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Hsu, Wei-Su"
Now showing 1 - 12 of 1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學派訓練成效之研究(2016) 吳宛亭; Wu, Wan-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學派訓練方案對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助益,了解在接受為期八天的SFBT訓練後,受訓者是否滿意訓練方案、是否能夠有效協助其需要及其建議,以做為未來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訓練課程之方向與建議。研究對象為27位新北市以及12位桃園市、4位新竹縣市、9位苗栗縣公私立國中之專任輔導教師,將之分成新北組與桃竹苗組分別進行訓練課程。本訓練方案為八日共48小時的訓練課程,內容分為兩個階段:(1)SFBT基本初階訓練:介紹SFBT哲學與精神、晤談架構、代表性技巧等;(2)SFBT專題進階訓練:介紹如何應用SFBT於專任輔導教師之二三級預防工作,包含校園危機處理、非自願個案輔導、同儕團體支持及個案研討會議、親師諮詢與班級介入。 本研究主要以焦點團體訪談為蒐集資料方法,於課前、課後與課後一個月分別進行一次2小時的團體訪談,並輔以問卷調查,瞭解各單元以及整體課程之滿意度狀況。而研究分析方式,訪談資料以典型質化分析方法,量化部分以描述統計,綜合瞭解本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參與訓練方案之受訓需求,包含參與訓練方案之期待與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目前所遇之困難與挑戰。於參與訓練方案之期待:(1)於SFBT理論層面之期待:「對SFBT充滿好奇,期待進一步瞭解與學習」、「期待學習SFBT具體技術及其應用方式」與「期待發展適合之諮商學派」;(2)於學校輔導工作層面之期待:「因學校輔導工作所需,對SFBT之價值產生認同與欣賞,期待深入了解」、「期待能將SFBT實踐於輔導工作中」、「期待獲得之後續效益」、「期待專業角色的重新定位與被看見」與「期待能量與自信的提升,避免職業倦怠」;(3)於個人領域層面之期待:「期待將SFBT運用在生活中,影響真實人生」。於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目前所遇之困難與挑戰:(1)角色任務與工作內容之挑戰;(2)角色定位模糊與不被看見;(3)專業知能不足;(4)工作壓力過大;(5)資源匱乏;(6)輔導工作系統合作有許多阻礙;(7)各校學校文化差異,以致輔導工作運行有不同困境。 二、焦點解決訓練方案課程之滿意度:質化結果與量化結果皆顯示受訓者滿意本訓練方案,進一步瞭解受訓者對訓練課程的滿意原因,發現共有五大因素:(1)講師因素;(2)課程內容因素;(3)授課方式因素;(4)同儕因素;以及(5)時間規劃因素。 三、受訓者於課後焦點團體訪談之主觀受訓成效:(1)於SFBT理論層面之成效:「SFBT精神與哲學觀之學習」、「建立平等對話地位的合作關係」、「學習SFBT各式問話技巧與細膩語言之應用」與「發展適合之諮商學派」;(2)於學校輔導工作層面之成效:「SFBT在輔導工作上的實踐」、「後續產生效益及促使工作伙伴的正向改變,提升輔導效能」、「角色認同提升與逐漸受到肯定」與「增加自身賦能感,提升自我效能」;(3)於個人領域層面之成效:「SFBT正向思維滲透生活,人際互動產生改變」。 四、受訓者於追蹤焦點團體訪談之主觀受訓成效:(1)於SFBT理論層面之成效:「SFBT精神與哲學觀之學習」、「學習SFBT各式問話技巧與細膩語言之應用」與「發展適合之諮商學派」;(2)於學校輔導工作層面之成效:「SFBT在輔導工作上的實踐」、「後續產生效益及促使工作伙伴的正向改變,提升輔導效能」、「角色認同提升與逐漸受到肯定」與「增加自身賦能感,提升自我效能」;(3)於個人領域層面之成效:「SFBT正向思維滲透生活,人際互動產生改變」。 五、訓練方案建議:於課後以及追蹤團體訪談瞭解受訓者對於本方案訓練之建議,結果分為五大類:(1)時間規劃的建議;(2)授課形式的建議;(3)課程內容的建議;(4)延續課程的建議,與(5)受訓人員的建議。 研究討論首先針對新北組與桃竹苗組受訓成效之差異進行研討,再將課後與追蹤焦點團體訪談成效進行比對與討論。最後討論影響SFBT訓練方案學習之有利與非有利因素,以及訓練方案之成效結果,結合文獻對話,進行綜合討論。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對未來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之SFBT訓練方案之規劃、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2016) 許庭韶; Hsu, Ting-Shao過去,完美主義被視為是一種普遍性、跨領域的類人格特質。本論文檢視完美主義的普遍性以及領域特定性、性別在不同完美主義領域的表現是否有差異,以及個體在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是否有相關的一致性。研究一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修訂版為測量工具,檢視運動員以及一般人在運動、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特性,發現在高標準以及落差的完美主義的指標上,學群與領域的交互作用產生主要效果,運動員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學業領域;一般人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運動領域,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在高標準的向度上,性別與領域也產生交互作用,男性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學業領域;女性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運動領域。同時,性別在運動以及學業的完美主義相關並不相同。