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錦慧"
Now showing 1 - 20 of 4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V +到+(X)」結構演變研究(2010-08-20) 王錦慧Item 「V - 卻 - (○)」結構演變研究(國文學系, 2009-03-??) 王錦慧Item 「V-卻-(O)」結構演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9-03-01) 王錦慧Item 「V得」「V到」「V個」歷史發展研究(2011/08-2012/07) 王錦慧「得」本來是表獲得義動作動詞,「到」是表到達義趨向動詞,在歷史發展中,二者都能語法化為結構助詞,形成「V 得∕到VP」結構。其中,「V到VP」只出現於程度式,乃是受到語法化「滯留」原則影響所致。觀察程度式「V得VP」的來源,主要來自結果式表使成因果以及源自狀態式。 比較程度式「V到VP」與程度式「V得VP」、狀態式「V得VP」,歸結出「到」字程度式八種內部結構含括「得」字狀態式五種以及「得」字程度式三種,「到」字程度式與「得」字狀態式內部結構多樣,「得」字程度式相對受限,出現形式固定。 結合歷史語言學與方言學,可見結構助詞「得」「到」在現代方言中分布梗概。同時,歷史文獻與現代漢語藉由補語內部結構判斷「得」是狀態式或程度式,在閩方言中可得到佐證。Item 上古漢語伴隨介詞用法探究(2010-09-20) 王錦慧Item 上古漢語伴隨動詞的語法化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12-01) 王錦慧Item 上古漢語伴隨動詞的語法化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12-??) 王錦慧; Wang, Jin-huiLiu & Peyraube(1994)、吳福祥(2003)揭示「伴隨動詞>伴隨介詞>並列連詞」的語法化鏈,上古漢語的「暨」、「與」、「及」也是依循此語法化模式進行。但是,「及」還能直接由動詞發展出並列連詞用法。在「伴隨動詞>伴隨介詞>並列連詞」語法化連續統中,漸變過程中存在過渡階段的兩可用法,各個演變階段更精確地說是「伴隨動詞>伴隨動詞/伴隨介詞>伴隨介詞>伴隨介詞/並列連詞>並列連詞」。由伴隨動詞到伴隨介詞、伴隨介詞到並列連詞,是經過重新分析而形成的。判斷伴隨動詞、伴隨介詞與並列連詞的用法,取決於語言情境、動詞類型以及插入副詞。伴隨介詞「與」由引介伴隨者可發展出引介言談者、所對者的功能,所搭配的動詞具有準交互性的語義特徵。中古之後新興的伴隨介詞「共」、「和」、「同」、「跟」也有相同的演變路徑,在語法化過程中,這是受到詞義虛化而產生的。Item 于省吾先生考釋甲骨文字的方法和成就(國文學系, 1996-03-??) 王錦慧于省吾先生畢生致力於古文字研究,在甲骨文方面,用力更勤,成就也最大,其釋得甲骨文字約三百字,有「甲骨學界泰斗」之稱。本文除對于氏生平、著述、為學態度作一簡介外,更從《甲骨文字釋林》一書,歸納出于氏考釋甲骨文字的方法主要有1.比較法;2.偏旁分析法;3.辭例推勘法;4.歷史考證法;5.二重證據法;6.辨析合文法;7.據異族文化考證;8.倒文例;9.詞類變化等九種。同時,以1.對商代政治社會的了解;2.將史實提前;3.正說文之誤;4.匡典籍之訛;5.考文字源流;6.明甲骨文字的特性六點,闡明于氏在甲骨學上的貢獻。Item 修辭學中「字」「語素」「詞」「詞組」「句子」的概念(2008-05-01) 王錦慧Item 修辭教學中「轉品,辭格相關用法辨析(2010-07-30) 王錦慧Item 先秦至六朝趨向動詞的研究(2008/08-2010/07) 王錦慧Item 動相補語"卻","將","取","得"的研究(2007/08-2008/07) 王錦慧現代漢語的體標記助詞分別以「了」表完成體,「著」表持續體。歷時演 變中,「卻」「將」「取」「得」有近似於體標記助詞的用法,稱為動相補語, 在漢語語法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計畫擬從四個面向探討: 唐代,「卻」「將」「取」「得」已經成為表示動作狀態、情貌變化的動相 補語。整個演變過程中,除了「卻」,都有「動+動相補語+趨」形式,為何 「卻」無法進入動趨式的範疇。這種平行發展中的不平衡現象,必須尋繹出 背後的動因。 動相補語都是由動詞虛化而來,觀察不同時期與動相補語搭配的動詞類 型,可以釐清每個動相補語語法化的過程,以及動詞類型與動相補語之間所 存在的限制條件。 唐宋時期,出現動相補語「卻」「將」「取」「得」可先後出現於詩文上下 句的用法。四者的語法功能與語意屬性是否有共通之處,有待透過比較,剖 析其中異同。 動相補語「將」「得」保留在現代方言,觀察「將」「得」在方言中分佈 情形,進行歷時演變與方言類型的比較,有助建構動相補語「將」「得」發展 軌跡。Item 動趨式加插助詞的發展(2006/08-2007/07) 王錦慧有關動補結構的產生,是歷史語法的重要課題。其中動趨式形成於六朝, 最早的形式是出現簡單趨向補語,複合趨向補語到了唐五代才看到。動趨式 中先後出現表示動作變化的助詞「將」「得」「了」「著」。本計畫擬以魏晉南 北朝至清代為研究範圍,探討動趨式加插助詞「將」「得」「了」「著」發展的 情形。 晚唐五代時,助詞「將」已趨向於統一為「動+助詞「將」+趨補」的 形式。相對地助詞「得」「了」「著」使用範圍廣,不限於動趨式。