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蔡錦堂"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6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08課綱高中歷史加深加廣選修「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教案設計—— 以戰後臺灣為例
    (2022) 陳怡璇; Chen, Yi-Hsuan
    隨著2019年(民國108年)正式推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泛稱108課綱),其中課綱目標明確揭示「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世界等多重公民身份的敏察覺知,並涵育具有肯認多元、重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意識。」這部分的內容在108課綱的編排中,特別令人關注的是加深加廣選修第一冊第六章的「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這個議題在臺灣往往被視為「撕裂族群」的「政治鬥爭手段」,然而在呼籲人權的同時,若不能正視過去真實存在的國家暴力,不能帶給受迫害者應有的真相、公道與正義,我們真的能明白何謂人權的真諦以及人權的可貴嗎?因此,這篇論文想要以「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這一章為題,設計教案,希望在課程鬆綁的新課綱下,有更多施展人權教育的機會。本論文將先在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回顧、研究方法、論文架構以及預期成果;接著在第二章將分析各版本的部定必修第一冊,側重於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臺灣威權政治歷史,同時也將分析各版本的加深加廣選修第一冊第六章,如何撰寫「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第三章則為「戰後臺灣的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教案,該主題將安排8堂課,本章將說明每一節課安排的目的以及教學資源、內容,以桃園在地的案例為基礎,搭配閱讀資料、檔案,認識國家暴力的面貌,以及思考轉型正義的發展面向;第四章為分析學生的問卷調查,作為本次教學反思與修正的依歸;第五章為結論,並提供有關本章教學的未來展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40年代雜誌《杏》(1943~1948)與其讀書會菁英們
    (社團法人臺灣歷史學會, 2009-12-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2007年台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教育、體育休閒、宗教、媒體傳播類
    (2008-12-04) 吳文星; 林玫君; 蔡錦堂; 陳佳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2008年台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教育、宗教類
    (2009-12-18) 蔡錦堂; 吳文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2009年台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宗教史類
    (2009-12-17) 蔡錦堂; 王麒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九四〇年代雑誌『杏』と読書会「杏」のエリートたち
    (2011-04-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分流」概念培育學生
    (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2007-11-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與知識建構
    (2014) 林政儒; Lin Cheng-Ju
    引發筆者注意伊能嘉矩的臺灣知識建構,主要來自清代臺灣統治議題。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上的豐碩成果,直接影響戰後的臺灣研究,也因爲伊能嘉矩的歷史詮釋,造就出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史觀。本文試圖以史家詮釋歷史為切入點,分析伊能嘉矩知識建構時的思維,並且重新檢閱其來臺灣前後的發展歷程。分析方式著重史家的人物研究為主軸,結合時代背景中日本政府與東京人類學會對伊能嘉矩的影響,探究伊能嘉矩的發展歷程與建構的思維。 誠如伊能嘉矩來臺灣之初衷所云,「以自家自手,開拓自己的道路」,但這條道路走起來並不順遂。開啓伊能嘉矩來臺灣發展的契機,首先於189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人類學,其後朝鮮與北海道調查學習。緊接著於1895年伊能嘉矩為創立自家之言而來臺灣發展。除藉由東京人類學會的「知識網絡」獲得更多臺灣知識外,伊能嘉矩也努力從頭學習臺灣知識,累積各項田野調查經驗,循序漸進的完成臺灣北部調查。並把握1897年的「蕃人教育設施準備に関する調查」機會,伊能嘉矩總算完成概略性的全臺灣調查。 1898年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的統治政策轉變,「半官方」組織的林立,以及後續的官方調查行動,給予伊能嘉矩更多發展的機會與舞台。同時,伊能嘉矩也逐步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網絡。相對的,此時的伊能嘉矩研究從以蕃人為主,因政策與身份任務因素而轉入漢人研究。