研究二進一步以生活領域以及學業領域檢視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議題,同樣發現在領域上的差異,支持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一般人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都會顯著高於生活領域,但在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同時,也發現性別在生活以及學業的完美主義相關並不相同。根據本論文的資料,建議完美主義的測量必須考慮領域以及性別上的差異。Item 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未婚成年女性愛情分手失落調適之輔導效果(2014) 陳湘芸; Chen, Hsiang-Yu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未婚成年女性愛情分手失落調適之輔導效果。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未婚成年女性愛情分手調適的輔導效果;(2)探討參與焦點解決團體諮商成員在不同團體階段面對愛情分手的主觀調適情況;以及(3)探討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未婚成年女性面對愛情分手調適的影響層面。本研究採「單組前後測與追蹤測」前實驗設計,同時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形成嵌入式設計的混合方法設計。共邀請六位未婚成年分手女性參與每次兩小時、為期八次的研究團體,分別於團體前、團體後以及團體後四週接受半結構式個別訪談以及填寫「分手後復原與成長量表」,並在各次團體後填寫當次團體回饋表。量化資料以無母數統計之Wilcoxon配對組符號等級檢定與描述統計進行考驗與分析;質性資料則以主題分析法進行歸納與分析。 研究結果共有四個部分:(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提升分手調適之成效:團體成員在「分手後復原與成長量表」的前-後測與前-追蹤測的提升達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就各分量表來看,「愉悅」、「心流」與「希望」分量表之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的提升皆達顯著差異,而「樂觀」與「個人成長」分量表僅在追蹤輔導效果的提升達顯著差異;(2)團體成員參與各次團體之回饋:分別呈現成員分手調適能力與信心之程度變化、達到各次團體預期目標的程度,以及於各次團體的主觀感受與收穫;(3)團體成員在不同團體階段面對分手之主觀調適結果:分別呈現團體前、團體後以及追蹤階段面對分手主觀調適結果的不同向度,包含:對分手的態度、分手所造成的衝擊、對分手關係的態度、對前男友的態度、因應分手的作法、對人際資源的態度、人我關係的狀態與影響、對未來感情的態度、目前的感情狀態與態度、對自身狀態的評估、參加團體的期待、主觀覺知的改變與成長、分手帶來的助益等;以及(4)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分手調適的影響層面:包括安全、信任與支持的環境、感同身受的共鳴感、覺察與接納情緒、觀察學習、人際學習、正向激勵、具體目標、看見進展與轉變、賦能以及增進自我覺察共十個向度。 研究討論則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不同團體階段分手調適狀態及其意義: 1. 「團體前」有以下五點發現:(1)無法單就分手決定權來推斷分手者的態度與適應程度;(2)分手者在進入團體前已具備改變動力與因應方法;(3)自分手者拒絕既有人際資源的態度看見諮商輔導的重要性;(4)看見分手者同時擁有正/負面態度,並存著悲傷與療癒狀態;以及(5)分手者相似的態度與目標背後蘊藏著極大的個別差異。 2. 「團體後」有以下六點發現:(1)復原可經由投入當前生活而感到愉快,不必然得對過去感到釋懷;(2)與前男友拉出心理距離,形成得以檢視、感受與溝通的重要空間;(3)對分手調適歷程的覺察與理解,能帶出接受與重新建構的契機;(4)自單向承接轉為主動投入與雙向互動的人我關係;(5)看見自身轉變、能力與方法皆能帶出後續進展的滾雪球效應;以及(6)經驗到自我的轉變會帶出想進一步變得更好的渴望。 3. 「追蹤階段」則可看出以下四點:(1)自當事人的分手失落經驗出發,將使改變更具持久效益;(2)分手者在個人成長向度上的進展需要時間來累積;(3)成員接納情緒感受的內涵依各自狀態而有其獨特性;以及(4)成員在不同面向的轉變皆展現出對自身的關注與看重。 二、分手調適改變經驗之綜合討論:包括(1)寬恕與感激並非每位分手者在邁向復原與成長的必經過程;(2)分手對自我概念帶來衝擊,同時也帶來自我改變的契機;(3)成員在團體前、團體後以及追蹤等不同階段對自己的檢視具有不同的意義;(4)透過生活各面向的轉變亦有助於成員接受分手的事實;(5)分手失落帶來改變契機,改變目標會隨團體階段不同而所調整;以及(6)成員於各方面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拉長轉為更加細緻與個別化。 三、焦點解決團體諮商經驗對分手調適之幫助:討論本研究團體對成員分手調適的影響與幫助和Sharry(2007)提出的療效因子的關連,主要包括團體支持、團體學習、團體樂觀以及團體賦能,雖未明顯呈現有機會幫助他人,但多了增進自我覺察此一影響。Item 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發展歷程及希望感之成效研究(2016) 劉書琴; Liu, Shu-Chi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成效與歷程間的關聯。研究目的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的諮商成效;(2)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在團體歷程之發展與變化;以及(3)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和團體諮商成效之間的關聯。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組間前後測與追蹤測設計」及「問卷調查法」以回應研究目的,邀請16位具自我探索與成長意願的大學生參與者作研究對象,分派至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成員需參與為期八週,每次150分鐘的「焦點解決自我成長團體」,而對照組則不作處理。