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簡馨瑩"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修訂閱讀動機量表(2002-09-01) 宋曜廷; 劉佩雲; 簡馨瑩Item 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2003-12-01) 劉佩雲; 簡馨瑩; 宋曜廷二十一世紀是以腦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想要迅速累積知識、有效吸取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利器便是閱讀。近來研究發現閱讀動機是多元面向而特定領域的,與閱讀頻率與廣度等閱讀行為有關。本研究綜合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的相關文獻,以台北縣市五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共457人為受試進行實徵研究,研究工具包括閱讀動機量表與閱讀行為調查表。研究結果顯示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間呈正相關,而女生的閱讀動機高於男生,其閱讀的頻率亦多於男生;女生較常閱讀文學、歷史地理與自然科學類,而男生閱讀趣味休閒書籍與手冊秘笈的頻率高於女生。五年級學生的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皆高於六年級。在閱讀動機上有社經地位的差異,高社經地位者的閱讀動機較低社經地位者強。本研究除進行討論外,並提出相關的建議。Item 國小教師之教學專業發展研究:以閱讀策略教學為例(2007) 簡馨瑩; Chien HsinYin本文探討八位資深國小教師,在閱讀策略教學專業發展課程的介入後,在教室裡閱讀策略教學的學習表現與改變歷程。本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是基於建構理論所組織的認知衝突、同儕教練與建模策略的有效運作。本研究採取混合研究設計(mixed method design)中,同時多重檢驗(concurrent triangulation design)的混合研究設計法。資料蒐集來源包括教師教學錄影與錄音、教師的深度訪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報告、研究者的札記等。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參與教師確實在班上嘗試進行工作坊所提供的閱讀策略教學。從閱讀策略教學專業發展的教學行動面向而言,參與教師的閱讀教學從原本採教師中心、單向式的講述與重視字詞文義的教學取向,在參加閱讀策略教學工作坊後,有些老師重新思考其教學方法與內容,有些老師重新思考其與學生的互動,也有老師並未有大幅度的改變。教師改變對學生學習觀的信念,同時教學目標亦受到專業發展課程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在校內教師閱讀工作坊、學生的學習表現、教師的教學實作及教師教學信念等交互循環運作下,改變教師的教學程序,使用學生參與討論互動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從解釋文章內容轉移至指導學生形成大意。但是,教室裡的互動結構仍偏向於「教師啟動、學生回應」的例行教學序列結構。有參與教師在個人認知與同事互動的過程中,經由認知衝突的調適歷程,同儕學習社群的學習觀摩示範,教學實作以及研究者訪談方法的介入,引動參與教師探索的學習動機,從模仿學習中覺察自己的教學問題,再建構教學模式。本研究根據教師學習改變的歷程,歸納在職教師可能的學習理論與修正原有的專業發展的實作方案,本研究發現有助於在職教師專業發展計畫的規劃及實施,設計符合參與者學習特質的專業發展活動。Item 多媒體環境下成語後設知識之教學效果研究(2009-12-25) 簡馨瑩; 楊瑋婷; 宋曜廷; 張國恩Item 學生提問策略教學對教室裡師生互動與教學序列結構之影響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0-09-??) 簡馨瑩; Hsin-Ying Chien本研究冒在探討「提問策略教學」訓練課程對六名臺北市國小教師於教師與學生的提問次數、師生互動的類型與教學序列結構等三個面向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教師於前述三個觀察面向上並無顯著的改變。學生向教師的發話行為在後測的教學攝影時,顯著地多於「介入期」學生同儕間的互動行為於「介入後」及「介入期」階段顯著地多於「介入前」次數百分比,但是,教師班級經營的次數亦隨之增加。本研究採取錄影與序列分析的方法驗證在教室裡的師生互動與教學序列結構的變化情形,為教學與互動研究開拓新的研究取向。 基於以上研究提出若干建議,可做為改進師生互動的性質與教學研究之參考。Item 故事提示策略、工作記憶能力對幼兒故事理解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7-12-??) 簡馨瑩; 連啟舜; 張紹盈; Hsin-Ying Chien; Chi-Shun Lien; Shao-Ying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提示故事主角的目標與意圖對幼兒在故事理解能力的影響,並進一步分析不同工作記憶能力的幼兒在故事理解能力的表現。另外,應用序列分析法分析幼兒聽完故事後排列故事圖卡的順序情形。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公立幼兒園四歲七個月至六歲兩個月幼兒。研究方法採取以2(故事提示有無)×3(高、中、低工作記憶能力)之實驗設計,以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及序列分析進行資料的分析。