學術發展以外,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中,臺灣以日本殖民地身分成為展示給世界的展品,展品意象的建構來源之一為伊能嘉矩研究成果,影響往後日本的國內外博覽會的臺灣的展出意像。 1895年至1905年的潛心研究,以及後續數次的短暫來臺灣調查,在臺灣的十年研究歷程中,伊能嘉矩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之外,仍需完成坪井正五郎的學術要求,以及配合臺灣總督府的政策導向。夾在兩者之間的伊能嘉矩,研究自主性經常受到牽制,但也藉由這兩大團體而獲得不同的發展機會。說明伊能嘉矩在官方、學術與自我的發展情況,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伊能嘉矩透過自己的治學之道與努力,建構出龐大的臺灣研究。從本文中分析,在研究歷程中與環境影響下造成伊能嘉矩許多的轉變,但伊能嘉矩仍不忘初衷的一步一腳印完成各項研究,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造就出豐碩的著作,更成為受後人注重的臺灣研究之一,也隨著研究者被重視與參考引用。伊能嘉矩的研究被廣泛沿用同時,歷史的詮釋也被大眾所接受採納。此外可看出一位臺灣研究中的巨人,是如何在各項學習與努力中逐漸茁壯的過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再論「皇民化運動」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2007-09-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再論日本治臺末期神社與宗教結社諸問題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2011-09-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再論日本治臺末期神社與宗教結社諸問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1-09-??) 蔡錦堂
    本論文藉新近發掘的二份史料:「日治末期臺南州宗教檔案」與「昭和十九年度 神社預算並決算檔案」,進行對日本治臺末期,特別是寺廟整理之後的臺南州之神社、寺廟、內地佛教、基督教、教派神道等各宗教結社的複雜糾葛情形,作再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在第一份的「日治末期臺南州宗教檔案」中,我們藉著檔案中要求對寺廟整理中止後的宗教結社調查,臺南州各郡市的調查回應報告內容,解析與傳統舊慣寺廟有關的北港朝天宮等五所寺廟,為何會出現在以非傳統舊慣寺廟、齋堂、神明會為調查對象的調查報告中。並再確認這些舊慣寺廟藉著與日本內地宗教,特別是臨濟宗、曹洞宗的聯絡關係,來「逃避」被整理的命運。而伴隨著寺廟整理,基督教的「進出」問題──即勸誘因寺廟整理失去信仰對象的臺灣人加入基督教的問題,也成為總督府警務局及文教局關注的議題。藉著史料中臺南州各郡市的各式各樣調查回復,我們可以瞭解寺廟整理已非僅神社與寺廟的相剋與對決而已,也牽扯上包含括基督教、佛教等各宗派間的教勢擴張問題,而寺廟整理運動中止後的臺灣人是否失去信仰對象?以及「寺廟復甦」問題亦迅速浮上檯面。第二份「昭和十九年度 神社預算並決算檔案」,本文先作史料介紹,並初步從嘉義神社、開山神社、五間厝神社、新化神社等四所神社的昭和十九年度決算書中,特別是神社收入的神符、賽錢等數額,來分析日本治臺末年神社的信仰實況,並與同時期的一些臺灣寺廟作初步的對比,藉此瞭解神社與寺廟的信仰深厚與澆薄問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高等学校に関する資料收集及びオーラルヒストリー
    (2008-07-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日本?中國慰靈設施之比較研究
    (2008/08-2009/07) 蔡錦堂
    「戰爭」對於近代國家與民眾到底意味著什麼?本計畫不打算從傳統的戰爭史角度 切入,而擬從赴戰場為國家或政權犧牲殉死的所謂「英靈」或「烈士」、這些死難的士 兵,國家為他們所建立的「慰靈設施」的研究著手。 本計畫分三年進行,就地理空間、歷史關係最為接近的台灣、日本、中國的慰靈設 施(包括:忠烈祠、招魂社、護國神社、靖國神社、忠魂碑、軍人公墓、戰歿者墓園、 烈士陵、戰爭紀念碑等等)作比較研究,除進行文獻資料的蒐尋外,亦著重上述慰靈設 施「非文獻資料」的現地田野調查。研究內容包含這些慰靈設施的種類、歷史沿革、設 立的時代意義、特性與異同,最主要的是透過這些慰靈設施的歷史學研究,凝視戰爭對 國家與民眾的關係。戰爭對國家、民眾到底意味著什麼?國家或政權藉著這些慰靈設施 是要對殉死士兵慰靈哀悼的同時,亦作為對戰爭的反思?或者其實旨在激勵民眾的愛國 心,驅使民眾上戰場,激化戰爭的擴大? 在近代歷史錯綜糾葛的台灣、日本與中國,透過三者各自的慰靈設施背後歷史意涵 的比較解讀,當有助於更進一步瞭解「戰爭」的本質。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史研究推 廣與史料整理
    (2011/10-2012/09)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嘉義農林學生的修學旅行─以1937年滿洲、朝鮮、日本內地的旅行論述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9-12-??) 蔡錦堂; Chin-Tang Tsai
    昭和9年(1934)4月進入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就讀、昭和14年(1939)3月底畢業的嘉農學生蔡石埤,在四年級開學後不久的昭和12年(1937)5月7日起,展開為期一個月,到滿洲、朝鮮、日本內地的「修學旅行」。本論文主要以筆者因緣際會取得的該屆學生蔡石埤,於盧溝橋事變發生兩個月前參加嘉農「海外」修學旅行的寫真、旅行途中於各參觀景點或機關所蓋的戳印,作為論述主要軸線;但是也佐以相關資料,例如當時的公學校國語、修身、國史教科書內容,以印證參觀的滿洲、朝鮮、內地景點,之所以成為具「教育意義」的修學旅行,而非只是純旅遊標的之理由。另外,蔡石埤在嘉農就讀的五年期間,除了四年級參加上述「海外」修學旅行外,二年級時(1935年)也曾與學校師生赴臺北參觀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三年級時(1936年)學校也於4月20日起舉辦「全島一周」修學旅行;甚至蔡氏畢業(1939年)後不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兩個月的1941年10月8日起,也由服務的新市庄役場派出,再度赴日本內地進行將近一個月的優良農村「農事視察」。這些都將在論文中作交代。論文中也將參酌證書(如劍道一級與「劍道寒稽古」證書)、獎狀(如「皆勤獎」、嘉農農林產物品評會獎狀)、學科筆記繪圖,以及畢業紀念冊等,追述戰爭白熱化前嘉義農林的學生生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中的女性角色