在研究工具部分,使用「希望感量表」和「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進行評估。兩組成員均須在團體前、團體結束以及團體結束一個月時填寫「希望感量表」,而實驗組成員亦須在每次團體結束時填答「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 在研究變項方面,首先,針對焦解決團體諮商之成效部分,本研究以實驗處理作為自變項,「希望感量表」之得分作為依變項,透過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考驗,釐清團體之立即與追蹤成效;再者,對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的發展層面,則主要以非計量多向度多元尺度法之座標值及二維空間圖呈現;最後,在焦點解決成效與歷程的關聯方面,則分別定義「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之得分以及「希望感量表」前後測殘差改變分數為歷程和成效,並採用簡單迴歸分析瞭解兩者間之關聯與預測力。研究結果如下: 一、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具立即諮商成效。研究發現,實驗組於「希望感全量表」及其兩構念—「路徑分量表」和「能量分量表」上,得分均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具部分追蹤諮商成效。研究顯示,實驗組於「希望感全量表」及其構念之「能量分量表」上,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但「路徑分量表」則未有顯著差異。 三、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總分及各向度之得分均屬正向偏高,而其各向度之發展歷程則能以「成長」及「成員間一致性」兩維度理解。從內容向度來看,「目標」與「任務」的成長模式類似,但負成長時不一致性則較高,而「聯結」方面不僅成長迅速,成員間的感受也較一致。就人際向度而言,「成員與領導者」、「其他成員與領導者」和「整個團體與領導者」之工作同盟,皆於團體頭兩次間有最大幅度的成長,但亦各出現一次單次同盟明顯下降的情況,且成員間有明顯不一致的感受,而在「成員與其他成員」向度,則是較和緩漸增的成長模式,顯示不同人際系統間工作同盟發展之特殊性。 四、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與團體諮商成效間有緊密關聯,而各向度間之關聯性與預測力則略有不同。研究指出,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無論總分或各分向度,皆對「整體希望感」的進展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然而,在希望的兩項構念上,僅內容向度中的「目標」、「任務」分量表,和人際向度中之「成員與其他成員」分量表,對上述兩向度皆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 研究討論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之幫助:團體對大學生希望感之立即成效,可能與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架構符合希望建立之進程,以及團體活動能呼應希望三要素有關;而在追蹤成效部分,由於受到多重因素之影響,尚待後續研究釐清。 二、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的發展及意義,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能建立相當良好的整體工作同盟關係;(2)焦點解決團體諮商能即時處理同盟下降的情況;(3)三內容向度之成長型態雖互相連動,但目標與任務的訂定及共識似乎需要經過較長的探索與協商,而情感聯結則能穩定維持;(4)與領導者相關之工作同盟的建立,可能以團體初期最為關鍵,但後續則需相當留意特定事件之影響,及成員間主觀感受的不一致性;以及(5)團體成員間的同盟雖然形成較慢但相對穩固。 三、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與成效之綜合討論,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整體工作同盟品質對諮商成效有重要的影響力;(2)團體對目標和任務的認同與諮商成效最密切相關,但情感聯結仍為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及(3)在團體多元的人際系統中,成員彼此間的工作同盟關係,對改變之促成至為關鍵。 最後,本研究對SFGC在實務上的應用、團體帶領者的培養以及未來可研究的方向提出幾項建議,以供參考。Item 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創造思考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2022) 林可凡; Lim, Ananda Ke Fa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創造思考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性,並檢驗希望感的中介效果,以及不同創造思考之調節效果。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蒐集臺北市與新北市之大專院校在學生,共取得400名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包含「焦點解決量表」、「希望感量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與「生活滿意度量表」,透過紙本與網路方式進行施測。本研究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研究工具之信、效度,並採用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等方法考驗研究假設。