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Chen, Wen-Cheng"
Now showing 1 - 20 of 2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全球在地化之理論與實踐:以台視台語新聞為例之分析(2023) 郭于中; Kuo, Yu-Chung二十世紀末以來,「全球化」與「民主化」為全球兩大趨勢。諸多學者嘗試從不同面向解釋全球化如何影響人類世界,從而出現全球在地化的論述。本文旨在以台視台語新聞為例,分析全球在地化之理論與實踐。首先,本文紹述全球在地化理論及新聞全球在地化概念,包括:全球在地化之概念緣起、全球在地化之概念意涵,以及全球在地化之理論觀點與理論之批判,進而歸納新聞全球在地化之分析策略,包括:全球與在地化新聞並重,在地話語呈現國際新聞,與在地話語轉譯國際新聞。其次,探討台視台語新聞製播之脈絡分析,包括:台灣台語新聞之發展脈絡,台視台語新聞製播近況,與台視台語新聞各階段特徵。復次,本文分析台語新聞在地話語呈現國際新聞之策略與實踐,包括:台視台語新聞之全球在地化策略與實踐方法,並以Robertson理論檢視全球在地化策略與實踐。接著,論述,台視台語新聞在地話語轉譯國際新聞之分析,分別為台語新聞全球在地化特徵之分析,台語新聞全球在地化內容之分析,從全球在地化現象檢視台語新聞。 結果發現,從全球在地化的理論來檢視台視台語新聞之實務,台視台語新聞符合全球與在地化新聞並重、符合在地話語呈現國際新聞、符合在地話語轉譯國際新聞等特徵;從台視台語新聞之實務來檢視全球在地化的理論,發現台視台語新聞的製播策略,符合全球在地化之理論;台語新聞的製播現況,符合全球在地化之實踐。Item 公共論壇的理論與實踐:臺灣經驗之分析與批判(2016) 黃自強; Huang, Tzu-Chiang「公共論壇」原則(Public Forum)在美國已邁入體系化發展階段,1983 年的 Perry Education Association v. Perry Local Educators' Association 案,是一個很重要 轉捩點,這讓「公共論壇」的分類,除「傳統公共論壇」之外,也包括了「指定公 共論壇」以及「非公共論壇」。因此,Perry 案的判決使「公共論壇」發展脈絡注 入新的活水源頭。 「公共論壇」原則涉及公共意見表達的地點,傳統被當成通道使用的街道或公 園,基於溝通的目的成為公共意見討論場域,是論述「公共論壇」原則的最初本質。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及學術界更進一步闡述其脈絡,透過從 1930 年代開始的司法實 踐過程,從司法相關案例中進行系統性梳理,逐漸發展出「公共論壇」原則,賦予 人民在政府擁有的地產上,行使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言論自由權利。 「公共論壇」原則並非原本存在或一蹴可幾的結果,而係歷經從無到有的實踐 過程,成為實踐言論自由重要場域,言論自由相對的也成為落實「公共論壇」重要 途徑。由於「公共論壇」原則保護了人民說話的權利,暢通表達公共事務意見管道, 其具體實踐著實和民主政治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從「公共論壇」原則發展 理念及脈絡分析,推導出「公共論壇」具有「促進民主參與」、「言論自由保障」、 「提升政治文化」等三項功能。 「公共論壇」原則已深植於美國政治與人民日常生活之中,影響深遠,因此, 如果從美國「公共論壇」發展經驗和過程,檢證新興民主國家臺灣,特別具有啟發 意義。本論文研究以為,臺灣大法官會議透過釋字第 445 號解釋、釋字的 718 號解 釋和釋字第 734 號解釋,已然形塑「公共論壇」雛型框架,保障民主參與。在言論 自由權利保障方面,復引進「真實惡意」原則,相繼做出釋字第 509 號解釋、釋字 第 656 號解釋及釋字第 689 號等解釋,落實以保障言論自由。 就制度建構而言,臺灣大法官會議著實扮演憲法守護者角色,不過,本文首先 經檢證臺灣民主參與發展過程,認為的確有其正向功能,從集會遊行的次數和民間 的激情投入,民主參與能量逐漸增溫,但警方執法心態則扮演其中的關鍵角色。其 次,臺灣在民主化過程中之言論自由,隨著政治解除戒嚴及報禁開放,已從心靈長期桎梏中獲得解放,加諸刑法的 100 條修正,臺灣的言論自由尺度大開,的確促進 媒體多元發展,但也開啟了媒體失序亂象。