實驗組為幼兒接受故事提示的故事朗讀教學,控制組為未接受故事提示的一般朗讀。研究發現:以提示故事主角的目標與意圖方式作為教學策略,有助於幼兒對故事內容的記憶與理解;不同工作記憶能力幼兒在故事理解能力與故事圖卡排序的表現亦有顯著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現場教學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教師手勢對幼兒故事詞彙理解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6-??) 簡馨瑩; 連啟舜; Hsin-Ying Chien; Chi-Shun Lien本研究分別以兩個研究解析不同年資教師於說故事時,手勢表徵的意義類別,以及手勢教學影片對幼兒在詞彙理解的影響。研究一以錄影分析的方法,探討8 位新手教師與8 位資深教師說故事時的手勢行為。結果發現,教師說故事時的手勢以描述故事內容、詞彙的語意提取性質居多;不同年資的教師於表徵故事內容的手勢次數並未有顯著差異的存在;於師生互動的手勢次數,則有顯著的差異存在。研究二分析不同年資教師的教學影片對幼兒詞彙理解的效果研究,以臺東3 所公立幼兒園大班67 位幼兒為對象進行實驗。結果顯示,資深教師的手勢教學影片對幼兒理解衍生性質的詞彙有顯著的效果。文中對未來相關研究及教師的教學手勢提出討論與建議。Item 變與不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9-06-??) 簡馨瑩; 宋曜廷; 張國恩; HSIN-YIN CHIEN; YAO-TING SUNG; KUO-EN CHANGItem 變與不變:兩位國小教師學習自詢策略教學之歷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2009-06-01) 簡馨瑩; 宋曜廷; 張國恩本研究探討兩名國小在職教師應用「自詢」策略進行語文教學的學習歷程變化。採取單一受試研究法之多基線設計,以質-量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進行教學錄影與訪談內容的資料分析與處理。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從解釋文意表層的字詞解釋轉移至深層理解的段落意義整合。惟,教室裡的教學結構仍偏向於教師主導、上下垂直的師生互動方向。根據教師的學習歷程,發現工作坊所設計的「認知衝突」策略是可以調整參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觀,觀察模仿策略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內容。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在職教師閱讀專業發展課程及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變與不變:兩位國小教師學習自詢策略教學之歷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2009-06-01) 簡馨瑩; 宋曜廷; 張國恩; Hsin-Yin Chien; Yao-Ting Sung; Kuo-En Chang本研究探討兩名國小在職教師應用「自詢」策略進行語文教學的學習歷程變化。採取單一受試研究法之多基線設計,以質-量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進行教學錄影與訪談內容的資料分析與處理。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從解釋文意表層的字詞解釋轉移至深層理解的段落意義整合。惟,教室裡的教學結構仍偏向於教師主導、上下垂直的師生互動方向。根據教師的學習歷程,發現工作坊所設計的「認知衝突」策略是可以調整參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觀,觀察模仿策略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內容。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在職教師閱讀專業發展課程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探討兩名國小在職教師應用「自詢」策略進行語文教學的學習歷程變化。採取單一受試研究法之多基線設計,以質-量混合研究方法(mixed method)進行教學錄影與訪談內容的資料分析與處理。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從解釋文意表層的字詞解釋轉移至深層理解的段落意義整合。惟,教室裡的教學結構仍偏向於教師主導、上下垂直的師生互動方向。根據教師的學習歷程,發現工作坊所設計的「認知衝突」策略是可以調整參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觀,觀察模仿策略可以改變教師的教學內容。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在職教師閱讀專業發展課程及未來研究的建議。Item 錄影分析在教育研究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0-12-01) 吳心楷; 宋曜廷; 簡馨瑩近年來,錄影資料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日漸普遍。本文探討錄影如何成為有效的觀察和研究工具,並且如何應用 錄影分析於其他的研究方法中。