在控制性別、年齡與科系後,所得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生的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與生活滿意度彼此呈現正相關;在創造性思考中,擴散性思考與焦點解決思維、希望感和生活滿意度皆無相關;聚斂性的遠距聯想則僅與生活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二)大學生的希望感部分中介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其中效能思考的中介效果最為顯著。(三)不同的創造思考皆會調節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擴散性思考會削弱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的正向關係;遠距聯想則會增強焦點解決思維與生活滿意度之正向關係。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方向與實務工作提出建議。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2017) 蘇于珊; Su, Yu-Sha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SFBC)用於青少年身體意象的輔導效果。研究目的包含:(1)了解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效果;(2)探討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調適經驗結果;以及(3)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 以南部某國中有負向身體意象的五位國中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分別進行四到六次、每次四十五分鐘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個別晤談。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前實驗設計」,並於個別諮商結束後及諮商一個月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及填寫「身體意象量表」,藉此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量化資料採無母數統計法之Wilcoxon配對組符號等級檢定與描述統計進行考驗分析;質性資料則於個別諮商後,立即進行半結構訪談,質性資料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配合MBSRQ進行八向度之討論,另一部分運用主題分析法加以歸納探討個案經過SFBC介入後之立即及追蹤的輔導效果。 研究結果共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輔導成效,有以下兩點發現:(一)實驗組之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前測-後測與前測-追蹤測之提升未達顯著水準。就各分量表來看,「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的提升有顯著差異,而「體能重視程度」僅在立即輔導效果上達顯著;(二)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之後測-追蹤測之分量表在實驗組之「健康重視程度」與對照組之「健康自我評估」之提升上有顯著差異。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提升之主觀經驗結果,分為「諮商後立即效果」及「一個月後追蹤效果」等兩部分來呈現青少年身體意象在MBSRQ的八大向度變化,其發現如下: (一)諮商後立即效果:(1)外表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多數個案外表變瘦;(2)因個案外表變瘦,因而對外表滿意度提升;(3)體重關注程度無明顯變化,但個案會想開始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4)多數個案體重下降,即便未達理想體重也能接受現況並有信心達標,滿意度亦有提升;(5)個案不僅提升體能狀態亦提升體能關注程度;(6)多數個案均滿意目前自己的體能狀況;(7)健康狀況因著身體意象之改變計畫而有所提升;以及(8)個案均滿意目前健康狀態。 (二)一個月後追蹤效果:(1)個案外表持續變瘦並開始接納自己的外貌;(2)因外表持續變瘦且外表滿意度亦有正向變化;(3)個案欲了解計畫成效會提升體重關注度;(4)體重減輕的個案對身體意象未來持續正向改變更有信心;(5)體能漸佳,對自我體能狀況也較能掌控;(6)因體能狀況維持,同時對滿意度亦持正向肯定;(7)健康狀態良好,並不會特別關注健康狀況;以及(8)對目前健康狀態滿意,不想改變健康部分。 三、SFBC對身體意象提升之影響因素,包含:諮商合作同盟、正向自我激勵、有效能的目標、自主評估與督促、問題解決策略、建構未來圖像以及增進自我覺察等七項影響因子。 研究討論針對先前研究結果進行三部分的討論: 一、SFBC對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雖無顯著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但在分量表上,「體能重視程度」具立即輔導效果,而「外表自我評估」同時具立即與追蹤效果。而追蹤階段之健康向度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內均有顯著變化,其中實驗組在健康重視程度具顯著差異,對照組則是在健康自我評估向度上,有明顯變化。 二、SFBC對青少年身體意象主觀輔導效果則有七項發現:(1)「外表自我評估」最容易在短期內有顯著變化,且會隨關注焦點而有其正向改變;(2)負向身體意象者於諮商前已有嘗試過一些方法提升身體意象,且容易受學校課程與他人建議方式而影響;(3)「飲食調整」與「體能活動」乃提升身體意象之主要方式,且具性別差異,其中男性偏重增加肌肉量,女性以減輕體重為主;(4)獨特的生命經驗帶來多元身體意象提升方式,且受到諮商影響而更有動力去實踐改變;(5)定期檢核、動機強弱與生活重大事件深深影響身體意象提升之效果;(6)看見身體意象客觀具體的改變,帶來主觀經驗持續之正向改變;(7)身體意象參照對象對個體評估身體意象滿意度影響程度大。 