第三,本文透過社會資本概念論述臺灣 公共論壇的政治文化形塑,發現臺灣的媒體囿於意識型識、不良的名嘴文化、欠缺 發掘真相能力,致未能充分發揮媒體依賴效果,建立堅實的互信及網絡聯結,遑論 發揮厚實政治文化功能。 因此,本論文提出七項研究發現,認為臺灣「公共論壇」所面臨的挑戰和瓶頸, 包括「公共論壇係經由司法釋憲演繹」、「臺灣公共論壇已顯相當困境」、「強勢政 府言論已威脅公共論壇」、「臺灣媒體出現市場集中化危機」、「臺灣媒體仍缺專業及 自律作為」、「公共論壇未促成社會資本累積」、「公共論壇數量開放不等同提升民主 品質」。本文同時提出六項研究建議,以之為臺灣「公共論壇」的標本兼治之道, 包括「強化各級法院法官的憲法意識」、「警方以秩序維護取代管制心態」、「健全言 論市場以維護公共論壇」、「積極落實反媒體壟斷的法制化」、「提升媒體素養以健全 公共論壇」、「提升媒體依賴以強化社會資本」。Item 台灣長期照顧2.0:政策行銷觀點之分析(2020) 林昇德; Lin, Sheng-Der本研究運用政策行銷觀點來分析台灣長期照顧2.0。作者利用自定4個構面的行銷組合,在考慮外部環境因素下,分析台灣長照2.0政策之政策內涵、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及形象宣廣四面向。 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在擬定行銷組合和瞭解政策內涵上特別有用;也使用深度訪談法,針對公部門、專業人士、民間機構(服務提供者)、長照使用者四個類屬之資訊豐富個案進行訪談,該研究法在理解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形象宣廣上特別有用;也運用優劣分析法和政策分析法,對訪談結果進行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研究發現長照2.0有許多劣勢和威脅,據此提出政策建議:多元化人力來源並建立證照制與人力資源資料庫、統籌規劃培訓課程、詳明政府各單位權責分工、放寬差異化和多樣化服務提供方式、開放私部門分享長照業務、評估外籍看護納入長照體系、多軌化長照財源、行銷長照、從觀念宣導著手、以客戶為導向、主動出擊協助民眾取得服務資源、放遠未來如建立居家醫療體系、落實友善公共環境等。 此外,後續研究建議:對於剖析政府財源、制度收支,有賴更多文獻參酌,也可能需要較多財務上的專業知識。Item 威權與民粹關係之遞嬗:柬埔寨政治變遷之研究(1970-2017)(2018) 劉維宇; Liu, Wei-Yu本研究旨在探索柬埔寨威權體制與民粹主義關係之變遷,時間序列自1970年龍諾政權建立,到2017年最大在野黨瀕臨解散邊緣為止。本文透過歷史研究途徑重新探索、整理威權體制與民粹主義源起、轉變與當代發展之軌跡。 柬埔寨之威權體制肇於越南戰爭,龍諾政權、紅色高棉與橫山林政權皆透過暴力來達成更替,讓仰賴武力穩定的模式深深扎根在柬國政治運作。威權體制在1992年聯合國介入下暫時遭瓦解,但1997年後洪森長期主宰柬國,在面對西方壓力下競爭性威權體制成為新格局,直到2014年人民黨政權著手一系列壓制策略,引起民主倒退與專制復辟之疑慮。 民粹主義於龍諾政權高壓統治時期迅速發展,一種推崇農民、反菁英統治、反體制合法性之思潮在共產黨游擊隊革命下席捲柬埔寨,但該思潮於紅色高棉治下被完全壓制。聯合國佔領後,魅力型領袖沈良西以民族情緒為核心的民粹主義開始在選舉中展露頭角,逐步威脅人民黨,2013年大選過後,長達一年的反政府示威浪潮讓民粹運動蓬勃發展。 本研究認為,民粹運動與民主化訴求連袂出現在街頭已對威權體制穩定產生劇烈衝擊,這直接導致人民黨逐步剪除西式民主原則,在2017年修改《政黨法》後尤為明顯,民粹主義與威權體制已出現對抗之格局。Item 我國家庭暴力防治政策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2010) 林曉雯; Lin, Hsiao-Wen1993年鄧如雯事件引起了社會對於家庭暴力的討論,也使得家庭暴力防治政策的政策窗開啟。而家庭暴力防治法自1998年6月24日公布後,挑戰了法不入家門的界線傳統觀念,也促使得各縣市政府對於家庭暴力防治法去擬定了相關的防治政策。然而在家庭暴力法施行十年左右期間,家庭暴力事件並沒有因為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產生而消失在社會上。