為的異同。Item 小麥的春天?─以行動者網絡探討地方造節活動(2012) 張筱琪; Hsiao-Chi Chang跟隨臺灣地方造節活動的腳步,大雅小麥文化節從2004年起至今已邁入第九屆。然而在2011年,造節活動分成以農會及地方社團為主辦的兩個場地,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的主旨在分析與討論小麥文化節社會網絡形塑過程,探討行動者如何面對並影響造節活動,以及造節活動如何影響地方發展。本研究透過行動者網絡理論爬梳小麥文化節的動態過程,並以社會網絡分析及社會資本兩種視野釐清社會網絡中異議出現的原因。在2011年3月到2012年6月期間,以參與觀察的方式進入小麥文化節的籌備會與當天活動,並且訪談14位與小麥文化節相關的行動者,以此進行田野調查。 本研究以鄉村發展理論的架構詮釋小麥文化節,發現大雅小麥產業的發展歷程深受國家政策以治理性的方式影響,當社造的口號鑼鼓喧囂之時,地方其實產生了內外交織的作用,進而徵召政府進入網絡之中。地方由新知識分子行動者,與傳統地方行動者透過小麥文化節此強制通行點進行轉譯,但卻因理念的不同與社會資本的影響造成網絡的變化,權力在當中持續的運作使得小麥文化節網絡並未因產生異議就此瓦解。網絡受到社會資本正負面的影響,初期結合型社會資本有助於網絡快速的結合,後期則透過橋樑型社會資本使得傳統地方行動者提高文化資本。當不同的行動者面對具有主體性的小麥產生不同的策略,小麥文化商品化的不同價值觀會影響到行動者的社會實踐,也真正影響著大雅未來的地方發展。Item 巴黎•再現--台灣重遊旅者的再凝視與攝影實踐(2014) 黃佳珮; Chia-Pei HuangUrry(1999)曾說旅行的凝視仰賴符號,而觀光旅遊可說是一種蒐集符號的過程。觀光客在旅程中蒐集自己在出發前所建構出的夢想符號,該符號不只是我們眼睛看到的影像,無論是社會賦予的或是自身建構,每一個符號在表象背後都有深層的意涵。一地透過廣告宣傳行銷各個景點,不同的旅行者接受不同媒體或訊息提供的目的地意象訊息,將景點拍攝成相同或是不同的影像,因此,照片可說是驗證旅行者所建構出的觀光想像中最佳的例證。然而,旅行者所拍攝的照片時常受到社會的影響,Hall(1997)提出「再現迴圈」來解釋旅行者受到媒體影響而重複拍攝宣傳媒介上出現之影像的現象,他們受到推廣地方行銷的機構所建構出的「地方神話」影響,一次次地複製、傳播「經典影像」,穩固「經典影像」的地位,而自助旅行者雖不同於大眾觀光客,但依舊會受到「再現迴圈」的影響。 為了解台灣自助旅行者的影像再現特質,及重遊自助旅行者在前、後旅程影像再現差異,本研究以台灣人最常拜訪的城市--巴黎為案例進行探討。首先利用內容分析法找出台灣旅遊書中最常被再現的影像。接著,對20位去過巴黎兩次以上的重遊旅客進行訪談,除傳統訪談法外,本研究也請受訪者提供照片以更進一步利用照片引談法進行訪談。最後,藉由受訪著的談話及照片找出受到社會影響的「經典影像」及表達個人經驗的「非經典影像」,並分析台灣自助旅行者的影像再現特質。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自助旅行者在出發前被媒體建構出對巴黎的浪漫想像,並且希望在旅程中透過實際景觀將想像具體化,因此在旅程中選擇再現許多與旅遊書上相同主體的影像,並且捕捉想像中的「巴黎感覺」。 就旅程中具體的影像再現部分,研究結果將台灣自助旅行者的影像再現分成十種範疇。