三、SFBC提升青少年身體意象之成效因素與SFBTA(2013)提出的六項SFBC特定有效因素媒合,其中包含以下七個有效因子:(1)諮商合作同盟:諮商中與個案一同尋求身體意象改變之可能,並找出具體解決策略;(2)正向自我激勵:賦能個案並透過身體意象之成功經驗,激發其自我改變動機;(3)有效能的目標:定錨具體適切之改變目標,建構身體意象提升方法;(4)自主評估與督促:引導個案看見身體意象具體而微的變化,並拓展更多改變之可能;(5)問題解決策略:從個案本身資源與身體上之優勢,發掘提升身體意象之道;(6)建構未來圖像:貼近個案對身體意象提升之想像,合作協同建構未來願景;以及(7)增進自我覺察:藉由對身體意象之「再看見」,接納與理解並重新建構身體意象新觀點。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焦點解決短期諮商與從事身體意象議題之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者相關建議。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輔導效果研究(2021) 林瑋歆; Lin, Wei-Si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 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SFBC)提升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輔導效果為何。研究目的為:(1)了解SFBC對高中生之「問題解決態度」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以及(2)探討高中生在接受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主觀經驗變化。 本研究對象為北部公立高中一年級學生,採混合研究設計,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質性資料,同時透過「問題解決態度量表」蒐集量化資料,並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與追蹤測之準實驗設計。隨機選取三個班級,實施「問題解決態度量表」,挑選分數低於65分之8位學生,含6位男性與2位女性,根據其意願分別安排4位至實驗組、4位至控制組。實驗組進行五至六次個別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並在諮商前、諮商後及諮商後一個月等三個階段,分別接受三次各50分鐘的半結構式訪談;控制組則無諮商處理及訪談。8位受試者分別於實驗組進行諮商前、諮商後及諮商後一個月等三階段,總共施測三次「問題解決態度量表」。 質性研究結果以樣本分析法進行分析,量表結果則採用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比較實驗組於諮商後以及追蹤階段之測驗分數是否與諮商前分數具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如下: 一、 高中生在SFBC後,「自信取向」和「全量表」分數有顯著提升,即SFBC對高中生之「整體問題解決態度」及「自信取向」有立即輔導效果。 二、 高中生在SFBC後一個月,「自信取向」、「逃避取向」和「全量表」分數有顯著提升,即SFBC對高中生「整體問題解決態度」、「自信取向」及「逃避取向」有追蹤輔導效果。 三、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認知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 能界定與面對問題、設定解決目標及設想解決方法。 (二) 較少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 四、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自信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提升了對自我解決問題能力和毅力的評估。 五、 高中生在SFBC後,「問題解決態度」的「逃避取向」之主觀經驗變化包含: (一)提升了面對問題的耐心,並降低無助感。 (二)降低了面對問題的厭惡感受。 (三)面對問題的態度變得積極。 最後根據以上結果,針對SFBC對高中生「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進行討論,並針對未來相關研究及青少年輔導工作者分別提供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師引發當事人賦能經驗之研究(2015) 沈孟筑; Shen, Meng-Zhu本研究旨在了解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之諮商師引發當事人賦能之經驗,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SFBT諮商師知覺賦能概念與SFBT之關係;(2)瞭解SFBT諮商師其諮商師角色和介入與賦能之關係;(3)瞭解SFBT技術引發當事人賦能之歷程;與(4)瞭解SFBT諮商師知覺諮商歷程中當事人賦能之經驗。以立意取樣邀請六位SFBT諮商師接受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並以SFBT取向對賦能概念的觀點為出發點,用質性研究中的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歸納與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分為四部分: 一、SFBT為賦能導向之諮商取向:探討六位受訪者以焦SFBT介入時, SFBT的精神與賦能概念之關連,共六項內涵。 二、諮商師引發賦能之催化角色與介入: 呈現SFBT諮商師引發與催化當 事人賦能的角色與介入,共五項內涵。 三、SFBT技術引發當事人賦能歷程: 包含「SFBT整體技術引發賦能之歷 程」、與「SFBT各項特定技術引發賦能之歷程」。 