在政府每年提供預算、扮演監督家庭暴力防治網絡執行人員的角色,並且實務上有大批的專業人士,如:社工、警察…等人力資源投入執行家庭暴力防治政策的情況下。由政府所開出的這艘家庭暴力防治的船是否能夠徹底去破除中國人冰凍三尺的「法不入家門」、「家醜不外揚」的冰山?以及拯救在家庭暴力危機之中載浮載沉的被害人呢?筆者希望藉由政策的規範面以及實務的評估來對於家庭暴力政策提出相關的問題及建議。Item 擺盪於民主與威權之間:混合政體之研究(2018) 林彥佑; Lin, Yan-You隨著冷戰結束,自由主義式民主自此高舉勝利的旗幟,成為世界上主流的政治體制。然而,結合民主與威權特徵的混合政體也伴隨著這波潮流應運而生並逐漸茁壯,且發展至今,甚至有一舉超越民主政體的趨勢。 針對上述的現象,本文嘗試使用自由之家、POLITY IV與DPI等資料庫的數據形成混合政體的操作性定義,以觀察混合政體在1991年至2015年期間,於全球層次及歐洲地區、美洲地區、亞太地區、中東及北非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歐亞大陸地區等區域的現況分布與變化趨勢,並應證混合政體於冷戰結束後便大量出現的論述。 而由於此些為數眾多的混合政體,分別為民主政體跟威權政體所轉向,或是在冷戰前即為混合政體的國家,故本文將其分為「長期維持混合政體」、「由民主轉為混合政體」與「由威權轉為混合政體」三條路徑,並探究形成該路徑的成因。對此,可以發現除了冷戰結束後生成適合混合政體的國際環境外,伴隨著近十年的民主衰退與威權復甦的現象,加上許多統治者看上民主的工具性價值,皆提供適合混合政體滋長的良好條件。 面對逐漸進逼的混合政體,如何摘除其用以偽裝威權本質的假面具將是當務之急。因此,除了加強民主的治理能使其恢復吸引力外,吾人也應當認知到民主並非僅有自由主義式民主一種形式。惟若能以非西方式民主來含蓋政治文化各異的國家,將能增加民主的彈性與適應性,而避免受到混合政體的挑戰。Item 擺盪於自由民主與非自由民主之間:菲律賓政治變遷之研究(1972-2020)(2022) 蕭如文; Hsiao, Ju-Wen本文旨在探析菲律賓的自由民主與非自由民主之政體變遷,根據自由之家資料作為基礎,並以V-Dem智庫與非自由民主指標檢視歷屆政府,透過歷史研究途徑、文獻分析及比較與歷史研究法,以此觀察菲國政體自1972年迄今之變動,探究自由民主與非自由民主之關係。菲律賓的非自由民主與自由民主關係微妙,後馬可仕時期政府長期擺動於兩種政體之中,其中,本文不僅檢視兩次人民力量革命對菲國自由民主之影響性,亦觀察歷屆政府表現,以探究政府與自由度變動之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菲國的政體變動軌跡並無一致性,即便是面臨人民最重要之三大核心問題—失業、貧窮、犯罪—政府回應之處理能力並未和自由度變化有相關性;人民滿意度亦未與自由度和政府處理問題之能力具有相關性。值得注意的是,菲國後馬可仕時期之政體逐漸朝向非自由主義式民主政體靠攏,艾奎諾三世與杜特蒂政府皆維持在部分自由國家,他們並未促進自由度,然他們處理失業、貧窮、犯罪等問題卻明顯較有成效,並獲得人民的高度肯定,故其正當性高。Item 東亞國家之政治體制選擇偏好:一般公民、政治菁英與地緣政治面向之分析(2021) 吳思緯; Wu, Szu-Wei本研究探討影響東亞政治體制選擇的三個面向:一般公民、政治菁英和地緣政治,結合量化和質化研究方法,先透過民主化理論和政治支持理論引導,再回顧過往相關研究之方向與成果,蒐集具代表性的數據資料以統計、文字探勘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軟體進行處理,再將所得之研究成果以質性方法深入分析詮釋。首先,就東亞一般公民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重新檢證民主化理論,結果發現:在人口統計學變項之年齡與教育程度上,愈年長者愈支持民主、教育程度愈高者愈支持民主,對於民主化理論還是相對有解釋力的;另外在政治學變項上,對本國民主體制之認知愈高者愈支持民主,也對於民主化理論是相對有解釋力的;而人口統計學之性別變項與社會學變項之經濟條件,則對於民主化理論較無解釋力。