錄影資料具有忠實紀錄細節、可供重複觀看等特性,然而,錄影資料的轉換及分析過 程可能相當複雜,因此,本文圍繞在資料收集、管理和分析三大部分,提供錄影資料登錄、選取和表徵的策略,以實 例說明如何將錄影分析應用於量化、質性及混合方法的研究,並簡介七種錄影分析軟體供研究者參考。這些實例顯示, 若能善用錄影分析,將之與研究設計有效地結合,可更深入地瞭解所關心的現象。雖然錄影分析有諸多優點,研究者仍應 考量其限制並留意研究倫理的議題,本文建議運用同儕審視和多重驗證等策略,以確保分析結果的信度與效度。最後,期 待在證據為導向的教育研究中,錄影分析能被有效應用,並進一步擴展教育研究的架構和視野。Item 錄影分析在教育研究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12-01) 吳心楷; 宋曜廷; 簡馨瑩近年來,錄影資料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日漸普遍。本文探討錄影如何成為有效的觀察和研究工具,並且如何應用錄影分析於其他的研究方法中。錄影資料具有忠實紀錄細節、可供重複觀看等特性,然而,錄影資料的轉換及分析過程可能相當複雜,因此,本文圍繞在資料收集、管理和分析三大部分,提供錄影資料登錄、選取和表徵的策略,以實例說明如何將錄影分析應用於量化、質性及混合方法的研究,並簡介七種錄影分析軟體供研究者參考。這些實例顯示,若能善用錄影分析,將之與研究設計有效地結合,可更深入地瞭解所關心的現象。雖然錄影分析有諸多優點,研究者仍應考量其限制並留意研究倫理的議題,本文建議運用同儕審視和多重驗證等策略,以確保分析結果的信度與效度。最後,期待在證據為導向的教育研究中,錄影分析能被有效應用,並進一步擴展教育研究的架構和視野。Item 錄影分析在教育研究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12-??) 吳心楷; 宋曜廷; 簡馨瑩近年來,錄影資料在教育研究的應用日漸普遍。本文探討錄影如何成為有效的觀察和研究工具,並且如何應用 錄影分析於其他的研究方法中。錄影資料具有忠實紀錄細節、可供重複觀看等特性,然而,錄影資料的轉換及分析過 程可能相當複雜,因此,本文圍繞在資料收集、管理和分析三大部分,提供錄影資料登錄、選取和表徵的策略,以實 例說明如何將錄影分析應用於量化、質性及混合方法的研究,並簡介七種錄影分析軟體供研究者參考。這些實例顯示, 若能善用錄影分析,將之與研究設計有效地結合,可更深入地瞭解所關心的現象。雖然錄影分析有諸多優點,研究者仍應 考量其限制並留意研究倫理的議題,本文建議運用同儕審視和多重驗證等策略,以確保分析結果的信度與效度。最後,期 待在證據為導向的教育研究中,錄影分析能被有效應用,並進一步擴展教育研究的架構和視野。Item 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和閱讀成就的關係(2002-11-01) 劉佩雲; 簡馨瑩; 宋曜廷; 程炳林Item 閱讀動機量表的修訂和應用(中國測驗學會, 2003-06-01) 宋曜廷; 劉佩雲; 簡馨瑩本研究修訂Wigfield等人(Baker & Wigfield, 1999; Wigfield & Guthrie, 1997)所建構之三類十一個因素的閱讀動機量表(the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 MRQ)。閱讀動機的三類面向爲:「能力及效能信念」、「成就價值及目標」、「社會」。十一個分量表爲:「效能」、「挑戰」、「逃避」、「好奇」、「投入」、「認可」、「競爭」、「重要」、「成績」、「社會」及「須從」。全量表計50題。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五、六年級與國中一年級學生爲研究對象,共計835名,本研究修訂量表的信、效度攷驗結果顯示:內部一致性Cronbachα係數十一個分量表介於.61~.80,總量表爲.90;斯布十一個分量表介於.64~.79,總量表爲.93;重測信度(N=33)十一個分量表介於.59~.84,總量表爲.91。在量表效度方面,以線性結構關系(Lisrel 8.03版)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發現三類面向及十一個分量表皆和Wigfield(1997)、Baker與Wigfield(1999)的閱讀動機理念的多元構念一致,可驗證其建構效度。在閱讀動機應用結果方面則發現學童的閱讀動機強度會因不同性別、年級和社經地位不同,婦生閱讀動機顯著高於男生,年級愈高閱讀動機僡低,社經地位僡高者其閱讀動機愈咈,而不同城鄉區域學童的閱讀動機則多無顯著的差別。Item 類別原則融入多媒體漢字學習系統之設計與應用(2009) 林慧珊; Lin,Hui Shan本研究旨在探討「義符部首概念分層模型」對學習漢字部首概念形成之有效性,並比較多媒體漢字部首教學融入圖像、聯想記憶策略與故事情境策略之效果研究。本研究根據部首之高頻、義符部首,及參考Rosch (1975)之類別原則,建立漢字部首學習之「義符部首概念分層模型」。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91名來台學習華語平均4.7個月左右之外籍學生為實驗對象,採取準實驗方法設計,分為實驗組1、實驗組2與控制組進行教學。實驗組1係於義符部首概念分層教學中加入圖文記憶術策略,實驗組2係於除了圖文記憶術策略外,加入故事情境之輔助教學策略,控制組則是採用非視覺化之教學策略,三組實驗教學均於多媒體漢字教學系統下實施。實驗結果顯示,根據「義符部首概念分層模型」設計之多媒體漢字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習者識字之成效。實驗組1、實驗組2較控制組之實驗效果均達統計上的顯著效果。實驗組1與實驗組2兩組之教學效果則未達統計上的效果。顯示漢字學習過程中,漢字結構的視覺形象特性結合視覺及語義的訊息產生表徵意義,再運用圖像、聯想記憶策略、及故事情境策略,具有輔助外籍生學習漢字識字之學習成效。 關鍵字:部首概念、類別原則、多媒體、漢字學習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