四、當事人賦能之蛻變歷程: 呈現六位受訪諮商師知覺的賦能定義,以 及諮商歷程中當事人賦能前後之內外在改變 依據研究結果與文獻歸納出SFBT諮商師對賦能之定義內涵與當事人賦能結果和Zimmerman之心理賦能理論比較後,其獨特之處,並針對其賦能定義,連結SFBT諮商師角色介入內涵與賦能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探討SFBT特定技術引發賦能之途徑,最後歸結SFBT為一引發賦能的歷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研究限制,針對以SFBT介入之實務工作者如何引發當事人賦能提出建議,並提供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Item 焦點解決諮詢對高中教師自我效能之效果研究(2022) 吳思端; Wu, Szu-Tuan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諮詢對教師自我效能之立即與追蹤輔導效果,以量化研究為主,採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公立高中教師12位教師,隨機分組,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兩組各6位參與者。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一次約50分鐘,共三至四次焦點解決諮詢,控制組則於研究期間無接受任何諮詢處理。本研究採用「教師自我效能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實驗組與控制組於實驗介入前、實驗介入結束及實驗介入結束後6—8週分別進行「教師自我效能量表」施測,並於實驗介入結束後簡短訪談蒐集實驗組參與諮詢之心得。資料處理階段,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進行本研究中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諮詢介入前後及追蹤階段與前測的分數差異比較,了解實驗組受試者在經過焦點解決諮詢後的成效。研究結果如下:第一,經焦點解決諮詢後,對於高中教師在教師自我效能之教學創新向度,具立即效果。第二,經焦點解決諮詢六到八週,對於高中教師之整體教師自我效能,具追蹤效果。第三,經焦點解決諮詢六到八週,對於高中教師在教師自我效能之班級經營向度,具追蹤效果。第四,經焦點解決諮詢六到八週,對於高中教師在教師自我效能之親師溝通向度,具追蹤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焦點解決諮詢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之調適歷程之研究(2015) 李淑美; Lee, Su-Mei本研究旨在探究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傷行為的調適歷程,研究目的包括:(1)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個人調適歷程;(2)瞭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以及(3)暸解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之各個時期重要特色。以立意抽樣方式,邀請三位曾經歷子女在青少年時期從事二次以上自我傷害行為且自我評估為調適良好的父母進行訪談,並運用敘說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分三部分: 一、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依照時間序描繪每位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敘說故事。 二、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找出各個階段的重要事件、伴隨的影響、受訪父母的因應、因應造成的結果,以及其中的調適因子。 三、呈現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經驗之分析,分為二個部分: (一)受訪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調適歷程階段之共同現象 1.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明階段:困惑、訝異、難以理解,試圖遏止青少年子女令人困惑的行為。 2.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確定階段:(1)得知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當下及一段時間內出現複雜情緒;(2)直覺判斷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的原因,但理解與接納並不容易;以及(3)制止和忽略因應策略無效,自我傷害行為反覆發生且嚴重程度升高。 3.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為未完合併發生其他問題行為階段:(1)自我傷害行為、其他問題行為、外在壓力與生活壓力交互作用,帶來沉重壓力與複雜情緒;(2)面對自傷行為與問題行為時,同時得承受來自外在的壓力;(3)過多心力放在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身上,家中非自我傷害子女易受忽略;以及(4)內外在資源與因應策略無法遏止自我傷行為與問題行為,父母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4.自傷行為與其他問題行為漸緩階段:(1)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不斷嘗試與調整問題解決方法;(2)情感支持需求與問題解決需求皆需獲得滿足;(3)先生的包容、配合與合作帶來莫大協助;(4)尋求外在資源解決青少年子女困境並緩和父母心理壓力;(5)身為父母的責任使然,不輕言放棄孩子;(6)調整教養態度與期待,減低青少年子女的壓力與緩和父母本身壓力;(7)看見自己已然盡力並賦予自己正向看法;(8)因應策略與調適因子帶來正向協助,亦引發其他困難;以及(9)自傷行為和問題行為初步改善後,仍是得持續面對與處理後續的起伏狀況。 