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黃迺毓"
Now showing 1 - 20 of 13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個兒童文學活動設計、實施與觀察(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96-02-??) 王碧華; 黃迺毓Item 中國傳統文化與教養孩童(2002-01-01) 黃迺毓Item 中年世代之退休生活規劃宣導教材(2006-12-01) 林如萍; 黃迺毓Item 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臺北市:宇宙光出版社, 2002/1/1) 黃迺毓Item 以父職資源理論探討1949前後大陸遷臺青年之父職(2022) 易君常; Yi, Chun-Chang本研究旨為瞭解1949年前後大陸跨海遷臺世代青年之生命故事與父職歷程,並以驗證「父職資源理論」(Resource Theory of Fathering)之觀點對其等之適用性。訪談12對父子,主要參與者父親年齡均超過90歲,期以兩代的視角瞭解該世代父職與父職資源的樣貌;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結果發現:一、跨海世代的父職學習來源多樣,「父愛在心」幫助走出己路,其父職參與仍與其原生家庭父親相似,是以認知責任為中心,情感以「管」與「食」行動展現的Cba模式。戰亂離家時,其內在也儲備資源並以培養孩子走出不同的路彌補生命;其中妻子是重要人際資源,也帶來龐大非物質資源。二、由父職資源理論論述跨海世代乃呈現「隱而不顯的情感」、「賺食為重的行為」、「家族為大的認知」的父職參與,以個人能動「求生」、約束家中人事物「求好」、面對困難因應「求助」的資源管理基礎。三、父職資源與管理則因華人文化與遷臺世代的差異而不同,本理論確實為我們提出了一種正向父職管理方向。此外,研究結果也從華人文化中與跨海世代的經驗中,擴展與填補了「父職資源理論」對資源的概念及父職資源管理的實證。本研究為受訪者世代父職經驗和生命賦予輪廓,也依此建議對少子化世代更積極提供父職資源管理認知教育,以助其父職之實踐。Item 低社經家庭父母言談與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2011-06-25) 周育如; 黃迺毓Item 兒童家庭概念發展之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91-02-??) 田英輝; 黃迺毓Item 兩性與家庭中夫妻之家庭價值觀、家務分工、親職角色、婚姻滿意度之研究(I)(1999-12-31) 黃迺毓; 周麗端; 唐先梅; 柯澍馨Item 兩性與家庭中夫妻之家庭價值觀、家務分工、親職角色、婚姻滿意度之研究(II)(2000-12-31) 黃迺毓; 周麗端; 唐先梅Item 初任父親最初一年父職經驗之研究(2009) 毛萬儀研究指出,早期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本研究以六位初任父親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父職脈絡因素;父職角色轉變、壓力與資源運用,以及對父職的感受和期待。 本研究主要發現結果摘要如下: 一、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醞釀」、「父職概念模糊」、「衝 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緩衝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 等六個階段。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 二、初任父親之成長性格、對父親的印象、觀察與學習經驗、夫妻互動關係、與 原生家庭的互動關係、工作時間與壓力、孩子的發展與特質等因素,共同影 響其父職經驗脈絡。 三、許多超過預期的轉變與壓力接踵而至,「經濟、時間、精力付出」、「掌握頭緒」、 「調整生活重心」都是初任父親亟需克服的難題。他們較常使用「資訊」及 「支援」性社會資源紓緩其壓力。 四、初任父親大多沒有理想父職角色模範,其父職角色發展的主要考量為:「避免 成為不適任的父親」及「根據孩子的狀況調整」。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毛萬儀; 黃迺毓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瞳釀」、「父職概念模糊」、「街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援街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等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績研究提出建議。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 毛萬儀; 黃迺毓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瞳釀」、「父職概念模糊」、「街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援街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等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績研究提出建議。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父親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10-07-01) 毛萬儀; 黃迺毓研究指出,早期的父職經驗可以預測往後的父職模式,因此,探討最初父職經驗,將有助於理解父職模式的形成。 本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之初任父親爲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其回溯之父職經驗,探討其第一年的父職經驗歷程。 本研究發現:第一年父職經驗,依照時間順序,經歷「預備醞釀」、「父職概念模糊」、「衝擊慌亂」、「父親親職角色緩衝適應」、「子女生活照顧」及「發展教養角色」箏六個階段歷程。其關注焦點與父職內涵各不相同。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初任父親親職教育規劃,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初任父親第一年父職經驗歷程之研究─以六位大專教育程度父親為例(2009-12-26) 毛萬儀; 黃迺毓Item 原住民親子共讀教材研發計畫(2006-12-31) 黃迺毓Item 反映式溝通親職教育方案之效果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93-02-??) 許月雲; 黃迺毓Item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關係研究-以排灣族與阿美族為例(2014) 王怡婷; Wang Yi Ting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原住民養子女與親生家庭及收養家庭的親子依附特徵, 探討身世告知如何影響養子女的情緒反應與收養親子關係。採用深度訪談進行資 料收集,共訪談五位養子女(14-24 歲)及四位養父母(45-49 歲),為排灣族與 阿美族原住民,以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發現: 1. 台灣原住民收養家庭親子依附特徵:(1)排灣族入家儀式公開接納養子女(2) 養父母對於養子女與親生家庭的來往採開放態度(3)多元依附補充核心家庭「父 母」角色的功能(4)養父母負向的婚姻關係使養子女處於不安全的依附(5) 各年齡階段依附特徵不同。 2. 身世告知情境,影響養子女對收養議題的情緒反應:(1)從小自然告知,可減 少養子女的情緒衝擊。(2)告知時強調愛的關係,可增強養子女對收養的正向 情感。(3)在負向動機或負向氛圍中告知身世,會引發養子女負向情緒。 3. 養父母對收養採取的態度,會影響收養親子關係:(1)開放態度使收養親子關 係更親密(2)封閉態度造成收養親子關係疏離。 4. 養子女尋親的動機:(1)對親生家庭的幻想(2)對自己身世的疑惑(3)想從 生父母口中得知出養原因(4)尋求與親生家庭的關係。 5. 影響養子女是否採取尋親行動的因素:(1)預期生父母的回應(2)養父母的 態度(3)對養父母的忠誠(4)與收養家庭的關係。 6. 養子女在尋親與親生家庭重聚歷程中的心情:開心、陌生感、想像與實際不同、 從諒解到關心、從抗拒發展出彼此接納的角色、感謝被收養、想與親生家庭維 持固定聯繫。Item 台灣地區父母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1995-01-01) 黃迺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