首先,依據Scarles(2009)的研究將台灣旅行者的再現影像分成五大類:政治加工品、反身性展演、對地方的想像、感官的體現及倫理上的提醒,其中政治加工品屬於旅行者被社會影響下所再現的照片,是較客觀的影像表達,而其他四者則屬於旅行者較主觀的個人想法。不同於Scarles(2009)的分類,筆者再將蒐集到的影像再現分成另外五大類型,其中包含:用照片表達情感、地方之舞、旅行中的個人事件、具體化其所學、旅程的符號式紀念等五項範疇,這五項皆屬於旅行者自身旅程的紀錄,顯現了台灣自助旅行者的特質。 若比較旅行者前後兩次旅程的照片,會發現旅行者在第一次旅程時深受社會及媒體影響,大量拍攝旅遊書上再現的「經典影像」;而第二次旅程中「經典影像」的拍攝比例下降,「政治加工品」除外其他範疇的影像比例增加,換句話說,重遊旅客的第二次旅行已跳脫「再現迴圈」,符合MacCannell提出的「二次凝視」概念。 對台灣自助旅行者出發前的想像來說,其受到大眾媒體賦予的歐洲中心主義影響,認為巴黎總是給人美好的一面;就旅程中的再現特質而言,自助旅行者確實客觀地會捕捉媒體投射的巴黎意象,但也會真實且主觀地紀錄自身旅程所觀察或經驗到的事物。針對此項議題,本研究最後提出幾項實務及後續研究建議供參考。Item 從地方建構區域:以東港為核心的新區域地理觀點(地理學系, 2014-05-??) 蔡淑真; 李素馨; Shu-Chen Tsai; Su-Hsin Lee本研究利用歷史回溯的方式,以東港為經濟樞紐,連結商品出口點成為線狀的經濟鍊,建構出東港溪流域南北岸與國際經濟的區域,再利用新區域地理的觀點關注地方與區域的經濟關係。從東港歷史的回溯可以看出,十六世紀已經形成候鳥經濟連結中國東南與台灣西部沿海,而十七世紀上半葉在荷蘭時期建立的轉口貿易網絡已經架構了經濟區域的基本形態,明鄭與清康熙的經濟形態均承襲於此時期,延續的結果僅是流域經濟的向內延伸,重點是運輸網絡已經在東港形成經濟凝結核,只要網絡不斷裂,位於網絡周邊的商品都會被吸引入內。因此東港溪上游區域的形成,除了族群、文化或政治因素之外,經濟可視為背後最大的區域形成主導力,且清康熙四十年前後的經濟權繼承行為是關鍵點,並認為區域地理的研究須考量區域自身的動態本質,不侷限於已經僵化的區域範型。以經濟現實為區域基礎的研究顯示:十六世紀開始以資本積累為主要目的,建構起商品需求與供給兩地之間的層層剝削制度,最終導致區域內的資源枯竭、族群取代、階級流動等地方回應;荷蘭時期以台灣做為東亞的轉口貿易中心,再以大員為區域經濟的中心,東港獨特的鯔魚、鹿製品與稻穀是經濟鏈上的主要商品,多尺度的建構區域經濟,顯示出地理區位的重要功能,這個地理區位成為區域互動的媒介。區域經濟網絡的長期建構,開啟稅制的承襲,就漁業項目來說,不管是鯔漁、魚稅、港稅、港餉銀或烏魚旗,當區位不再重要時,資源的獨特性就會成為區域維繫者認同的焦點。Item 是我的襲產嗎?—剝皮寮歷史街區造訪者動機、地方意象與襲產認同之關聯性研究(2012) 張芷瑋; Chih-Wei Chang全球化發展下,區域之間的競爭日益強烈,襲產因其歷史文化可以做為一地區別於他地的特色。台北市萬華區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保存,讓造訪者能夠見證台北發展的歷史。但是對於同一地點,造訪者之間可能存在差異,而對襲產也產生不同的地方意象及認同,因此本研究的目的為:1.探討造訪者造訪前對歷史街區的資訊來源及造訪動機;2.了解造訪者造訪後對歷史街區產生的地方意象及認同;3.分析造訪者的地方意象,對歷史街區認同的影響;4.