5.展望現在與未來階段:懷抱著擔憂與希望前行,持續陪伴青少年子女成長。 (二)父母面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傷害行的調適歷程各個時期之重要特色 1.風暴肆虐時期/負面影響湧現:(1)複雜的情緒;(2)混亂的理解與反應;(3)親職角色實踐困難;(4)家庭系統起變化;以及(5)沉重的外在壓力。 2.風暴消退時期/調適因子現身:(1)覺察壓力困境並積極尋求外在資源或他人建議;(2)尋求能同時提供情感支持與問題解決策略的重要他人;(3)尋求先生的包容、支持與合作;(4)綜合使用問題焦點因應策略與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因應外在壓力;(5)不輕言放棄青少年子女;(6)走進孩子的世界,認識、理解並接納孩子;(7)清楚釐清責任界線並適度承擔教養責任;(8)積極尋求靈性資源並重塑看待世界的信念;(9)學會正向看待自己並欣賞自己;以及(10)積極參與支持團體。 3.彩虹乍現時期/改變向度發生:(1)青少年子女的自我傷害行為與問題行為獲得改善;(2)父母的沉重壓力得以緩和;(3)親子關係有所進步;以及(4)父母的個人信念願意鬆動。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針對自我傷害青少年子女的父母、專業人士,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高中職輔導教師參與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經驗之研究(2013) 陳宣融; Chen, Hsuan-Jung本研究意在探討高中職輔導教師參與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並實踐督導的經驗;研究目的包含:(1)瞭解輔導教師參與本研究督導員訓練的動機、學習狀態與收穫;(2)瞭解受訓輔導教師於訓練前至受訓後一學年期間的焦點解決督導員準備度、督導實踐經驗及其轉變;(3)瞭解受訓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發展與實踐的影響因素;以及(4)對於學校輔導教師督導員之培訓與實施提出建議。 本研究於「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方案形成後,獲得16位高中職輔導教師參與訓練及研究。訓練方案第一階段為7.5日、共45小時的課程;第二階段則讓受訓者進行督導實踐,並進行三次督導會議,亦於訓練結束後一學年進行一次督導會議、每次皆歷時三小時。基於質化研究取向,本研究蒐集一次「焦點團體訪談」、12份「個人深度訪談」、5份「追蹤性個人深度訪談」等質化資料,依「主題分析」的方法進行資料整理及分析;並有32份作業與四次督導會議內容,作為本研究之輔助性資料。得出研究結果包含以下四部分: 一、參與「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方案的動機與態度 「參與訓練方案的動機」包含輔導教師與督導員面向之專業發展的意願與使命感;對於焦點解決取向具持續學習興趣並以督導員角度推廣之意願增減;人之因素的吸引:對焦點解決中心團體與講師的喜歡及需求。而「受訓前對於成為『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的準備度與角色設定」,則包含對於成為「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的準備度;過去擔任督導員的角色設定。 二、受訓第一階段:課程中的學習狀態與收穫 受訓者獲得「一般督導理論與督導員角色的學習與預備」、「輔導教師督導員的知能學習與專業覺察」、「焦點解決督導功能、角色與運用的體會及學習」等三方面的學習,以及其它工作知能的學習、和個人生活的助益。而受訓者「對於『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課程的掌握度與感受」則包含: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度整體為佳,並仍有待加強處;影響課程吸收與掌握度的因素;對於參與訓練和即將擔任輔導教師督導員懷有壓力。 三、受訓第二階段:課程結束後的督導實踐與體會 受訓者「運用受訓所學嘗試進行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的經驗」包含:以焦點解決取向於校內/機構內進行督導的經驗;至國中帶領迴響團隊同儕督導模式或焦點解決督導架構之經驗;用焦點解決督導架構進行自我督導之經驗;以焦點解決取向於校內進行諮詢之經驗;體會到持續實踐焦點解決督導與後續討論的重要性。「實踐焦點解決督導後進行督導會議的助益」包含:對於焦點解決督導之實踐經驗進行檢視與分享;對於課程與焦點解決督導之實踐經驗有所統整及推進;產生團隊與自我的凝聚與增能。此外,受訓者提及「對於擔任『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的知覺狀態及其變化」、「對於擔任『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或進行其它運用之意願、展望與需求」以及「對於本『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方案的回饋與建議」。 四、結束受訓後一學年期間自發性的督導實踐經驗與轉變 受訓者於「受訓後一學年期間,進行焦點解決督導與相關應用之經驗」包含:以焦點解決取向於校內/機構內進行督導之經驗;至國中/校外進行迴響團隊同儕督導模式之經驗;以焦點解決取向進行自我督導、訓練、諮詢及其它校園實務工作之經驗。「受訓後一學年擔任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準備度的提昇」包含勝任度與信心的提昇、正向情緒與意願的提昇,以及準備度仍不足之處。此外,受訓者提及「受訓後一學年的督導取向、定位、展望與需求」以及「受訓後一學年對於本『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方案的回饋與建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進一步做出三節討論。第一節乃討論受訓者於四個研究階段中,所包含的準督導員階段、新手階段、角色轉換階段、探索與發展階段、角色穩固階段、精熟與整合階段等督導員發展階段之特徵。 