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in-Tang Tsai"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嘉義農林學生的修學旅行─以1937年滿洲、朝鮮、日本內地的旅行論述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9-12-??) 蔡錦堂; Chin-Tang Tsai昭和9年(1934)4月進入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就讀、昭和14年(1939)3月底畢業的嘉農學生蔡石埤,在四年級開學後不久的昭和12年(1937)5月7日起,展開為期一個月,到滿洲、朝鮮、日本內地的「修學旅行」。本論文主要以筆者因緣際會取得的該屆學生蔡石埤,於盧溝橋事變發生兩個月前參加嘉農「海外」修學旅行的寫真、旅行途中於各參觀景點或機關所蓋的戳印,作為論述主要軸線;但是也佐以相關資料,例如當時的公學校國語、修身、國史教科書內容,以印證參觀的滿洲、朝鮮、內地景點,之所以成為具「教育意義」的修學旅行,而非只是純旅遊標的之理由。另外,蔡石埤在嘉農就讀的五年期間,除了四年級參加上述「海外」修學旅行外,二年級時(1935年)也曾與學校師生赴臺北參觀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三年級時(1936年)學校也於4月20日起舉辦「全島一周」修學旅行;甚至蔡氏畢業(1939年)後不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兩個月的1941年10月8日起,也由服務的新市庄役場派出,再度赴日本內地進行將近一個月的優良農村「農事視察」。這些都將在論文中作交代。論文中也將參酌證書(如劍道一級與「劍道寒稽古」證書)、獎狀(如「皆勤獎」、嘉農農林產物品評會獎狀)、學科筆記繪圖,以及畢業紀念冊等,追述戰爭白熱化前嘉義農林的學生生涯。Item 戰爭時期臺灣與朝鮮神社建造之比較(2014) 金雅蘭; Aran Kim國家神道是從明治維新之後到終戰爲止,透過皇室崇拜及神社信仰的融合成為國家統合的道具。其影響到日本統治的殖民地,如:臺灣與朝鮮也都被建造神社,而在日治時期且戰爭擴大的期間這角色更為重要。雖然終戰以後國家神道消失了,但在與日本完全不同的殖民地上建造日本神社,這點被當作有趣的殖民地研究主題。不過現在關於殖民地神社的研究是,大部分在日本、臺灣、韓國等各國家進行單方面的研究,而且在比較研究上探討的較為淺。因此需要透過比較研究來鑽研並深入探討更明確的殖民地神社建立之意義。 如此本論文在日治時期且戰爭擴大的期間,於1936年神社政策的整備前後來進行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建造的比較。比較的內容是以神社政策、神社數量、祭神、神社社格等…為主題來進行比較。除此之外,神社建造對臺灣與朝鮮舊有信仰之影響也進行比較。像是台灣的寺廟整理運動和朝鮮村落祭祀利用。還有因神宮大麻奉齋有關的臺灣正廳改善運動與朝鮮家庭祭祀縮小也進行研究。即使臺灣與朝鮮的舊有信仰不同,但因神社建立的出現,這個歷史事實在透過比較的過程中又讓神社建立有不同意謂的見解。 因此本論文研究1936年以前臺灣與朝鮮的神社建造及戰爭擴大時期神社建造之比較,在共同點上會把握明確的歷史事實;而在不同點上將會賦予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