其次,就政治菁英面向而言,本研究聚焦於東亞華語文化圈下三個政治體制歧異的國家(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針對政治菁英紛雜而又相似的政治類公開文稿特徵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強調經濟治理、重視對美關係、呼籲團結;中國大陸與台灣政治菁英從不同出發點皆重視民主;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治理而強調多元文化價值;台灣與新加坡政治菁英皆因小國背景而提倡與國際社會的聯結。是以,本文可以發現三國政治菁英皆對民主政治體制擁有相當偏好,但在內涵上台灣政治菁英的民主偏好與自由有更強的聯結,中國大陸與新加坡政治菁英就呈現民主、治理與協調之間的融合關係。再者,就地緣政治面向而言,本研究爬梳美、中競逐關係下的地緣政治現況,透過空間性的資料展示,描繪出東亞的發展已經不是一味遵循西方模式,中國路徑逐漸吸引東亞國家,牽引東亞國家走向西方式自由民主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最後,本研究針對東亞前典範時期之典範競爭概念進行分析,回顧不同政治體制各自論述之內涵與其在東亞情境下的不同表現與意義,進一步導出在未來的動態發展場域下,東亞地區基於規範主義式微將出現的區域合作以及從價值追求到聯盟爭霸的政治現實。Item 校園執行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政策困境之研究-以中學為例(2012) 張文賢; Chang, Wen-Hsien本研究透過資料的分析與研討,初步描繪出中學校園在執行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工作時困境的樣貌,並探討通報工作及「性平會」的現況與困境,以及青少年受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發現學校缺乏法律認知,而多僅重視上級函文;在通報工作上仍有隱匿未報之現象,以及人員異動頻繁、相關傳承及協調工作都無法落實;在校園中性別平等議題不受重視,性平委員乏人問津,「性平會」業務未設置專人,也因無法明確分工造成組織內的部門衝突;家庭教育弱化影響孩子的性平價值,媒體未能善盡教化功能,反使社會充斥對性別議題的迷思。此外,網路的發達對學子的性平觀念有不良影響,而且目前政府對於媒體及網路的管理作為尚不明顯。 對於如何讓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工作落實,提出兩方面的建議:對政府部門的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應重視法令的執行與宣導、應整合人力資源並設立各分區資源中心、應多宣導並鼓勵通報而非只處罰不通報、應整合社區資源並且獎勵親子參與活動、政府應重視媒體色情及網路犯罪的問題;對學校單位的建議:應主動與社政單位聯繫並建立溝通平台、正視行政工作的差異性增加人力及誘因、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及相關法治教育宣導、鼓勵同仁受訓及參與並建立學校人才庫、明快處置儘量縮短性平案件的處理流程。Item 檢視臺灣民主深化:亞洲動態調查資料之分析(2000-2015)(2017) 馮靜潔; Feng, Ching-Chieh進入21世紀以後,政治學術界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專注在民主深化這一研究區塊,以及如何改善民主治理的品質。並且將民主視為政治系統裡所製造的主要產品,再分別從程序、內容與結果三個面向加以評估以窺探民主深化之面貌。 根據「亞洲動態調查」的數據顯示,臺灣的公民僅在競爭與自由的項目上給予相對正面的評價。這也代表著臺灣的政治離高品質的民主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主要乃是缺乏許多民主的特質與條件,如控制貪腐、監督和法治。 本文從政治世代、經濟評估以及民主信仰這三個因素,檢視其是否影響臺灣民主深化之評價,而基本假設為:新世代相對於老一輩而言對民主深化的評估更加嚴苛;民眾對於經濟表現的評價越高,對民主深化的評價也越高;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價值的信仰越強烈,他們在評估政治體系的特徵時也會越嚴格。 