分析造訪者的地方意象及襲產認同,對未來行為意圖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質性訪談與量化調查作為研究方法,於2011年8月至12月訪談共18位造訪者;並於2012年4月14日至4月21日發放440份問卷,得到有效問卷404份,回收率91.8%。問卷部分,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呈現造訪者背景資料,再以結構方程式模式(SEM)檢驗資訊來源、造訪動機、地方意象、襲產認同、行為意圖變項間影響情形,最後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不同背景的造訪者對資訊來源、造訪動機、地方意象之差異。 質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生活經驗、動機的遊客,對於剝皮寮的意象不同;而在襲產認同上,大部分都支持剝皮寮歷史街區的保存,但年齡和生活經驗影響了是否將剝皮寮視為自身的襲產。 量化部分之因素分析結果:資訊來源可分為誘發的、有機的、自發的;造訪動機可分為情感連結、歷史及展覽活動、影片場景、娛樂休閒;地方意象可分為設施環境、歷史文化、知名景點、情感意象;襲產認同可分為自身襲產、民族襲產、他人襲產;行為意圖分為重遊意願、付費意願、推薦意願。研究結果顯示:(1) 造訪者造訪前對剝皮寮歷史街區的資訊來源主要來自自發的訊息,如:電影《艋舺》、媒體報導……等,而造訪動機主要和情感連結有關。(2) 造訪者在造訪後產生的意象以情感意象貢獻最多,襲產認同以自身襲產的解釋力最高,行為意圖以重遊意願的解釋力最高。(3) 變項間結構模式為:造訪動機會影響地方意象,但資訊來源需透過造訪動機才會對地方意象造成影響;地方意象影響襲產認同以及行為意圖,但襲產認同對行為意圖的影響並不顯著。 本研究建議相關管理單位在推廣襲產地區,除了強調襲產特性外,亦能結合多元的設施活動與資訊宣傳方式推廣襲產地區,使造訪者產生好的地方意象,而能提高造訪者的行為意圖。建議後續研究可以選擇襲產特性更明顯的地區,或是不同多元利用方式的襲產地區,進行研究比較。Item 逃避主義與開發新樂園的辯證 : 台中公園地景的型塑(地理學系, 2012-05-??) 李素馨; 侯錦雄; 許聖迪; 郭景珣; Su-Hsin Lee; Jing-Shoung Hou; Sheng-Ti Hsu; Ching-Hsun Kuo台灣近代都市公園地景的形塑揭示出殖民者、市民和旅遊者逃避現實的願望與想像,也顯示具象徵意義的建築設施及公共空間成為人們遊樂休閒好場所。本研究探討「逃避主義」與「開發新樂園」對人類文化創造原動力的關係辯證,以台中公園為研究基地,研究方法採文本分析相關圖像、文獻論述,包括近代都市計劃、都市公園規劃設計、公園遊樂、儀式活動等資料,及現地踏查,以了解殖民者、市民、與旅遊者對台灣都市公園活動的經驗,及其對當地的改造及其文化創造原動力。研究發現(1)清領時期:逃離嚴苛環境,尋找新天地;(2)日據時代:逃離寒冷與逃避鎖國的衰弱困境,建立溫暖南方殖民帝國的想像;(3)戰後至解嚴前中華民國時期:逃離戰敗與建立復興祖國的想像;(4)近現代:逃離統治的陰影與去殖民化,以新台灣作為一個新精神世界。(5)「開發新樂園」在都市計畫中創造一個市民暫時脫離日常生活的場域;(6)逃避主義是創造娛樂地景或新樂園的原動力,新地景的開發也提供人類逃避的去處,文化逃向了自然,最終自然也讓文化延續,逃避與創造相互辯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