說明由動 詞「將」到助詞「將」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解釋「將」出現的語言環境為 何限定於動補結構中的動趨式,釐清助詞「將」的衰亡與助詞「了」的興盛 彼此之間的關係是本計畫的重要課題。 闡發動趨式中助詞「將」「得」「了」「著」各自的語意屬性與句法功能, 是本計畫的重點之一。探討方向主要從所搭配的動詞功能、賓語類型與趨向 補語的種類、語意等角度切入,同時「動+助+(賓)+趨補」與「動+助 +(賓)」、「動+(賓)+趨補」句式也將作一比較。 助詞「將」「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不使用,保留在方言中; 助詞「了」「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中都使用著。本計畫擬把助詞 「將」「得」「了」「著」在歷時典籍中的用法與現代方言的使用加以比較,以 建構助詞「將」「得」「了」「著」整個歷時發展脈落。Item 「在」字句與「著」字句歷時演變探究(2014/08-2015/07) 王錦慧Item 「往」「來」「去」歷時演變綜論(臺北市:里仁。, 2004-02-01) 王錦慧Item 從〈桃花源記〉「設酒,殺雞,作食」談「食」的讀音(國文天地雜誌社, 2007-01-01) 王錦慧Item 從禪宗語錄看句末助詞「去」的用法與產生(2002-11-01) 王錦慧Item 從音位觀點看幾個注音符號使用的情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月刊雜誌社, 2003-04-01) 王錦慧Item 思考地圖運用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2022) 鄭垣恬; Cheng, Yuan-Tien本研究旨在以六年級學童為例,探討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提昇高年級學童其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能力之有效策略,以及評估其提升高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成效。同時,提出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可行性與發展性之討論,並檢視在本研究過程中,教學研究者有關描述型說明文教學知能的發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教之26位六年級學童為對象,自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為期三個月,進行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之教學與研究。經持續觀察、歸納與分析學童的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表現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一、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說明特質之能力。茲分述有效教學策略如下:(一)運用圓圈圖於擴散思考、泡泡圖於分析主體特質,輔以文句判斷策略,可以協助學童釐清主體與特質關係。(二)提供有關句式與特徵詞作為資料庫,可以協助學童於寫作中提出說明主體之特質並開展特質細節。二、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描述特質之能力。茲分述有效教學策略如下:(一)分階段撰寫寫作計畫,並結合摘要策略,能提升學童在寫作中舉例,以說明特質之能力。(二)藉由同儕對話,能協助學童提升客觀描述之能力及拓展詞彙使用。三、以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學習成效,可知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具可行性與發展性。四、教學研究者於本行動研究之研究歷程,對於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的應用價值、思考地圖策略的運用、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整合思考地圖與寫作教學策略的教學時機等教學知能,更明晰其內容與方法,並能將其反思運用於課堂中。本研究結果可供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Item 敦煌變文與「祖堂集」「甚」、「甚(什)摩」用法之比較(國文學系, 1997-03-??) 王錦慧一、有關「甚(什)麼」來源,歷來學者考證很多,文中共列出八種不同說法,並加以評論,其中以第八說「甚(什)麼」是由「是物」而來,「是物」為「是何物」的縮文,最為允當。二、由是物→甚(什)麼的演變過程,字形多樣,從音理和語義推之 ↗甚,為是物(勿)(沒)→甚物(沒)→什沒→什摩→什麼 ↘甚摩→甚麼→是麼(末)三、表示「甚(什)麼」這個詞彙的文字形式,變文比「祖堂集」富有變化,大抵變文以「甚」為主,占83.65%《祖堂集》以「什摩」為主,占 98.87%。四、「甚(什)麼」在「祖堂集」中出現的次數與使手情形都比變文頻繁及多樣化,現代漢語「甚(什)麼」用法,在「祖堂集」中大都已經出現。
- «
- 1 (current)
- 2
- 3
- »