通過亞洲動態調查實證資料統計分析,本文發現政治世代、經濟表現之評估以及民主信仰確實有影響效果。臺灣新世代對於民主深化的評價亦更具批判眼光;同樣的,對民主價值抱持理想與追求的民眾也容易對社會現狀感到不滿因而更具批判性之態度;相反地,對經濟表現評價較好的民眾,因其物質條件的滿足而較傾向於對民主政治持寬容與滿意態度。 關鍵字:臺灣、民主深化、亞洲動態調查、民主深化測量Item 法治國家警察權行使之正當程序-以我國臨檢與舉發交通違規為例(2022) 游書昀; Yu, Shu-Yun我國身為東亞地區四個自由主義式民主國家之一,國家治理重視法治乃自然之理,警察執勤尤應如此。正當法律程序作為法治國家之重要原則,已為多數民主國家所遵循,在我國同樣已是一項重要的法律原則。然而,我國憲法並沒有正當法律程序之用語,僅於憲法第8條第1項提到「依法定程序」,係經由我國大法官多年努力,將西方之正當法律程序概念引進,並推展適用至其他基本權。警察執法最常見的工作為臨檢與舉發交通違規,其中臨檢行為曾由大法官釋字535號解釋認定影響人民基本權益重大,須透過法律訂定相關規定,包含實施要件、程序及救濟方式等。而舉發交通違規同樣地影響人民權益,執法方式與臨檢相似,均係由發現、攔查、執法至放行等系列行為組成。本研究目的在於檢視現行有關警察臨檢及舉發交通違規之執法方式及相關法令,是否符合正當法律程序之規範。本研究首先分析正當法律程序在我國之學理基礎及大法官解釋有關正當法律程序之解釋脈絡,接著分析警察臨檢與舉發交通違規之法令規定是否符合正當法律程序規範,並以兩則實際案例之訴願決定及法院判決,評析警察執法作為是否合乎正當法律程序規範,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有關機關參考。本研究顯示,目前我國警察臨檢及舉發交通違規之規範,尚符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Item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政治思想:從歷史終結到政治秩序論之分析(2018) 林孟穎; Lin, Meng-Ying1989年法蘭西斯・福山以歷史終結的論述引發關注,在歷史終結論中,福山認為自由民主意識形態將會主導未來世界的意識形態,但就現實面而言,當前的自由民主並未如預期的減少社會內部矛盾,以二十一世紀初的國際況來看,歐美國家民粹主義與極端政黨興起,阿拉伯國家至今仍舊尚未出現民主,而東亞地區的中國與新加坡的良善治理反而引起各界關注,這也不禁讓人們對歷史終結的論述產生疑問。對於這些現象,法蘭西斯・福山在二十一世紀初從國家治理層面進行探討,並從政治秩序觀點解析歐美的政治衰敗現象。此時法蘭西斯・福山對於自由民主的態度,相較於過去的樂觀而言,而言有轉趨保守之趨勢。 本研究旨在探究法蘭西斯・福山自1989年以來的政治思想,除先分析其學思歷程外,將其思想主軸歸納為三:即「自由民主:人類歷史終結之始」、「國家建構:強化治理能力之道」與「政治秩序:自由民主發展之常」。期望藉此能掌握法蘭西斯・福山政治論述的核心內涵,進而理解當代健全民主與國家治理之道。Item 第八屆立法委員質詢行為與臉書經營關係之研究(2013) 黃柏叡; Huang, Po-Jui本研究具有延續、延伸以及探索之意義。在延續部分,接續前人對我國立法委員的立法問政行為影響因素研究,而取其有關立法委員於院會質詢的分析結構,因應時代背景與制度不同,作進一步的驗證與分析;在延伸部分,由於受到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成功利用臉書造勢之鼓舞,我國立法委員在加入以及經營社群網站上表現顯得積極,本研究亦試圖分析立法委員臉書經營之關聯因素;最後,在探索的部分,本研究實驗性地採用文本分類技術中的TFIDF方法,連結立法委員質詢行為與臉書經營行為,以探究其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前人所分析之質詢行為的影響要素已不足於說明第八屆立法委員第一會期與第二會期的質詢行為模式;而研究中發現越資深及未擔任委員會召集委員的立法委員,及前次選舉中與主要對手之選票差距越小之區域立委,其質詢次數越多。 在立法委員臉書經營行為方面,因臉書經營行為層次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影響要素。