    (2015) 陳芝蓉; Chen, Chih-Jung
      1935年,當時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過去學界研究常著重於該場博覽會的政治意涵,並強調博覽會中的展示安排及政策宣導。然而,在構成一場博覽會的要素之中,除了展館及展品本身之外,「人員」也是相當重要的要件。在史料中,筆者發現當時博覽會中的基層工作人員有相當大的比例為女性,因此,有別於其他研究置焦於決策部分,本文試著釐清這群負責在會場實際執行的女性在博覽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凸顯「臺灣博覽會」較少受到注目的面向。   具體而言,本文將這群女性分為兩類討論。第一類為基層女性職員,包含女看守、迎賓館接待員、入場券販賣員、看護婦及電話交換手;第二類為女性表演人員,包含藝妓、藝旦、女給以及其他的女性表演者,展場中負責真人實演的工作人員及用來輔助展示的人偶也一併涵蓋在內。這些從事服務、接待及表演的女性,在博覽會中是一股軟性的力量,潤滑了以硬體為主的展示內容,也增添了博覽會的娛樂性質。   並且,本文也更進一步以這群女性為出發點,嘗試探討當時女性在社會上所受到的期待、限制,以及在殖民框架下的臺灣社會所出現的多重權力不均的情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戦時期台湾の公学校国語教科書と日本の国定教科書との 比較
    (2009-06-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戰時期台湾の公学校国語教科書と日本の国定国語教科書との比較
    (2007-12-01) 蔡錦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與臺灣社會(1937-1945)
    (2011) 郭怡棻
    向來對日治時代臺灣警察的研究多偏向於制度層面,時間集中在1937年以前;對於日治後期警察的研究,多數關注於「經濟警察」,甚少及於其他,且使用的資料多侷限於官方文獻與檔案、《臺灣民報》及部分文學作品。 因此本文利用大量的官方檔案、警察文獻、報刊雜誌、時人日記、自傳、回憶錄、口述歷史,一方面描寫日本統治後期警察制度轉變的過程,另方面彙整諸多實例,透過「警察與經濟統制」、「警察與社會監控」兩個層面的探討,分析戰時警察在經濟統制和思想言論管控上的任務、職權、執勤實態,並且論及民眾的觀感與應對之道。藉此觀察殖民地警察的角色,以及與民眾的互動關係,俾能適切掌握戰時警察對臺灣社會的作用和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因應戰爭需求而新增的經濟統制、兵事、防空、防諜等重要事務,全部委交警察辦理,顯見殖民政府的統治相當倚賴警察協助。「警察萬能」的特色在戰時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當殖民政府賦予警察過多的權限及任務,警察與民眾的接觸更為密切廣泛時,臺灣民眾被警察要求負擔沉重的勞役與供給國家所需物資,並且受到極度不自由的經濟管制和嚴密的思想言論監控。來自國家的暴力,透過警察直接壓迫民眾,使得警民互動過程中,大小衝突不斷,警民關係呈現高度緊張的狀態,也造成民眾普遍畏懼、厭惡「大人」的現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戰爭時期臺日高校生文藝活動―以臺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例
    (2016) 津田勤子; Isoko Tsuda
    本研究以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於1943年到1945年間自主發行的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為研究對象,探討戰爭時期台北高校生的文藝活動。《雲葉》是1940年入學台北高校尋常科的學生們,在就讀四年級時所發行的班級雜誌。《杏》則是以台北高校高等科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三位理科生為中心所發行的雜誌,兩刊均以日語寫作,包含詩、俳句、和歌、隨筆、創作(短篇小說)、研究論文等作品。   本論文釐清:第一,台北高校生從事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首先說明設立於日本明治時代的高等學校之發展過程與代表性的學生文化及理念,進而說明台北高校作為殖民地台灣設立唯一的高等學校及該校文藝活動、其所擁有的特色,以及戰爭時期下,校園與社會產生之變化。第二,過去尚未為人所知,將手稿訂成一本的《雲葉》與《杏》計14冊,其編輯者與作者之背景、創刊雜誌之動機、編輯方式、各號的變遷等編輯情形。第三,對現存的戰前發行之《雲葉》與《杏》所刊作品中展現的學生思維足跡。多達300篇的作品分為「以外在環境為題材」與「以內心世界為題材」兩大類,再進一步地進行細部分析,並留意兩刊之異同而展現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尋常科學生與高等科學生各自的思維及敘述觀點。 自明治時期以來,高等學校始終堅持的人道主義、國際主義、個體尊重等價值,以及透過學問養成領袖人物之教育理念,與軍國主義、國家主義等當局強加於國民之上的國家體制背道而馳。本研究闡明戰時體制之下的高校生文藝活動,學生們仍堅持高等學校傳統的資質與理念,熬過大時代的轉變。本研究對台灣文學研究中的日本語文學及校園文學,以及台灣教育史研究中的戰爭時期台日高校生生活文化史,有補充之效。
  • «
  • 1 (current)
  • 2
  • 3
  • 4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