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逢祺"
Now showing 1 - 20 of 2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人權教育的道德形上基礎(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2004-06-01) 林逢祺Item 人權教育的限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 2003-09-20) 林逢祺Item 國中藝術教育的挑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4-02-01) 林亮雯; 林逢祺; 洪仁進文的主旨在探究國中藝術教育的過去及現在所遭遇的問題,並尋繹其未來可行的方向。本文發現,部定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改革精神(如大眾化、全人化、生活化、統整化、多元化等等)'普遍得到教師們的認同與支持;惟因規畫時程不長,宣導執行匆促,配套措施不全,運作步伐不齊,致使政策在推藝術教育的過去及現在所遭遇的問題,並尋繹其未來可行的方向。本文發現,部定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課程改革精神(如大眾化、全人化、生活化、統整化、多元化等等)普遍得到教師們的認同與支持;惟因規畫時程不長,宣導執行匆促,配套措動上困難重重,而學校行政與教師教學的心理負擔也高。可喜的是,教改的風潮,帶動了教師專業自主意識的提升,此一意識的發展,若能持續增強並得到教育及學校行政主管的重視,將是藝術教育改革成功的一大基石,也是教師得以展現專業素養的一大契機。Item 天才的遊戲規則(臺北市 : 五南圖書, 2008-09-01) 林逢祺Item 天才的遊戲規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7-11-01) 林逢祺Item 教「僕」與教「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02-01) 林逢祺「大不列顛教育哲學學會J ( The Philosophy ofEducation Society ofGreat Britain) 所出版 的「教育哲學期刊J (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乃是當今英美教育哲學刊物中 唯一收錄於SSCI 的期刊。在此應(中等教育〉編輯委員會之邀,將其在2005 年一年之中 (發行四期,含一特輯)的編輯特色,以及其所選載之文章中最為粹要者,作一簡明介 紹。Item 教材選擇的知識判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01) 林逢祺隨著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展,教師作為教材選擇者的角色益為突顯,建立一套明晰的知識觀以作為教材選擇的知識傳授之依據的需求,勢將日漸殷切。本文的旨趣乃在運用分析哲學的研究方法,分別從意義澄清、論點證成、預設揭示及實踐驗證等四個向度,逐步剖析知識判準與教材選擇的辯證關係。首先,透過「知識」概念的哲學分析,說明知識觀念混淆,在思維及教學上可能產生的弊病,用以彰顯教學者建立知識判準的必要性;次則由知識之證成問題的探討,分析知識之性質、範圍和限制,並綜觀當代知識論建立之知識判準背後依據的是何種真理觀;最後,本文將知識判準置入教育的實踐脈絡裡,在具體的情境中考驗其作為教材選擇標準的適切性,並揭顯教材選擇過程中可能潛存的知識預設,以此反省建構理想教材時應行考量的知識觀。本文發現,教育價值不等於知識價值,教材或學科的選擇也不能純以命題知識的證成判準為依據,脫離符應說的的想像世界,否定一致說的創發革進領域,以及超越「現實之用」的多元效用觀,也是作理想、周圓之課程設計時,應該斟酌參考的重點,這些向度的思考不僅在藝術課程上重要,在社會及科學課程中亦不可忽視。Item 教育哲學述評(臺北市:師大書苑, 2003-09-01) 林逢祺; 洪仁進編教育哲學向為國內教育學術研究的重心,且與教育史、教育社會學及教育心理學並列為教育學的四大基礎學科。本書以英國教育哲學家Paul H. Hirst與 Patricia White兩人於1998年合編之專輯《教育哲學:分析傳統中的主要論題》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的第一冊為研究範圍,分就全文主旨、內容大要及評論等三部分,撰寫各篇述評文章,並在定期討論會中宣讀,以帶動討論氣氛,增進對話成效。接著將研讀會的述評文及問答記錄重新彙理,並經述評人的修飾和補充之後,以「教育哲學述評」為書名將研讀成果出版。Item <教育與人類>述評(臺北市:師大書苑, 2005-09-01) 林逢祺Item 教育規準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2004-03-01) 林逢祺教育根本問題的探究,脫離不了真、善、美等三個向度的規準。只有瞭解真善美的實質內涵和判斷準據,教育的施行才有依循的方針,也才有成效可期.基於此一認識,本書除了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和結論(說明研究所得)之外,共分「智育規準」、「德育規準」和「美育規準」等三篇,每篇各有三個密切相關的章節:首先,於智育規準篇中,探究智育在教材、教法和目的上應有的準據;其次,於德育規準篇中,探究德育在道德的高標(美德倫理)、底標(權利倫理)和失去標準(非道德化社會)的情境中,分別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對應之道;最後,於美育規準篇中,闡釋教師素質和教學活動具有美感意義,是美育的核心所在,並藉由實用美育觀的探討,說明美育的成果將反映在個體生命的每一面向上,美育、德育及智育實密不可分。整體而論,本書通前徹後,乃在闡明教學活動的任一細節,皆應融貫真善美的理念,方能創造出高品質的教育。Item 由思維歷程透視教學原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3-03-01) 林逢祺本文主旨在於衍釋杜威《思維術》一書的思維方法論,並探究其在教學原理上的意蘊。全文先以思維動力、思維態度及思維方法等三個向度,來解析《思維術》所提倡的反省思維;次就反省思維與教學的關係作系統闡釋,說明杜威心中的理想教學,至少應包括主動性、目標性、完整性和繼續性等四項特質;最後,對《思維術》的方法論提出批判性的反省,指出以科學方法為典範的反省思維,並非杜威心中唯一有價值的思維,必須輔以經驗方法及人文思維,方能觀照生命全貌,保全人類安居的住所。