其中,在不同層次延續其影響力的因素有「政黨」、「代表性質」、「教育程度」、「年齡」以及「性別」。 最後,在影響立法委員臉書經營行為連結其質詢行為之要素方面,以是否擔任委員會召集委員之因素最為顯著;而在較寬鬆的認定上,區域立委在前次選舉與主要對手之選票差距,亦有顯著性。 透過本研究,不僅能初步了解第八屆立法委員質詢行為、臉書經營行為,及立法委員質詢行為透過臉書傳遞的影響因素,亦為未來的研究者提供在政治學研究領域運用自動文本分類的實例。Item 緬甸政治體制變遷:民主化動因分析(1948-2022)(2023) 賴怡靜; Lai, Yi-Ching本文旨在探討緬甸政治體制的變遷軌跡並分析各時期的民主化動因。依循緬甸歷史脈絡,本研究有兩大主軸:其一為緬甸體制的研究,描述緬甸各個時期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狀況,以及體制的判別與變動方向。其二為緬甸民主化動力的分析,以內部動力、外部動力與內、外交互作用的民主化動因分析架構為基礎,分析緬甸各時期在國內與國外分別有何種因素對於民主轉型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緬甸軍方自1962年起便在緬甸政治中佔有一席之地,即使歷經改革派的當道與翁山蘇姬政府的上台,深根在制度中的特權也無法有所改變。根據本文的觀察,緬甸政治制度的改變軌跡為「民主—威權—混合—威權」。而民主化動因分析結果顯示,內部動力受到軍方對於國家掌控的影響難有發揮,僅在登盛政府實施改革開放後有所發展,其中公民社會的力量得以延續到政變之後;外部動力在國際環境、各國利益與軍方政策選擇下,對民主轉型的作用亦相當有限。綜觀緬甸政治,能對外交政策發揮影響力的主要行為者為軍方,次要行為者為翁山蘇姬,雖然翁山蘇姬曾擔任過執政菁英,但懼於軍方握有的權力,仍基本依照軍方的決策模式來與各國進行交流,軍方仍是緬甸政治的主導者。Item 聯合國「國家保護責任」(R2P)理念之發展與實踐: 以利比亞及敘利亞為例之分析(2016) 柳映竹; Liu, Ying-Chu1990年代冷戰結束後,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局勢及議題逐漸質變,衝突類型已從昔日國家間戰爭(interstate war),轉變為國內戰爭(civil war)或是內部大規模暴行(internal violence perpetrated on a massive scale)等新型態衝突型式,而伴隨著此衝突型式的轉變與國際法對於人權與人道的注意與重視,國際社會逐漸重視因國內衝突所造成大量傷亡、饑荒、疾病及難民等問題,對於「人道干涉」的需求日益增加,隨著諸多之國際實踐而漸成為國際法上「不干涉原則」之例外。但雖然「人道干涉」在保護人權方面得到諸多肯定及重視,但其合法性仍舊是一爭議性問題,國際社會仍須要一個足以支撐「人道干涉」行動合法性論述的機制。 2001年「干預與國家主權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rvention and State Sovereignty, ICISS)為解決聯合國對於前述新型態人道危機問題的迫切需求,提出《國家保護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之概念,在國際社會引起諸多討論及重視,而後,此10餘年間其概念與內涵亦有逐步發展與轉變。本論文首先就「國家保護責任」原則發展前之脈絡背景作介紹,而後就2001年「干預與國家主權國際委員會」提出之《國家保護責任》報告做內容說明,釐清「國家保護責任」之概念定義與內涵,並且就其於國際社會上發展與轉變之情形提出分析與說明。除了學術及法理上之討論外,本文將應用個案研究法與比較分析法,提出利比亞及敘利亞之案例,以研究「國家保護責任」於國際實踐上之運用情形,並嘗試比較與分析此兩案例之差異及對「國家保護責任」於國際實踐上之挑戰與問題,就其未來可能之發展與機遇提出結論與評析。Item 自由度的世界趨勢與東亞動態:以「自由之家」報告為焦點的分析(1974-2021)(2023) 王騰緯; Wang, Teng-Wei本文旨在透過自由之家報告與相關文獻分析,檢視全球自第三波民主化後之自由度趨勢,並以比較與歷史研究法與空間分析方法,分析世界民主是否如自由之家及學者所述,已然於2006年邁向民主衰退。接續觀察臺灣所在之東亞地區,十六國民主之內外部問題與動態發展。