第二節指出影響受訓者發展與實踐督導的因素:(1)「參與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以及督導相關行為」,包含:「輔導教師之焦點解決督導員訓練」的參與助益和建議;實踐焦點解決督導並獲得正向經驗,為焦點解決督導員發展之關鍵因素,而其中,焦點解決督導之迴響團隊同儕督導模式易於上手、焦點解決督導之平等尊重的姿態、焦點解決社群同儕的團隊支持等三項,為幫助受訓者實踐督導及獲得正向經驗的重要助益因素;焦點解決督導前的準備與討論、督導會議與「督導的督導」之助益性。(2)「督導員其它相關因素」,包含:督導員於學校輔導工作、焦點解決取向的背景經驗與知能;對於擔任督導員/焦點解決督導員的動機、特質、準備度與態度感受。(3)「受督者相關因素」,包含:受督者對於焦點解決取向的接受度;受督者接受焦點解決督導的意願、態度與特質;受督者的實務經驗與專業度;受督成員們來自同一學校與否。(4)「環境氛圍與文化制度相關因素」,包含:學校組織中的文化氛圍;身處督導場域/學校之內或之外;輔導工作時間與處室內人數的限制;督導相關政策制度對於學校輔導工作督導的限制;文化因素對權威性的期待:輔導經驗、行政資歷及學校層級影響。此外,綜合各影響因素形成「焦點解決督導員發展與實踐之影響因素圖」。 第三節則提出研究者省思,包含兩大主題:第一主題為「督導員的人性角色:成為督導員的需求層次圖」。第二項主題則指出了「焦點解決督導於輔導教師督導的適切價值」,包含:(1)「具使用者親和性,而為能與輔導教師督導員相輔相成、互動成長的督導取向」,並提出「焦點解決督導與督導員的互動性」圖;(2)「促進輔導教師督導中的平等參與、合作產出及賦能」。而本研究訓練之一大成果,乃開啟了同儕督導於臺灣輔導教師領域施行的思維、行動、以及焦點解決督導方法的培訓與推展。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提出對於輔導教師督導員之培訓與實踐的建議(包含對於課程內容、課程進行方式、整體訓練方案進行、受訓者條件、實行輔導教師督導和輔導教師督導員培訓之制度面等方面的建議),以及本研究之限制與對於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高中輔導教師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歷程經驗與成果之研究(2024) 宋珮綺; Sung, Pei-Ch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輔導教師參加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的歷程經驗與成果。以滾雪球方式邀請到六名高中輔導老師為研究對象,招募條件為工作年資10年以上,曾接受焦點解決訓練18小時以上。本研究資料搜集方式為六次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每次90分鐘。每次團體依據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流程進行,分有六階段(準備階段、報告階段、澄清階段、肯定階段、反思階段、統整階段),參與者在各階段採輪流發言的進行方式。每位參與者在六次團體中亦輪流擔任主持人、提案者與反思團隊成員三種角色。在第三次團體結束後和第六次團體結束後,邀請參與者接受一對一的半結構式訪談,以了解參與者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資料分析階段,由研究者與一位具有質性分析訓練背景的協同研究者採取「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歸納分析。研究結果以參與者個別歷程經驗與成果、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分別呈現。中期與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共同反映六大主題,包括(1)「提升成員積極參與的動機」,如團體氣氛、同儕背景、成員熟悉度、工作同盟、普同感、平等結構等影響成員參與動機的因素。(2)「團體六階段的歷程經驗與成果」,包含準備階段、報告階段、澄清階段、肯定階段、反思階段、統整階段的特徵與效果。(3)「輪流擔任三種角色歷程經驗與成果」,包含擔任主持人、提案者及反思團隊成員的學習、體驗與收穫。(4)「專業能力的學習與收穫」,如諮商歷程反思、多元觀點與介入策略、專業賦能感、焦點解決思維與技術的學習等。(5)「學校應用的經驗與成果」,如增進輔導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覺察、專業認同,和同校或跨校成員的經驗。以及(6)「應用建議」,如日後執行與推廣的注意事項與安排建議。以此六大主題架構,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包含25個次主題、細分為81個類別,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則包含29個次主題、細分為84個類別。研究討論分為八個部分,第一節為參與者歷程經驗的學習收穫與轉變。第二節到第六節則分別從參與程度、六階段歷程經驗與成果、三種角色歷程經驗與成果、專業能力的學習與收穫、學校實踐等五個面向,將參與者在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中期歷程經驗與成果以及整體歷程經驗與成果進行對照,並討論其轉變。每節討論依照以下四個向度進行討論:(1)中期與後期持續出現的經驗向度、(2)中期出現在後期有程度上轉變的經驗向度、(3)僅中期出現的經驗向度、(4)僅後期出現的經驗向度。第七節依據本研究結果與文獻進行對話,即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模式與一般團體督導、同儕團體督導、反思團隊督導、焦點解決督導、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相關研究進行對話。第八節針對第一到第七節的研究發現進行綜合討論。最後,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之結論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以期能提供未來在進行焦點解決反思團隊督導實務與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