Item <皮德思:一位老式哲學家>述評(臺北市:師大書苑, 2003-09-01) 林逢祺Item 美學概論(臺北市 : 學富文化, 2008-09-01) 林逢祺; D. Townsend原著本書是美學和藝術哲學之核心議題及基本方法的精彩導引,探索問題時兼顧分析及史實,並旁徵博引諸多生動實例,一以激發閱讀興趣,另則強化理論探究的說服力。《美學概論》可說是哲學新手的理想教本。 它從美感問題及美感語言之定義入手,繼而檢視藝術家、藝術作品及觀眾的關係,並在此過程中引出三種在哲學上互為爭勝的重要美學理論:參與美學、美感經驗論及美感機制論。 透過這種介紹方式,作者希望能激發讀者對美學理論進行最深刻及最多元的理解。本書還提供附錄(收錄書中引述到的重要文本)和完整的名詞解釋集,另外也詳細介紹進階參考書目,以指引讀者深入探究。Item 美感創造與教育藝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7-01) 林逢祺本文根據一些美感創造和欣賞的基本原則,說明動人的教學中,教 師(教學藝術的演出者)有那些心理特質,如何而能成功地理解、表達 和體現教材(教學劇本)的精髓,同時也探討學生(教學的觀賞者)在 那些條件下,比較容易感受教學的美慮。Item 美感經驗與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7-01) 林逢祺美感經驗與創造是文化的精華,也是個人生命品質之所繫,是故文明國家莫不重視美育,以培育富美感欣賞力與創造力的國民。美育的施行預設人我的美感判斷或美感經驗有一共識;無此共識,美育無異空中樓閣。本文分析美的多樣性,說明所謂美的事物,泛指能夠引起觀賞者美感經驗的對象。美感經驗是主體忘卻利害,由對象之形象激起自由想像,並從中體驗到一種精神的昂揚或快樂的過程。美感含著快感;但快感不必然來自於美感。美感對象的優越特質,共通的文化背景,和人性等三個因素,共同建構了美感經驗與判斷的普遍基礎。美育和精彩的教學,立足在此基礎上,指引並邀約學習者進入一個美麗的國度。Item 美感與道德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2000-11-01) 林逢祺臺灣在國民政府遷臺以後,著眼於與中共政治競爭,大力推動所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在教育上特別重視儒家倫理的傳承。這個特色在目前的國民教育中雖有減弱,但仍然被強調;至於其操作方式,主要是透過一些中心德目的提倡來進行。換言之,儒家倫理依舊在我們的社會中,肩負著下一代的德育重任。這種現象潛藏了兩個極為值得探索的議題,首先,現代國民在儒家倫理的教化下,是否會像民初魯迅一樣,產生一種受壓抑的感覺?其次,若干論者發現,西方文化傳統中的美德倫理,帶有反民主、反自由主義的傾向,而與當代民主政治的根本秩序呈相互背馳的狀態。倘若如此,則我們以儒家的美德觀來教育下一代,是否也會陷入反民主、反自由的危險呢?本文將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分析魯迅面對傳統美德教化,所以會感受壓抑的來源;並將說明以自由主義論者所提倡的權利倫理作為德育的基礎,一方面可以防範美德倫理推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道德勒索行為,另方面也可保有儒家倫理理想的美感潛能,是現代社會公民道德教育應有的核心與基礎。Item <藝術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述評(臺北市 : 師大書苑, 2007-03-01) 林逢祺Item 〈藝術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述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6-08-01) 林逢祺本文所述評之文章(藝術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worth in the arts?) ,作者為Bennett Reimer(1936-) 0 Reimer 目前是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的名譽教授,以音樂教學及音樂課程之哲學著稱,代表作為一九七0年所發表的〈音樂教育哲學〉(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一書。Reimer 的(藝術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 >原刊載於Reimer 本人和R. A. Smith 於4 九 九三年合編之〈藝術、教育與美感認知〉(The Arts,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Know-ing) 一書,一九九八年被教育哲學界素字眾望之P. Hirst及P. White合編叢書〈教育哲學:分析傳統的主要課題> ( PhilosophyofEducation: Major Themes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之第四冊中,正式確立其在學術上的價值。Reimer 在(藝術的何種知識最有價值? >一文中,首先鋪陳H. Spencer (18201903)的藝甜可教育價值觀,藉以說明、印證美國藝術教育的證成理論受到Spencer 觀點影響的程度;次則從藝術作為一種獨特認知模式的角度切入,來證成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並提倡不論是藝術專才或一般學生都應接受藝術的通識教育課程。Item 複製、基因與不朽(高雄市 : 基礎文化, 2006-10-01) 林逢祺; 蔡甫昌等譯; Harris, John原著什麼是複製?為什麼「複製」的想法會令人如此困擾?為什麼「桃莉羊」的誕生會在全球引起那麼激烈的辯論?在本書中,約翰.哈里斯,這位在生命倫理學領域上國際知名的學者,將檢視這波讓科學家擁有前所未有的、能操控人類進化之能力的生物學革命,及其相關的倫理議題。對於當今人類生物科技快速發展所產生的顧慮??包括從訂做嬰兒對員工施行基因篩檢等等的議題,本書都以深入淺出的文筆為讀者做了有趣且富啟發性的介紹。Item 誰在乎學習權?師生戀辜負了什麼?(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 2004-09-01) 林逢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