首先通過資料庫評比發現,自由之家比起Polity、V-Dem之測量標準,較具有直觀性與更能如實反應該國人民之生活狀況,因此引為本文之分析基礎。研究結果發現:世界自由趨勢無論以民主衰退國家總數或自由度衰退趨勢,甚或以世界六大分區觀察,皆能發現自由民主自2005年至2008年間確有開始衰退之現象,其中又以亞太地區之衰退趨勢最晚發生。且透過空間分析得知民主聚集地為歐、美地區,專制聚集地已形成西非、中非、北非、中東、中亞、中國、中南半島之裙帶地區,顯示世界民主已然受到威脅。接續分析東亞十六國之民主動態發現,除共產或君主獨裁國家之中國、北韓、越南、寮國、汶萊,其自由度持續低落外,東北亞之自由度皆優於東南亞,其中又以臺灣與日本分數最高。另外,臺灣、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家,曾因政黨、宗教、種族、階級等因素皆有出現過民粹主義者或兩極化現象,而臺灣、蒙古、韓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緬甸、柬埔寨之問責制皆受到破壞。其中,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更存有軍人干政之風險,尤以泰、緬二國情況最為嚴重。最後,東北亞之臺灣、蒙古、韓國民主受到的外部威脅較為嚴重。Item 自由憲政民主之當代挑戰:典範衰退之分析(2022) 葉耀聰; Yeh, Yaw-Tsong從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至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自由憲政民主的蓬勃發展,而有日裔美國學者福山發表歷史終結論的看法。然根據自由之家統計,全球民主已出現連續16年的衰退,尤其中、東歐民粹主義興起及美國民主的衰退,使人開始懷疑自由憲政民主所建立起來的典範,似已衰微。其次,威權主義的崛起,如俄羅斯及中國,並沒有因民主化浪潮而走向自由民主,反而利用本身韌性而能與自由憲政民主體制抗衡,甚至造成威脅。本文的核心問題意識是:當代自由憲政民主典範,是否面臨衰退?如其典範衰退為真,主要面臨之挑戰為何?本文的論證邏輯如下:首先釐清自由憲政民主典範之內涵;其次說明其典範危機之浮現;再者,為求聚焦,本文採「內部挑戰—外部挑戰」分析架構,從內部主要挑戰之民粹主義及外部主要挑戰之威權韌性,分別進行探討;最後,分析自由憲政民主典範對前述挑戰之回應。本文的研究發現如下:第一,自由憲政民主除了開放性之外,尚具有動態不穩定特性,從而由內產生具非自由民主理念之民粹主義,侵蝕了自由憲政民主的常規;其次,威權大國(如中國)為維護政權所展現之韌性,不但對內能維持統治穩定性,還能與自由民主國家進行抗衡,從而由外威脅到自由民主典範。因此,自由憲政民主典範同時面對來自內、外部之挑戰。本文認為,有識之士有必要從其理論及制度盲點缺失,進行診斷進而加以更新改良,俾能在典範競逐中保有主流典範地位。Item 臺海地區軍事互信機制之建構:以軍事熱線為例之分析(2020) 李彥璋; Lee, Yen-Chang臺海地區縱深短淺、軍事預警時間短,周邊演訓頻繁,容易擦槍走火。因此,兩岸專家學者紛紛倡議建立軍事熱線,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意外衝突事件的風險,避免衝突的升級。 軍事熱線措施屬於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的溝通性措施。而溝通性措施是指,在有衝突傾向或緊張關係的國家之間維持一個溝通的管道,作為危機來臨時,有助於化解緊張衝突的溝通管道。建立熱線被認為是CBMs的重要項目之一,其目的是建立兩個對立國家軍事部門之間的通報系統,避免意外發生,藉由穩定兩個敵對國家之間的軍事關係,進而發展出可預測的行為。 本文以美、中、臺關係為主軸,就軍事互信機制理論及兩岸軍事熱線相關文獻進行分析,進而歸納出理論性的通則及意涵。其次,深入分析兩岸建立軍事熱線措施的可能性及相關條件。本文發現,臺海地區建構軍事熱線的前提,需先有政治基礎及島內共識,並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升互信,循序漸進的按階段進行;而兩岸在此政治基礎上,可逐步鞏固和平協議,保持良性互動,進而順應國際環境的整體發展,維持兩岸和平。Item 臺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前後社會運動之研究(2014-2018)(2019) 葉姵妏; Yeh, Pei-Wen2016 年,台灣發生第三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在第二次執政後,台灣社會運動所面臨政治機會結構的改變,分別是民進黨政府的政策保守路線、既開放又緊縮的政策管道、反對黨作為社會運動的政治聯盟者,以及國家的鎮壓能力與傾向呈現維安警力比例的大幅升高。 首先,本研究以《聯合報》在2014 年5月20日至2018 年5月20日所蒐錄的抗爭報導資料,進行社會運動下的抗爭事件分析,其中聚焦於抗爭事件的發起單位、發生地點、主要訴求議題、規模、抗議對象、劇碼、以及報導版面,以求勾勒出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前後社會運動變遷的概括樣貌,接著並運用政治機會結構的概念解釋,為何近四年的社會運動,在面臨身為社運團體的盟友民進黨政府執政後仍然未見停歇?本研究梳理出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前後社會運動的三項變化趨勢:第一,政治機會結構的開啟與否,影響社會運動的抗爭事件數量,但不影響強度,日益強化的抗爭規模在第三次政黨輪替後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第二,2016年,蔡英文政府執政後,厲行推動各類全國性政策議題,惟引發爭議;導致社運團體組織開始傾向以議題凝聚共識,抗爭內容更趨於全國性議題;第三,由於蔡英文政府推行全國性政策時引發諸多爭議,引起民眾不滿,導致與國民黨政府執政時期相較,民進黨時期的抗爭事件更傾向朝中央政府抗議訴求。 最後,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前後出現了兩項重大抗爭個案,分別為:勞團與勞工權益抗爭活動、性別團體之婚姻平權運動等兩項抗爭案例。本研究除深度解析,並以政治機會結構觀點進行檢視,以期透過仔細觀察第三次政黨輪替前後的政治機會結構轉變及社會經濟脈絡,分析此時期社會運動所發生的抗爭事件,進而思考台灣社會運動的軌跡變遷與特性。Item 體制差異與人權公約:兩岸落實CEDAW實踐經驗之研究(2020) 蔣大偉; Chiang, Ta-Wei《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之目的在提升婦女人權,其條文內容含括一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權利並大量涵攝平等、自由、福祉與美德之思想,事實上對於一國之未來發展與走向有著長遠深刻的影響。 台海兩岸固屬同文同種,但政治體制的差異,易使彼此在諸多事務之主張上存在爭競與矛盾,雖兩岸政府在對CEDAW推動之表象上未見歧異,似認此一公約之內涵與政治體制無礙,惟深究其間仍能發現在難得的「共識」外,潛存差異而殊值探討。 本文以兩岸分治至今之婦女人權發展脈絡為軸,藉由聯合國對於CEDAW之重要決議或其所屬機構定期出版之相關報告,與其他著名國際組織、重要學術文獻及兩岸定期所提國家報告之研究成果,加以歸納驗證出理論性的通則及意涵。 經初步研究發現,兩岸皆相當重視婦女基本教育與提升教育品質,在婦女保健方面亦多點著力實踐,惟中國大陸對愛滋病防治數據未能即時公開;而女性參政權則因體制不同,為其中所顯差異較大之處;工作權和司法權則透過法律之制定均快速提升;另我國未規範提升女性婚齡,迄今屢受國際人權專家之質疑。 從研究結論觀察,兩岸對婦女團體長期培力的策略行動,不宜大量偏重於保護性或福利服務,而應以此為基礎,再以賦權女性為目標,方能達到女性與男性共治與分享決策的參與,同時建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彰顯實踐之決心。 尤其女性優先參與教育決策的重要在研究中列為核心,是兩岸如何有效減少教育決策權力的性別傾斜現象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保障女性教師在管理職位的比例,如何擬定適度具體的暫行特別措施執行標準,用以即時解決相類職務男多女少現象,厥為後續研究落實婦女權益之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